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十四五”能源电力转型 非水可再生能源将成主体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0-07-01 09:13:23
热度:

“十四五”能源电力转型 非水可再生能源将成主体当前,正值“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编制的窗口期,能源电力转型备受关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关于做好

当前,正值“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编制的窗口期,能源电力转型备受关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持续构建多元化电力生产格局。

在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的基础上,我国电力工业面临着比过去更复杂的新问题,如何推进解决?能源电力“十四五”如何转型发展?未来五年,该以何种途径保障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对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能源行业“三高”问题需重视

谈及趋势,首先离不开对现状的充分认识,如何为“中国能源”画个像?王志轩描述,我国能源产业整体处于四十八九岁的“壮年期”,体型偏胖、肤色偏黑。

“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8.6亿吨标准煤,所以将其划入该‘年龄段’。四十八九岁的壮年男子,正是一个大家庭的顶梁柱,与能源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相吻合。偏黑,则因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较高。”王志轩称,就像人有“三高”,我国能源发展也面临高碳排放、高污染,以及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偏高等“三高”问题。

“相比之下,电力发展更像是三十多岁的状态,尤其煤电正值‘青年期’”。王志轩表示,我国现役煤电机组平均运行年限约为12年,较发达国家40年左右的煤电年龄相对“年轻”。其中,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8%提升至2018年的80.1%,能效水平高、污染排放低。“与世界主要煤电国家相比,在不考虑负荷因素影响下,我国煤电效率与日本基本持平,总体优于德国、美国。2019年,600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供电煤耗306.9g/kwh,比1978年降低34.7%;电力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峰值降幅均超过90%。”

“我们一直在努力优化形象,也就是推进能源电力转型。比如‘减肥’,不断提高能效、减少浪费。再如‘美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煤炭消费。”王志轩称,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国,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系统优化有助减排降耗

王志轩进一步称,能源转型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以新能源发电等技术不断进步为基础,能源大规模转型有了可预见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否则转型难以实现、也难以持续。

“化石能源有限约束是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根本因素,好比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石头了。”在王志轩看来,真正实现转型,就是要让可再生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在经济上具备同台竞争的能力。为此,我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关键是解决好能源电力系统优化问题。在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方面,做好时间、空间、品种上的优化,以达到能源、经济、环境多目标条件下,投入产出的最优结果。在“十四五”能源规划中,系统优化理应放在重要位置。

王志轩提出,“优化”首先以能源发展的价值观为导向。其中,能源安全是核心,绿色和经济是重要约束,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转型的方式是实施能源革命,通过生产革命实现能源供给侧的绿色、经济和多元化,通过消费革命实现能源节约,而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要支撑是科技革命、体制革命与国际合作。同时,系统优化遵循优先性、阶段性、区域性及预防性等原则。“具体而言,要按问题的重要性排队,先解决哪个、后解决哪个;在什么发展阶段做什么事,避免寅吃卯粮;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各地不搞一刀切;从现在预判未来,力避锁定效应。”

“碳减排是最大的挑战。”王志轩举例,2006-2018年,供电煤耗降低对电力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贡献率为44%,非化石能源发展的贡献率54%。近两年,煤电煤耗降低对碳强度下降的效果在下降,后者在不断上升。“煤电节能提效有其空间,未来更主要靠非化石能源,如何通过优化系统来推进减排值得思考。”

非水可再生能源将成主体

综合上述依据,王志轩表示,我国电力供应的功能性质,已由传统的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即解决电力短缺问题,提升至对电力供应的量、质要求,进而拓展至促进能源系统绿色化,进一步成为能源工业的主体和循环经济的核心。

在能源供给侧,“风光”等新能源的发展空间大于煤电。与化石能源发电相比,条件较好的新能源项目,经过5-10年可具备经济和应用上的竞争力。“煤电是否大规模建设,关键在于从能源系统优化的角度考量,充分发挥其在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作用。”王志轩认为,煤电与可再生能源是“矛盾+协同”的关系,前者发展多了,必将挤占后者的发展空间,但没有前者,电网安全难以保证,后者也无法大力发展。

在能源消费侧,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持续提高,且随着新电气化时代到来,电能既要满足供应,也要兼顾电能促进现代化、电力可靠性、电能绿色供应等功能,需求空间大。据中电联初步预测,到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4万亿千瓦时,较2018年增长65.5%,2020-2035年年均增速约在2.7%。“与之相对应,能源电力规划的编制方式也要改革,由过去以数量平衡为主,逐步发展以指标优化为主。”王志轩称。

王志轩表示,在能源电力转型推动下,能源、电力与用户三者的关系正在转变。传统阶段,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是解决供给侧短缺问题,以计划管理为主;未来将逐步过渡到需求响应阶段,进而走向供需耦合阶段,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市场发挥主要作用。“届时,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成为电力、电量主体,与核电、大型水电、气电、煤电、分布式电源、储电等,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新型电力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