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这篇专访透露一个重要信号,能源碳中和可能这么做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1-04-19 09:39:12
热度: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这篇专访透露一个重要信号,能源碳中和可能这么做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今天的一篇专访文章,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能源安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今天的一篇专访文章,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发展,章建华在接受专访时,引用了一组到2060年的我国能源结构预测数据。

他在文章中说,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初步测算,到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16%左右提升到80%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34%左右提高到90%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

章建华每次公开讲话或在媒体上的观点,记者都会认真学习。作为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公开渠道引用到2060年的能源预测数据,还是第一次。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表态。当前国家能源局正在做“十四五”及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规划。到2030年和2060年,我国能源应该如何发展,尤其是新能源占比,众说风云,评论不一,许多机构或多或少都给出了一些预测值,但是也仅限于业内进行探讨,政府部门一直未予表态。

虽然章建华引用上述研究观点未能代表政策意见,但这毕竟是一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也释放了一种信号,未来我国能源发展规划很大可能就会按照上述目标推进。

那么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如何拆解这些数据?虽然章建华未透露数据源头,但据记者了解,这与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研究高度一致。3月份,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公布了三份重磅报告,分别是《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在众多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研究中,这三份报告是最为深入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据说已经得到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

在这三份报告中,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测:

到2025年,我国电源总装机将达到29.5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17亿千瓦、占比57.5%,清洁能源发电量3.9万亿千瓦时、占比41.9%。煤电达到峰值11亿千瓦,风、光装机分别达到5.4亿、5.6亿千瓦。2025~2030年新增电力需求全部由清洁能源满足。

2030年,我国电源总装机38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25.7亿千瓦、占比67.5%,清洁能源发电量5.8万亿千瓦时、占比52.5%。煤电装机10.5亿千瓦,风、光装机分别为8亿、10.25亿千瓦。

2050年,我国电源总装机75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68.7亿千瓦,占比92%;风光发电装机成为电源装机增量主体,风电、太阳能装机占比超过75%,发电量超过65%,风光装机分别为22亿千瓦、34.5亿千瓦。煤电装机降至3亿千瓦,燃氢机组1亿千瓦,储能规模6亿千瓦。

2060年,我国电源总装机80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77亿千瓦,占比96%;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近80%,发电量超过70%,风光装机分别为25亿千瓦、38亿千瓦。煤电装机退出,燃氢机组2亿千瓦,储能规模7.5亿千瓦。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新能源出力具有间歇性、波动性,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给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安全带来了新挑战。如此之高的非化石能源占比,怎么解决安全性问题?

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也给出了解决方案,与章建华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高度一致。

章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的“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方向,能源局研究拟订相关政策措施,计划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系统灵活调节电源建设。系统消纳能力是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条件。12亿千瓦以上的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全面实施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研发应用,增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二是大力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需求侧响应是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要重点加快完善电价机制,引导用户优化用电模式,释放居民、商业和一般工业负荷的用电弹性。同时,面向终端用能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开展电动汽车灵活充电及V2G、大数据中心智能调度等虚拟电厂示范。

三是加快配电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为适应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和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新型负荷发展需求,要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提高配电网的承载力和灵活性。

四是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新型电力系统要以新的电力技术为有力支撑,要着力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先进信息通信等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加快柔性直流输配电、新能源主动支撑、大规模储能电站、新型电力系统仿真和调度运行等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形成与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体系。

虽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行动方案尚在制定中,但是从章建华的采访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下一步发展重点已经非常明晰。

伴随新能源的大发展,储能必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储能应用场景,以及市场前景毋庸置疑,只是一直以来成本是其最大掣肘。虽然过去几年成本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储能的度电成本依然高达0.4-0.6元。这是电力系统无法承受的代价。

围绕这一问题,储能行业一直在努力创新。他们对储能成本下降非常乐观。比如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去年10月份就预计,行业发电侧储能目前的度电成本为0.2-0.3元/度,到2023年我国发电侧储能的度电成本将达到0.1元。

在昨天召开的第十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李泓也认为,“十四五”储能的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1-0.2元,降本幅度超过三倍!储能安全性也会大幅提高。

具体方式是,通过显著提高循环性、日历寿命、能量效率以及提高能量密度,发展低成本储能技术,降低初次采购成本,储能的预期服务寿命从‘十三五’的8-10年,提高到‘十四五’的超过20年,整个储能的寿命延长1倍。储能电站的循环次数也将从之前的0.5万-1万次,提高到1.5万次以上。力争实现储能的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发展智能传感、智能预测、预警、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控制等关键支撑技术,储能的智能化程度将大幅提高。

如此,储能的发展瓶颈将基本被解决,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