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大钊院士:加快氢能核心技术攻关 国企尤其央企要加大介入
顾大钊院士:加快氢能核心技术攻关 国企尤其央企要加大介入7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顾大钊在氢能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表示
7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顾大钊在氢能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表示,推动氢能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要加大介入,完善技术创新链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顾大钊。
顾大钊介绍,国家能源集团正在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已确定了“氢能供应链”的发展定位和思路,产业布局在制氢、氢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终端利用等方面。
具体业务方面,国家能源集团目前已形成全国性的氢能项目布局,并于2019年11月在江苏如皋建成全国第一个全天候商业运营加氢站,这也是国内首个35MPa/70MPa国际标准的加氢站,此外还有多个项目在建或在规划。科技研发方面,该集团重点聚焦氢能供给侧,包括氢气纯化、氢气品质、加氢站等领域,已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也参与了多项国家或团体标准制订和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专项。
对于发展氢能方面优势,顾大钊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很多产业和氢能互补性非常强,可以实现协调发展,氢能可以说是国家能源集团耦合传统矿石能源清洁化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媒介。他举例道,煤炭产业方面,煤可以制氢,氢可以为矿山机械提供动力。火电等发电业务负荷在低谷时候可以把电变成氢,当负荷到高峰时又可以把氢再变成电。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三弃”方面,也可以先将风电、光伏、水电变成氢。
从具体量上来看,国家能源集团氢的来源比较广泛,成本和碳足迹都相对较低。顾大钊提到,集团目前煤制氢能力很强,年产超过400万吨氢气,已具备供应4000万辆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制氢能力。同时,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超过3800万千瓦,水电装机超过1800万千瓦,拥有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基础。几年前,国家能源集团成功示范了30万吨的二氧化碳封存(CCS)项目,但成本还比较高,规模相对较小,不过随着规模增加和技术逐渐成熟,其成本一定会下降。
针对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顾大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要加大介入,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同时要稳妥推进氢能项目的示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系统性风险。二是要降成本。他提到,低成本低碳制氢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在看来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一条长远发展的路,很可能这条路会越来越宽。现在氢源如果能把成本降下来,后面很多事就好办得多。
三是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攻关。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打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制造、工程示范创新链。组建央企国企创新联合体,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攻关,形成创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