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光伏消纳形势稳步向好 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北部压力较大
下半年光伏消纳形势稳步向好 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北部压力较大7月22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规划处高级工程师程晨璐在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0年
7月22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规划处高级工程师程晨璐在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0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分享了“光伏发电消纳分析”报告,对光伏发电消纳市场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程晨璐指出,2019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4亿干瓦,占全部电源装机容量的10.1%。其中,新增光伏发电装机3011万千瓦,光伏发电开发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格局。全国光伏发电量为2242亿千瓦时,占比3%。2019年新能源消纳形势持续好转,光伏发电弃光率2%,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上半年光伏发电量提升 弃光表现集中
2020年,受疫情影响,1-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降明显,对新能源消纳造成一定压力。3月以来,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率明显提升,用电量降幅明显收窄,部分地区呈现正增长。尽管受疫情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但各方齐心协力加强新能源消纳。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量1278亿千瓦,同比增长20%,光伏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3.8%,较2019年增长约0.8个百分点。
从光伏消纳情况来看,一季度,光伏消纳利用率水平同比下降;二季度,消纳形势向好。整个上半年,弃光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上半年光伏消纳同比整体下滑,弃光电量9.2亿千瓦时,占全国32.9%,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光伏消纳维持上升态势,弃光电量17.7亿千瓦时,占全国63.5%,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2020年光伏开发保持“三北“地区和中东部及南方地区并举的格局。上半年,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新增光伏装机容量504万千瓦,占全国的43.8%,较2019年降低1个百分点;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累计光伏装机9531万千瓦,占全国比重的44.2%,与2019年底持平。2020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分布式光伏约443万千瓦,其中户用光伏204万千瓦,工商业分布式239万千瓦。
下半年装机量回升 光伏消纳形势向好
预计下半年光伏新增装机将有所回升,一方面下半年依然有约3700万千瓦光伏消纳空间,另一方面2020年光伏发电项目国家补贴竞价结果已发布,约2597万千瓦光伏竞价项目计划在2020年并网。
已复工及新开工一批电网输变电工程,相关新能源送出受阻情况将逐步好转。重点推进张北至雄安、张北柔性直流工程、青海至河南、陕北至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一批有促进新能源消纳作用的重大电网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已建成投产,其余工程正在抓紧建设。预计下半年全国整体光伏消纳形势稳步向好,重点地区并网消纳仍需持续关注。
预计2020年下半年全社会用电增速将在上半年基础上有所回升,新能源消纳空间充裕度将整体提高。重点地区消纳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其中,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北部等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强网源工程的协调建设力度,做好新能源消纳的统筹工作以及新增项目并网投产时序的合理安排。
新能源进入后补贴时代 需推动发展积极性
新能源发展进入后补贴时代,去补贴对新能源发展方式产生了根本影响,对新能源项目的规划、建设、商业模式、运行管理等各环节均产生影响。主要影响表现为:开发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对利用小时数更加敏感;项目缺少上网电价参照,投资风险加大;电网企业接网和保障消纳压力不断增大;地方政府失去间接转移支付,发展积极性降低。主要趋势体现为,新能源电力商品属性更加突出;以落实消纳利用为核心,以配额政策为引导,创新开发利用模式。
对此,需要积极推动综合能源基地“一体化”开发外送,在保障受端地区电力安全和消纳空间的基础上,推动送端地区新能源开发利用,减少配套煤电规模,提升外送通道利用率和通道新能源占比。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模式创新,结合本系统实际发展需求,依托技术与机制集成创新,通过需求侧响应、虚拟发电厂、自备电厂调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电储能、清洁取暖、先进柔性输电技术等手段,基于现代信息及智慧化技术优化运行调度,促进新能源发电与用户负荷的动态匹配。
加快推进电力系统技术革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呈现的随机性、波动性和低抗扰性,以及直流输电等大量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深刻改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特性,使系统的安全稳定机理和实际调控运行更加复杂。传统电力系统是以纯交流系统为基础,应加快在理论分析、控制方法、调节手段等方面进行革新,提升系统对于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技术的适应性。
建立健全适应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一、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动向新型灵活性资源提供市场准入,建立“按效果付费”的补偿机制,纳入响应速度、调节精度等质量因素,发挥灵活调节资源对系统的真实价值;二、深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应持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反映电能真实市场价值,激发各类电源、负荷和储能调节能力,加强现货市场运行与中长期市场有效衔接,在总结现货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扩大现货市场范围;三、探索建立容量补偿机制或容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