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江苏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去年江苏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在位于南京河西的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内,记者看到了一份珍贵的空气“日记”。2013年以来,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每天在固定
在位于南京河西的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内,记者看到了一份珍贵的空气“日记”。2013年以来,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方位拍摄一组照片,直观记录天空的“颜值”。从灰蒙蒙到水晶蓝,8年间,天空越来越透亮。
“2020年,江苏省PM2.5平均浓度降到38微克/立方米、实现7年‘连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1%,这两项指标都是有监测记录以来、也就是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军敏兴奋地告诉记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突出短板,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体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应对挑战。
环保“先行者”创下多个第一
江苏,以约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0%的经济总量。一个“蘇”字,写出了江苏“鱼米之乡”的特质。然而,改革开放之初的江苏,却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鱼米之乡”——率先发展的江苏,率先遭遇环境挑战,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大,自然资源“后天”负担重。
面对挑战,江苏以“先行者”的姿态,积极谋划、大胆探索。
“江苏环保机构始建于1976年,时称江苏省环境保护办公室,设在当时的江苏省计划委员会。1979年单独成立江苏省环保局,2000年更名为江苏省环保厅,是全国第一个被列为政府组成部门的省级环保机构。江苏对环保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翻开《江苏省志(1978~2008)·环境志》,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为破解其长期被无偿使用这一问题,江苏促进全社会树立“资源环境有价”理念。早在1979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15个企业征收排污费的试点工作;此后,又率先实现从按浓度收费向按总量收费的转变。进入新世纪,江苏率先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让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2003年,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和南京下关发电厂达成全国首例异地排污权交易,随后环境价格体系在江苏逐步建立。
多年来,跨界流域治理一直是水污染防治的难点,存在规则不清、责任不明、上下游互相推诿等问题。早在2007年,江苏就率先在太湖流域开展跨市横向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在太湖流域五市设置30个补偿断面,如果交界断面水质超标,上游地区就要补偿下游地区。2014年这一制度扩展至省域全境,并实现了水环境质量“双向”补偿,当补偿断面水质好于水质目标时,下游地区也要补偿上游地区,运用经济杠杆,进一步激发了地方政府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率先起步的江苏,还有多个“第一”。1983年,盐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涂型自然保护区;1996年,张家港市获得全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8-2009年,江苏省先后组建苏南、苏中、苏北3个环保督查中心,在全国首创省级环保部门区域环保督查模式。
补齐短板,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相辉映
初夏的无锡贡湖湾,碧波荡漾。“以前的贡湖湾可不是这样,那时请人家来都请不动,现在这里成了旅游胜地。”无锡经济开发区华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毛培新感慨万千:“我从小在太湖边长大,没想到太湖能有今天的模样!”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成为江苏率先发展之路上的“痛”。面对危机,江苏全力“治太”。在太湖流域累计关闭落后化工企业5000多家,太湖、滆湖6.8万亩围网养殖设施全部拆除;省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治太”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80亿元,带动社会各界投资2000多亿元。如今,太湖治理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任务。
“太湖之痛”,让江苏人深切意识到: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只有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才能守护好“鱼米之乡”。从各级政府到不同企业再到普通民众,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近几年,南通取消2个沿江化工园区定位,关停化工企业396家,将沿江生态岸线占比大幅提升至60.6%,“江海门户”迎来“沧桑巨变”。“思路一变天地宽。没有新发展理念,就不可能有南通五山地区的彻底改变!”狼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成宾有感而发。
有理念,更有行动。
补短板、强弱项,江苏近年来进一步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近5年,全省依法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5.7万家,处置“僵尸企业”876家;关停化工企业4000多家,化工园区由54家压减至29家;持续推进火电、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比2016年减少3200万吨以上。
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说,破除旧动能、切换新动能,江苏正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新型产业“航空母舰”。我省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软件、节能环保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创新和产业层次实现了大幅跃升。
经济质量越来越“优”,生态环境越来越“美”,江苏大地,迎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生——
2020年,江苏GDP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与此同时,长江江苏段江豚戏水、太湖桃花水母重现、连云港灌河口伪虎鲸群回归……锦绣江苏,一派风景如画。
勇立潮头,
推进“生态治理”新探索
5月27日,江苏省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生态文明专场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富章带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去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在首轮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6月7日,江苏率先出台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方案。未来,江苏省将实行差异化执法,对列入正面清单的企业非必要不现场执法,将有限的力量聚焦于违法企业,营造“守法重奖、违法严惩”的氛围。这也是我省在生态环境执法上的又一重要探索。
6月15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第四期交流对话沙龙在北京举行,江苏“河长”精彩亮相,分享“中国治理创新的地方实践”。这是该沙龙首次专场专题发布一个省的案例,也是首次将河长制工作作为治国理政案例向世界发布。
短短十多天,江苏环境保护接连曝出几条“重磅”新闻。这背后,是江苏人勇于探路的担当!“为全国发展探路”,近年来,江苏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切实提升治理能力,筑牢美丽江苏生态基底。
以最严法治护航生态。2018年12月,全国首例政府诉企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在江苏宣判;2019年初,我省新设9家环境资源法庭,开全国之先河;今年5月1日《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首次在法律层面提出“河长”制和“断面长”制。
在依法依规监管的同时,我省相关部门抓服务促发展同样有力有效,形成激励约束并重的体制机制。
在全国率先建立环保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机制,到今年底,全省豁免企业数量将达4255家以上;深化“企业环保接待日”制度,累计帮助5560家企业解决6620项治污难题;推动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生态环保发展基金;建立“金环对话”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出“环保贷”;开展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建设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治污成本的“绿岛”和“生态安全缓冲区”。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表示,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必须紧紧围绕“减污降碳、源头治理”谋划部署各项工作,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生态环境质量从“局部好转”向“根本好转”转变、生态环境治理从“打被动仗”向“打主动仗”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