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智慧城市呼唤能源“共享”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0-03-24 09:12:28
热度:

智慧城市呼唤能源“共享”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驾驶装载北斗高精准燃气泄漏检测系统的汽车,穿梭于北京多家医院、重要场所,为重点路段的燃气管网提供精准快速的检测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驾驶装载北斗高精准燃气泄漏检测系统的汽车,穿梭于北京多家医院、重要场所,为重点路段的燃气管网提供精准快速的检测服务。数据显示,包括北京在内,目前全国已经有近40个城市使用了北斗高精准燃气泄漏检测系统。

  据工作人员透露,城市燃气管网结合北斗高精准时空数据,深度挖掘管网数据价值,从设备、系统到云实现数字化集成,将原来人工巡检的一天徒步10公里,提升到北斗精准定位检测车的100公里以上,且泄漏检测灵敏度高出1000倍。将燃气管网运营安全保障提升到新高度。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疫情期间,高精尖的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城市服务,尤其在能源领域,价值作用凸显。战“疫”让城市安保对“智慧”的需求更加迫切。而战“疫”也是一张试纸,“试”出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色。

  能源“大数据”服务城市优势凸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相对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成为各地战“疫”的有力“武器”。

  “企业电力复工指数”就是其中之一。自2月10日浙江在全国首次推出“企业电力复工指数”后,青海、四川、山西、湖北、天津、江西等地相继推出复工指数。

  江苏更是上线了全国首个电力大数据公共查询平台。据介绍,基于智能电表和远程采集系统,平台将全省512万家企业和3776万户居民的每日用电信息转化为社会生产活动指标和趋势图表,政府、企业根据需要,可按权限通过互联网自助查询。

  青海省能源局则充分利用电力大数据,及时了解能源行业复工复产总体情况,深入分析研判、协助企业有效解决复工复产的“卡脖子”难题,进一步精准施策。

  业内专家认为,大数据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而智慧城市是大数据应用的主要载体。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曾指出,大数据驱动政府决策由经验主义向科学化变革,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模式,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

  据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地级以上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数量逐年翻番,从2017年的20个,到2018年的56个,再到2019年的102个,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已日渐成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标配”。

  “能源”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能源系统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后,可随时在线获取能源大数据,并通过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构建能源发展与城市运行智能良性互动的运营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通过城市智慧能源的建设,可积极拓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能源服务,进一步提升能源转化效率、能源传输效率、能源基础设施利用效率、能源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效率,促进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消纳。同时,通过城市智慧能源的建设,可实现各类能源信息的有序共享,实现各类业务的在线快速办理,最终实现城市能源系统更高效便捷服务城市的目标。

  智慧能源成智慧城市重要支撑

  能源大数据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的同时,也彰显了智慧能源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可或缺。

  智慧能源正全面拥抱“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

  产业方面,2019年,福建、重庆、天津、山西等地先后成立了智慧能源产业相关联盟,传统的能源产业开始大幅添加上“智慧”的色彩。

  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也正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管网……生活中处处能看到智慧能源的身影。

  电动汽车车主利用App寻找附近充电桩、居民足不出户在线缴纳水电燃气费、燃气管网和电网无人化智能巡检、共享储能、分布式发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等,能源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智能互动形式不断涌现。

  “城市智慧能源体系是城市智慧治理体系的一个子集。”清华大学研究员、住建部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杜明芳对记者说。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全国已经有700多个城市(含县级市)在规划和构建智慧城市,占同期全球提出创建智慧城市总量的70%。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的城市能源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所以智慧能源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能源安全与能源革命、数字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领域的融合交叉点,是基础设施、能源和建筑等在城市层面的系统集成,进而有力支撑城市的绿色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研究员、绿色建筑发展处负责人梁浩向记者表示。

  “不同能源系统需统筹融合”成共识

  在智慧能源发展方面,电力行业转型已经先行一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首批55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名单中,就有不少项目以电力为核心。

  而与电力相比,当前燃气和热力系统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则要逊色很多。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智能气网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城镇智慧燃气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燃气基础设施方面受限于资金瓶颈,虽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智能化进程依然缓慢。

  举例来说,智能燃气表虽然技术非常成熟,但目前普通膜式表和IC卡表仍占据大多数,智能化替代进程缓慢,民用计量表基本不具备远传功能;管网设备设施缺乏实时监控,各系统独立封闭,数据难以分享,影响智能化深度应用;再有,当前国内燃气企业的很多核心信息平台模块均需依赖国外技术,亟需形成自主可控能力。

  “智慧燃气网概念提出逾7年,但对如何构建智慧燃气仍缺乏统一共识、标准和目标。”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智能气网专委会主任高顺利指出。

  那么燃气和热力等是否可以借鉴电力智能化发展经验?三者是否可以实现相互通融,整体高效服务于智慧城市发展?

  对此,清华大学电机系学术委员会主席、能源互联网能量管理与调控研究中心主任孙宏斌教授指出,电力、天然气、热力互联耦合系统的研究存在学科壁垒。

  杜明芳也坦言,城市智慧能源体系涉及到的技术面较宽,不是单一学科支撑,还有很多能源应用系统相融合的技术问题还需进一步突破。

  但是杜明芳表示,燃气和热力系统依然可以学习电力系统的做法,积极构建泛在燃气、热力物联网,并逐步上升到泛在智能燃气、热力物联网,共同构建出绿色智慧城市泛在能源体系。

  记者注意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多能融合、开放互联”的智慧燃气、智慧供热理念已成各自行业热词。

  如智慧燃气就正致力于进一步打破与其他能源融合屏障,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深度融合与平台共享,构建燃气主导的广泛的城市能源互联平台;而通过加强供热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推动热网与电网、油气网和其他能源网络的有效对接,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也正成为智慧供热的努力方向之一。

  在具体行动上,国内主力燃气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建设,搭建了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应急调度、客户服务等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吉林省近日甚至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到2020年年底,省内管道燃气企业实现智慧管理平台全覆盖。而在热力行业,北京市、吉林市、太原市等地也正开展智慧城市供热模式的实践。

  实际上,当前由于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尚未完善,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在不少所谓的智慧城市里,无法享受“足不出户”智能化能源服务的用户并不在少数。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们,城市人居、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服务及共享程度仍严重不足。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方向之一是加强公共服务供给、配送及共享能力。”杜明芳指出,除了不同能源系统在技术上亟需融合外,需要大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机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城市智慧能源体系发展需求。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则建议,应加快城市能源数据中心建设,通过城市能源数据中心汇聚政府、社会、企业和用户的数据,实现数据的跨部门共享。

  梁浩希望,下一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可以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统筹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供给方,并统筹各类建筑、基础设施等能源需求方,让城市智慧能源系统能够真正解决智慧城市在能源领域的供需匹配和智慧调度运行问题。(本报实习记者 齐琛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