大型能源企业如何携手各界构建净零排放生态圈
大型能源企业如何携手各界构建净零排放生态圈“随着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明确净零或碳中和目标,未来国际气候合作的主旋律将是产业发展问题。”曾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落基
“随着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明确净零或碳中和目标,未来国际气候合作的主旋律将是产业发展问题。”曾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落基山研究所董事陈济,日前在壳牌组织的“赋能进步,共创净零未来”高峰论坛上表示。他认为,壳牌等跨国公司的减碳经验、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自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一步凝聚共识并明确了行动框架,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正在加速。全球有望迎来“净零”世纪——占全球经济总量70%以上的经济体已经提出“净零”或碳中和目标,大部分集中在本世纪中叶。人类正在开启一场“脱碳”之旅,新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拉开序幕。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又一次位于潮水的中央。能否成功建立新型能源系统和相应的产业体系,为人类文明找到新动能,关系这场行动的成败。这既离不开顶层设计,更有赖于产业实践者与各方紧密合作,蹚出一条技术和产业革新之路。
“赋能进步,共创净零未来”高峰论坛上,围绕产业转型所涉及的风、光、氢能等新能源发展、新型电力、交通、工业系统构建、负碳技术等问题,产业界代表与行业专家、政策界专家一同展开了深入探讨。
“要把‘净零’或‘双碳’目标这件事做好,我们需要敢为人先的先驱,还需要跨行业、联合上下游一起推进,跟客户、行业、政府和全社会一起赋能进步。”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集团主席黄志昌表示。
能源巨头转型:壳牌样本
全球净零排放转型浪潮下,大型能源公司纷纷制定转型和净零战略。总部位于气候行动较为积极的欧洲,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更是“先行一步”,也为大型能源企业转型提供了不少方法论。
2021年初,壳牌将原先的净零战略进一步升级,发布了“赋能进步”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与全社会同步,实现全范畴的净零排放,即不仅自身运营要实现净零排放,壳牌自己生产以及销售的其他企业的能源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也要实现净零排放。
在2021年10月28日的季报发布会上,壳牌又宣布了最新的碳减排目标,即与2016年的净排放水平相比,到2030年的绝对减排目标为50%,涵盖壳牌运营控制下的所有范畴一和范畴二排放。这一目标的设定更是对此前碳强度目标的有力补充。
壳牌将通过“避免: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使用低碳能源产品”“抵消:捕集和储存,或抵消多余排放”三大策略,来达成目标。
虽然减排路径类似,但对于一家能源企业而言,更关键的是制定可持续的转型战略并开拓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
黄志昌1994年加入壳牌集团,2021年8月出任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集团主席,在能源行业已经有27年的工作经验。他将带领壳牌中国并助力壳牌集团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为自己的使命。
黄志昌介绍,壳牌根据加速转型为净零排放能源企业的战略目标,重新规划了业务板块,将公司业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未来增长业务,包括新能源以及市场营销业务。除了在上游开发风光氢等新能源,在下游,壳牌也将依托其庞大的全球加油站网络,为客户提供“油、气、电、氢”的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计划到2025年,充电终端由目前的8万个增长到50万个;第二部分为转型支撑业务,包括天然气和炼化板块。作为全世界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商之一,壳牌认为,天然气依然是转型阶段低碳、低排放的过渡选择;第三部分则为传统上游业务。壳牌预计其石油产量每年将逐步减少1-2%左右,包括资产剥离和自然下降。传统上游业务一方面可以保障社会能源供给,另一方面也将为壳牌新业务提供资金流,最终实现公司和社会的顺利转型。
壳牌计划近期每年在未来增长、转型支撑和传统上游业务分别投资50-60亿美元,80-90亿美元,以及80亿美元。未来随着战略推进,投资将逐渐向未来增长业务倾斜。
转型离不开技术积累和商业场景落地。实际上,壳牌2000年就进入海上风电领域,2015年进入漂浮式海上风电。通过把原油、天然气领域的交易能力转移到电力交易,壳牌很快成为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的头部电力交易商。2021年7月,壳牌在其位于德国的莱茵兰能源和化工园区启动了欧洲最大的氢能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开始绿氢生产。此外,2020年,壳牌中国在张家口市已经成立了合资公司, 致力于发展氢能产业链。该合资公司将投资建设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加氢项目。
黄志昌还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另一项正在试验阶段的前沿技术应用:塑料热解技术,将塑料垃圾热解变为液体化工原料,循环利用。壳牌计划在2025年实现100万吨塑料废料的再生利用。此外,壳牌在碳捕集和储存技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均做了布局。
“气候变化已经是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我们的客户在改变、行业在转型、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也在改变,我们壳牌也要改变。”黄志昌说。
壳牌的转型版图涉及新能源、电、网、车、工业体系、负碳技术、使用终端等方方面面,庞大的版图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论意味着壳牌必须和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生态伙伴一起,携手转型,实现共赢。
如何构建净零排放生态
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所言,中国虽然提出新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未来发展方向,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需要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另一方面需要大家携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并逐步明确发展路径。
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而言,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办,如何将其落至各个行业、各个产业、各个主体,转变为切实的行动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壳牌“赋能进步,共创净零未来”高峰论坛上,来自政策界、行业组织、学界以及产业一线领域的专家,就此展开了深度探讨。
与会人士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实现净零排放转型而言至关重要:
首先,产业界普遍期待政府能就“双碳”目标实施,出台更具体的时间节点和路线图。
“我们当前最大的挑战就是不确定性,因为我们接下来需要应用大量新技术应对减碳,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上下游技术变革的前提下提供服务、产品。”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建国表示,走早了可能有比较劣势,走晚了就会被政府赶着走。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巨大风险,“我们希望在做好行业本身事情的同时,加大力度跟我们的上下游沟通、协同,跟政府沟通,大家共同把握时间节点。”
其次,尽快建立清晰的标准也有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希望每个行业都能达成共识,以后这个行业的碳排放标准是什么。如果有这个共识,跟客户、政府沟通也会非常有帮助。不会说先去推动的人反而吃亏了。行业推动很重要。”黄志昌强调。
第三,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不仅包括通过提供落地的政策激励,比如鼓励氢能、碳捕集和储存等前沿技术的开发、突破和应用,为加油站综合发展提供土地等方面的政策空间等,还包括完善碳市场等市场机制,体现碳的真实成本,并为减碳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地方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减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强调,要推动能源低碳化转型,必须要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进行更高质量、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低碳化转型。
第四,市场准入也十分重要。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政策还应该鼓励跨界创新。在新型电力、交通系统构建方面,由于目前市场不甚清晰,很多传统企业不愿意进入,但一些新兴力量愿意尝试,这时“就要给冒险的机会。他们很可能会异军突起,改变市场的格局”。
许召元表示,“十四五”规划把新能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氢能和储能作为重要的未来产业,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可以预见国家肯定会从各个方面协调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帮助能源产业更快创新、更快突破、取得更好的发展,这是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现在大家对气候变化已经形成共识了,挑战在于怎么落地,执行力如何。这不代表只是政府去做就行,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黄志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