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督促电网企业优化运行方式
国家能源局督促电网企业优化运行方式时间进入12月,已经有三个省份发布了限电限产的通知,引发当地企业和居民广泛关注。湖南、浙江、江西等地出台限电措施湖南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启动202
时间进入12月,已经有三个省份发布了限电限产的通知,引发当地企业和居民广泛关注。
湖南、浙江、江西等地出台限电措施
湖南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启动2020年全省迎峰度冬有序用电的紧急通知》,其中指出,今年湖南电力最大负荷已达3093万千瓦,超过冬季历史记录,日最大用电量6.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电力供应形势紧张。故为保障全省电网平稳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全省启动有序用电。有序用电时段为每日1030-1200、1630-2030。优先保障居民用电、学校医院等关键设施用电和重点企业用电。
类似的情况在浙江也有出现,据浙江发布通知,针对目前省能源“双控”和“减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绿色发展的要求,即日起至12月31日,省级有关单位办公区域在气温达到3℃以下时方可开启空调等取暖设备,温度设置不得超过16℃。随后浙江省能源局节能处工作人员回应称,冬季浙江省内能源供应保障压力非常大,省政府的机关将带头遵守,倡导节能,但居民用电会全力保障。
而在江西,受今冬首个寒潮的影响,当日11时21分,江西电网统调用电负荷达2547.5万千瓦,调度发受电电力达2631.1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江西省发改委决定,从12月15日起,每日早晚高峰段实施可中断负荷,并启动有序用电工作。
电力供应偏紧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认为,导致多地区出现限电的因素,主要来自需求端。除了今年年底工业用电需求大增之外,断崖式的温度下降造成短时间内电量负荷提升过快。
针对一些地方电力供应偏紧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17日回应说,一是工业生产快速恢复拉动用电增长。湖南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1至11月份同比增长4.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江西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1至11月份同比增长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浙江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位居全国第五;1至11月份同比增长4.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二是遭遇极寒天气,进一步增加用电负荷。12月以来,受强冷空气影响,湖南、江西气温异常偏低。这些地区采暖以电力为主,进一步加剧电力消耗。
三是外受电能力有限和机组故障增加电力保供困难。湖南外受电通道能力600万千瓦、江西外受电通道能力260万千瓦,目前已全部送足。煤电因长期高负荷运行故障风险增加,湖南岳阳电厂、宝庆电厂机组近日相继故障停运,影响电力供应102万千瓦。
据介绍,浙江当前电力供应能够保障全省电力需求,不存在电力供应不足情况;部分地方为了促进节能减排,采取了限制电力消费的措施。
根据浙江省此前出台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方案,到2020年,浙江煤炭消费总量要比2015年下降5%以上、控制在1.31亿吨以内;在各市平衡基础上,累计腾出用能空间6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下一步如何保障电力需求?
据了解,随着低温、雨雪天气的持续,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将持续到明年春节前后。当前电力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发展与排放的矛盾叠加,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日前,湖南省已成立工作专班,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煤电油气运行调度,积极协调山西、陕西等地煤炭铁路运力,确保火电机组满发稳发,同时做好水电科学调度。湖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南省统调火电机组全额并网发电,甘肃、三峡等特高压、超高压线路满负荷送电湖南,电煤库存能基本满足全省14家统调火电企业近段时间用煤需求。
浙江省能源局节能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保障冬季能源供应,省政府行政机关将带头遵守节能倡议,全力保障居民用电。
针对因为排放问题而出台的“限电”政策,有企业负责人认为,今年是受到疫情冲击的特殊年份,应尽量避免实行“简单化、一刀切”的措施,不让生存本就艰难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面对入冬以来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已会同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电力需求。下一步将继续指导各地和电力企业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各项工作,提高发电能力,优化运行方式,多渠道增加电煤供应,及时协调解决电煤运力,切实保障电力需求。对一些确实存在短期电力供应缺口的地区,科学合理调度,确保居民生活用电不受影响。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督促电网企业优化运行方式,挖掘跨省跨区联络线送电潜力;加强机组运行维护工作,避免因重要设备临时停运造成电力缺口;进一步做好电煤供应保障工作;督促各地区电力主管部门落实应急预案,做好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准备。
从长远来看,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强薄弱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以及多联供等综合能源利用方式,并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削峰填谷”。
-
宝剑锋从磨砺出 ——紧扣储能脉搏的昆兰新能源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