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光伏行业彻底火爆:投资额以10亿级为单位 5巨头460亿紧急杀入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1-03-24 15:10:32
热度:

光伏行业彻底火爆:投资额以10亿级为单位 5巨头460亿紧急杀入投资额以10亿级为单位!这一行业彻底火爆,5巨头460亿紧急杀入!罕见超高利润率,资本疯狂了!颗粒硅、大硅片、异质结

投资额以10亿级为单位!这一行业彻底火爆,5巨头460亿紧急杀入!罕见超高利润率,资本疯狂了!

颗粒硅、大硅片、异质结电池,一系列新名词揭示了光伏行业正处于深刻的技术变革期;与此同时,部分龙头企业仍然享受着超高的利润水平。面对诱人的市场,一大批行业外资本跃跃欲试,跨界、转型、参股等资本运作频频登场,新二线光伏玩家正走到聚光灯下。

据公司记者的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仅仅是在硅片这一赛道,新二线玩家已建成及拟建设的硅片产能就超过187GW,预计的投资总规模至少已超过460亿元。除硅片以外,记者统计的其他六家新二线企业在电池、组件环节的投资同样规模庞大。

光伏行业技术更新较快,这给新二线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新玩家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在硅片端,二线企业不仅没有定价权,上游硅料供应不足的话也会形成掣肘;在电池端,新的电池技术需要投入巨资研发,二线企业资金实力往往不如一线;在组件端,在当前全产业链涨价的时期,二线企业低价抢标以求生存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又是长久之计吗?

万联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江维在接受e公司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硅片利润水平较高,各厂商进入后盈利可观,但是如果未来产品价格下降,其成本控制能力能否达到行业领先的水平是新玩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百亿资本涌入硅片赛道

要说光伏产业链中哪个环节涌入了最多的新兴资本,那毫无疑问是硅片。3月22日晚间,有传闻称,三一集团意欲在云南上马30GW单晶硅片项目,分三年建成。虽然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任何关于巨头的风吹草动都足以令市场为之侧目。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上机数控、京运通、双良节能、高景太阳能、江苏美科这五家硅片市场的新玩家已经陆续建成或正在规划的产能合计超过187GW,项目投资金额合计至少达到了460亿元。

若不考虑三一集团,双良节能(600481)是最新一家宣布进军硅片市场的企业。公司与包头市政府、包头市稀土高新区拟签署合作协议,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分两期建设共40GW单晶硅项目,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70亿元,建成年产20GW拉晶、20GW切片项目。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一期项目建设期两年,自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设期第1年 开始实现部分产能,第3年为达产年,预计达产后平均年营业收入为108亿元。

记者注意到,双良节能此番决策十分迅速,2月7日,公司董事会通过议案,拟投资设立孙公司,作为GW级大尺寸单晶硅棒、硅片项目的投资运营主体,在包头地区开展项目投资建设和生产;仅仅15天后,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工商正式设立,注册资本9亿元。

虽然双良节能是首次涉足硅片环节,但并非与光伏行业没有渊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换热器及多晶硅还原炉等,近期多次中标通威股份等硅料厂商的设备招标。一家以光伏设备立业的厂商转做光伏硅片,不禁让人想到上机数控与京运通,这种转型思路似乎已经成了模板。

说来也巧,双良节能与上机数控(603185)均位于江苏无锡,而后者是设备商转型做硅片的先驱。早前,上机数控业务覆盖开方、截断、磨面、滚圆、倒角、切片等用于光伏硅片生产的全套产品线;2019年,上机数控成立子公司弘元新材,以此拓展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

目前,弘元新材一期5GW、二期8GW单晶项目已先后投产,上机数控硅片产能达到13GW。与此同时,上机数控还计划由弘元新材在包头投资建设年产10GW单晶硅拉晶及配套生产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预计投产时间在2022年。

得益于对硅片的布局,上机数控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5.3亿元-5.8亿元,同比增长186%-213%。此外,去年11月以来,上机数控先后与天合光能、东方日升、阿特斯、正泰电器签订硅片销售合同,按照彼时的市场价,上机数控未来几年在手订单金额合计达292亿元。

与上机数控类似,京运通也是硅片新势力中较受关注的一家。公司主营业务原本包括铸锭炉和新能源电站运营,其中,单晶炉、铸锭炉是将硅料拉制为硅棒的核心设备。

2017年起,京运通着手拓展硅片业务,公司现有项目分别位于内蒙古乌海及四川乐山。其中,乌海一期5GW产能已经投产,二期10GW正处于建设过程中;四川乐山项目设计产能24GW,分两期实施,总投资约70亿元,其中,一期12GW项目已开工建设。

除了上市公司以外,不少非上市企业也正磨刀霍霍,1月18日,江苏美科35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签约;1月29日,高景太阳能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开工奠基。

值得一提的是高景太阳能,该公司由业内技术团队联合珠海华发集团、IDG资本共同创立,规划先进大尺寸硅片产能合计50GW。首期15GW项目计划今年6月建成投产,预计9月达到满产。二期15GW和三期20GW项目预计将分别于2022年、2023年陆续投产。

为何硅片赛道能够吸引巨量的新兴资本进入?一个关键点在于其超高的利润率。江维向e公司记者表示,从目前的产业链价格情况来看,硅片的盈利水平远高于电池片和组件,而且下游需求旺盛,站在去年底的时点,硅片产能还是比较紧的,这些条件都吸引了新玩家的布局。

以行业龙头隆基股份2020半年报中披露的数据为例,从事硅棒、硅片制造和销售业务的银川隆基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3.5亿元,营业利润为8.37亿元,营业利润率高达24.95%。相比之下,从事电池、组件制造和销售的隆基乐叶同期营业利润率仅为1.49%。

光伏新玩家各出奇招

新兴资本关注的不仅仅是硅片赛道,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光伏全产业链迎来新的机遇期。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光伏和风能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7%提升至2040年的24%。其中,光伏发电增长迅速,将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近,两家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收购跨界光伏的案例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分别是钧达股份(002865)与星帅尔(002860)。

钧达股份在2月19日公告称,公司拟以1.5亿元增资参股弘业新能源。钧达股份称,弘业新能源的第一大股东捷泰科技长期深耕于光伏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户的认可度,具备丰富、成熟的技术储备以及广泛的销售渠道,目前在手订单充足。

据悉,弘业新能源正在建设年产5GW高效太阳能大尺寸(182mm及以上尺寸)电池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11月份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5月实现生产运行,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GW高效大尺寸(182mm及以上尺寸)电池的生产能力。

钧达股份主营业务为汽车塑料内外饰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涵盖汽车仪表板、保险杠、门护板、装配集成等。公司表示,2018年以来受到中美贸易摩擦、新能源补贴退坡、行业竞争态势加剧等不利局面影响,公司主营业务近几年持续下滑,业务发展面临一定风险。

星帅尔(002860)则以3060万元现金收购王春霞、黄山亘乐源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富乐新能源51%的股权。后者主要产品为光伏组件,年产能350MW,产品终端应用为集中式、分布式电站,加拿大HELIENE公司是富乐新能源的主要客户。

目前,富乐新能源已完成工商变更,星帅尔直接持有51%股权。根据本次交易中约定的业绩承诺,富乐新能源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00万元、960万元及1150 万元,累计不低于291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星帅尔在2020年前三季度依然实现了30.02%的营收增幅,当期扣非净利润增长4.88%,扣非后的净利率超过13%,公司的经营可谓十分稳健。或许是由于公司认为应用于家电领域的制冷压缩机、温度控制器产品存在市场天花板,才下决心实施转型。

记者注意到,近日,聆达股份(300125)傍上了行业大佬协鑫控股,双方拟在产品和资本维度展开合作。聆达股份曾多次尝试转型,意图布局工业大麻及裸眼3D业务。但真正让公司脱胎换骨的是去年10月对嘉悦新能源70%股权的收购,公司全面涉足光伏业务。

嘉悦新能源主要从事PERC单晶光伏电池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服务,产品尺寸主要为158mm和166mm,一期产能已实现3GW。同时,准备逐步启动二期项目,主要为产能5GW的TOPCon生产线,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投产,目标客户包括隆基、晶澳、晶科等。

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聆达股份董事长兼总裁王正育表示,嘉悦新能源采用行业主流的PERC+SE生产工艺,一期产线全部量产满产最大可达3GW规模;二期5GW高效电池片(TOPCon)生产项目可兼容大尺寸电池、多主栅技术,并预留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接口。

另外一家跨界光伏行业的上市公司是*ST海源(002529)。去年12月,*ST海源公告称,公司拟在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设立项目公司,投资建设10GW高效光伏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为105亿元。

按照*ST海源的计划,项目将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投资约60亿元,建设10GW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二期投资约45亿元,建设1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项目一期预计在2022年6月底前建设完成并试生产,并于2022年12月底前正式达产。

资料显示,*ST海源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及新型智能机械装备企业。此番跨界与公司控制权易主相关,去年7月,*ST海源控股股东变更为江西嘉维,实控人变更为甘胜泉,在这背后,又与昔日光伏霸主江西赛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诸多新二线光伏企业中,山煤国际(600546)也颇具代表性,公司旗下异质结光伏电池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中,项目合作方钧石能源已实现25.2%的异质结电池量产效率。此外,亿晶光电(600537)也正在推动旗下常州3GW高效电池、2GW高效组件的项目建设。

新二线玩家风险犹存

“光伏行业设备更新快、技术进步快的属性决定了新进入者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因为技术路线可能两三年就发生更迭,有的设备几年时间就没用了。大企业前期投入多,一旦遇到技术路线变化或尺寸变化,历史投资就会成为负担。相比之下,新进入者不会有太多历史包袱。”

在谈到光伏行业正吸引越来越多新兴资本进入的情况时,一家江苏地区的组件制造商向记者做出了上述回应。的确,以硅片为例,新进入者明显地把握住了眼下尺寸更迭的契机。

硅片新势力企业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前述,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硅片的毛利率是最高的;同时,原有的硅片供应商实施一体化发展策略,出现了与下游厂商直接争利的情况,市场亟需独立第三方硅片供应商,这也给了新势力企业发展良机。

更重要背景在于,当前正处在光伏硅片向大尺寸演进的换挡期。过去主流的156硅片已基本淘汰殆尽,主流硅片制造商纷纷制定了向166、182或210等大尺寸硅片演进的技术方向。部分大企业由于设备原因只能做到182尺寸,但新进入者基本都可以实现210向下兼容。

对于硅片环节正发生的变化,江维也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认为,硅片环节的技术是收敛的,单晶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将保持主流地位,尺寸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技术的变革,各家企业不太可能因为尺寸变化而实现明显的弯道超车。

“与弯道超车恰恰相反的是,硅片环节目前大量新企业进入,也是看到了硅片环节未来技术格局较为稳定,新投产线不会在短期内被颠覆,投资风险较小。”江维说道。

去年下半年以来,硅料供应持续紧张。对于硅片新势力企业来说,即使手握数百亿元硅片订单,如果没有硅料的及时供应,产能的有效释放将遭遇掣肘。

在这一情况下,相关企业也出现了分化,例如,今年以来,上机数控先后与新特能源、新疆大全签订了合计115亿元的硅料长单,“硅片新贵”高景太阳能的行动更加犀利,先是与新特能源签订150亿元长单,随后又计划向新疆大全采购4.59万吨硅料。

在众多硅片新势力疯狂锁料的情况下,京运通却显得不那么突出,公司去年12月以来先后获得了近170亿元的硅片长单合同,但公司仅有一份与新特能源签订的规模并不大的长单。这种局面能否保障京运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对于这点疑问,江维认为,目前硅料虽供应偏紧,但仍处于紧平衡,硅料需求缺口不大;另外,若未来硅片市场生变,已签订的硅料长单可能会转化为企业负担。

记者注意到,对于新二线组件厂商来说,风险同样存在。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在最近的多个组件产品招标项目中,二线企业在候选人中排名靠前,晶科、隆基等一线厂商却无缘前五名。实际上,这种局面是二线组件厂商以低价投标换来的,且投标价可能已经低于成本线。

对于二线组件企业的低价抢标的做法,一线厂商人士并不认可。“二线企业报价低一方面可能有库存因素,另一方面是二线企业不接单现金流就会断,接单还能撑久一点。”至于二线企业是否意在通过拉低报价的做法抢份额,受访人士向记者直言“抢不到”,并表示,“现在的成本按照(二线企业给出的)这个价格就是慢性自杀,(二线企业)慢慢就消失了。”

“新进入者肯定是会面临一些风险的,首先,在目前利润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进入,当未来产品价格下降的时候,其成本控制能力能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是新玩家需要考虑的问题。”江维向记者表示,如果新玩家切入投资额较大的环节,企业融资能力是否足够较为重要。此外,进入硅片这样的环节,能否拿到足够的生产设备也十分重要。

针对电池环节的新玩家,江维认为,由于电池片是光伏行业里技术变化最快的环节,所以一些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变革实现弯道超车,并且确实有一些新厂商在异质结或者TOPCon等下一代电池技术上提早进行了布局。“需要注意到,龙头企业也在大力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其研发实力雄厚,新进入者想弯道超车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记者观察:光伏新玩家“井喷式”投入 把准市场风向才能乘势而上

面对新二线光伏企业“井喷式”的投入,多位业内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惊讶。“有些压根没听过的企业也要投入大几十亿元搞光伏,不知道技术团队是从哪里来的。”

光伏行业正处在技术快速迭代期,今年的主流变革仍然集中在大硅片环节;至于电池技术,业内预计下半年有望迎来TOPCon电池的量产窗口期。

回顾光伏发展史上历次技术变革,都有行业龙头倾覆,进而出现新的龙头,多晶转单晶的过程就是一个极好例证。也正因此,技术变革给了新玩家“上车”的机会,但新玩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应该投资现有成熟工艺,还是跨代布局并与一线厂商比拼下一代技术。

如果投资现有成熟工艺,虽然在规划布局的时候行业还有不错的利润,工艺控制比较成熟,调研后的结果也显示对项目前景有把握,但问题是,由于光伏行业变化快,现有成熟工艺实际上已经快要走到迭代的拐点了。等项目真正投产,可能已经过时,抑或超额利润已被填平。

当然,新玩家也可能会说,我并不打算通过投资现有成熟工艺赚钱,只要在现有成熟工艺迭代前存活下来,就能积攒经验,为布局下一代技术铺路。这虽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对于现有的光伏新玩家而言,很多都是上市公司,“铺路期”的业绩压力恐怕不小。

如果新玩家直接跨过现有成熟工艺,通过布局下一代技术进入光伏市场。那么,在面对行业龙头与市场新手时,谁又能保证新手在技术演进方面的积累要胜过龙头企业呢?实际情况是,A股一家跨界转型的上市公司从2019年着手布局异质结电池,但时至今日,厂房仍在建设中;而A股一家PERC电池龙头,已经实现下一代TOPCon电池的小规模布局。

行业龙头在技术变革阶段的确面临更大的成本沉没风险,在这一点上,新进入的玩家在产能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时会拥有更好的灵活性。但只要龙头企业把握好新旧技术的迭代节奏,控制好新旧技术的产能配比,仍旧有较大概率存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也正因此,过往历史上,真正能实现弯道超车的光伏新玩家还是少数。

“光伏新玩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对市场的研判,大家一股脑地去投入,都觉得市场好,但市场究竟怎么好可能也说不清楚。这个行业没有核心竞争力还是比较难的,要么品牌好、要么技术好、要么资源整合能力强。”一位受访人士想记者说道。

虽然还有很多障碍,但对于光伏市场的新玩家来说,机会同样是巨大的,不仅仅来自于可能出现的巨头被颠覆,也来自于光伏潜在的市场空间增长。事实上,一家位于江苏的上市公司在转型硅片的过程中已经小有成就,业内评价称其硅片成本已经达到一线厂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工信部发文,提高了新建光伏电池、组件项目的转换效率门槛,并对投资强度、智能制造及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更高要求。此时,光伏新玩家应该更多地考虑,是否对光伏技术的演进有充分认知,人才、技术、资金储备是否充足,一旦巨额投入未能取得预期回报又是否有应对预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