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缺乏顶层设计成“集中供冷”最大掣肘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0-01-07 09:10:05
热度:

缺乏顶层设计成“集中供冷”最大掣肘  “心脏”在猎德大桥附近,“动脉、静脉”连通珠江新城一批超大型建筑,并穿越珠江直抵广州塔一带。近

  “心脏”在猎德大桥附近,“动脉、静脉”连通珠江新城一批超大型建筑,并穿越珠江直抵广州塔一带。近日,记者前往地下冷世界的“心脏”——位于珠江新城猎德路段南侧江边绿化带内的集中供冷中心冷站。

  作为全国最早选址于城市中心的公共绿地并按照全地下方式建设的花园式冷站,其采用的“冰蓄冷”技术给华南地区最大的CBD——珠江新城核心区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这类综合能源服务项目遭遇到哪些瓶颈,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冷世界的“心脏”连通珠江CBD

  “你仔细看,在这个蓄冰槽里,铺满了很多包含密集管束的蓄冰盘管,上面都包了厚厚的一层冰,展开后的表面积非常大,我们供应到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的大部分冷源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广州珠江新城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林向记者如是说。

  记者来到珠江新城猎德路段南侧江边绿化带内的核心区集中供冷中心,穿过绿地花丛,乘坐电梯下到地底负一层,竟发现别有洞天。

  置身供冷中心的地下机房内,记者旋即感到凉气袭来。该项目作为国内最早建成的区域集中供冷项目之一,在建设中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冰蓄冷技术。滕林介绍:“夜间,在电网的用电低谷时段,制冷机开始全负荷制冰;白天,在电网的用电高峰时段,将冷量释放出来,满足建筑物空调负荷的需要。以此来实现冷量的生产和使用相分离,并对电网负荷产生移峰填谷效应,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记者环顾花城广场四周,发现高楼林立。如此高密度的建筑,如何更节能高效地保证室内温度舒适?滕林形象地向记者解释,供冷中心好比人体的“心脏”,一条冷水输送管是“动脉”,源源不断将“心脏”制造出的2℃冷冻水输往各用户终端,之后再通过用户端口的中央空调系统,将冷水化为冷气送达不同空间;另一条“静脉”,则是空调回水管,约10—12℃的水回流至“心脏”,循环制冰,再化冰为水……

  目前,广州大剧院、海心沙亚运场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地铁APM线等公共设施以及花城汇地下商场、周大福金融中心、富力盈凯广场、富力盈通大厦、环球都会广场、凯华国际中心、雅居乐中心等商业项目均已在享用着这样的“冷气”。

  那么,和传统中央空调相比,集中供冷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如何?记者了解到,首先,它可减少约1/4的空调制冷设备总装机容量,并消除了冷却塔运行带来的噪声及水雾污染。最为关键的是,实施集中供冷后,大大降低了用户的综合运营成本。以2018年的运行情况为例,在采用冰蓄冷技术,且供冷平均距离超过1公里的前提下,集中供冷系统的全年平均COP值(制冷效率)达到3.2,各类型用户的综合用冷费用平均在5—8元/平方米·月,夏季最高可削减1万多千瓦的峰值电力负荷并转移1100万度峰期电力负荷到低谷时段。

  缺乏顶层设计成最大掣肘

  记者了解到,集中供热、集中供冷、冷热电三联供等各种类型的区域能源以及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在国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以集中供冷为例,十年前,国内的项目不足10个。截至2018年底,国内完成可行性研究的集中供冷项目数量已超100个,例如在规模上领先全球的前海深港合作区集中供冷项目集群,对区内约2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实施全覆盖,总供冷负荷超过40万冷吨。

  目前,集中供冷还存在哪些制约?“目前,最大掣肘是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究其原因是部分决策者对区域能源以及综合能源服务的理解不够深入。有些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区能源发展规划的认知仍停留在保障电力和燃气的供应上,还没有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利用率和提高综合能效为目标开展深入研究,并基于研究成果为在本地区发展区域能源以及综合能源服务创新内部决策机制和审批流程。”滕林直言,“这导致目前的区域能源以及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在很多地方的发展模式不够规范,难以快速复制。”

  因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把发展区域能源和综合能源服务作为协调解决促进经济发展与确保能耗“双控”指标的相互关系的有力抓手,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协同起来。

  不过,面对未来,滕林依然乐观,“个人认为,现在集中供冷在全国范围以自从下而上的方式快速发展着,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在成功运营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供冷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市场,并争取将我们的经验复制到具备条件的其他区域,以推动相关地区建筑节能和环境改善,践行‘用科技创造低碳生活’的理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