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最后的“环保企业家”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19-08-21 14:11:46
热度:

最后的“环保企业家”2015年股灾之后,准备割中国韭菜的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来到了中国股市,当时他看好几个领域,其中一个行业便是环保股。那时候中国环保龙头股碧水源在股灾前夕股价最高到

2015年股灾之后,准备割中国韭菜的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来到了中国股市,当时他看好几个领域,其中一个行业便是环保股。

那时候中国环保龙头股碧水源在股灾前夕股价最高到了25.9元/股,股灾一个月后跌到了15元左右。

2018年12月,这位被称为“华尔街神话”的世界金融巨头又来华了,他说卖空了美股,投资中国股票。

当媒体问他投资哪一类股票时,吉姆·罗杰斯果断的说:

农业股和环保股有机会。

为什么看好环保股,吉姆·罗杰斯表示,中国的环保未来非常光明。

那时,碧水源的股价已经跌到了9元左右。

写这篇文章时,我扫了一眼碧水源的股票,只有6块多了。

悲伤的是,不只是碧水源,大部分环保股都呈现出一个相似的走势。

其实,罗杰斯之前还说了一句话:

中国环保行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可能比国企公司会更好。除非你特别的愚蠢,比如说是高举债台,或者管理上面出现问题的话,一般来说你的未来会非常光明的。

遗憾的是,中国的环保民营企业家并没有听罗杰斯的。

于是,从去年开始,环保行业频繁上演国企收购债台高筑的民营环保企业,而最近一起则发生在两周前。

8月5日晚间,东方园林发布公告,公司实控人何巧女夫妇拟向朝阳区国资中心全资子公司朝汇鑫转让5%公司股权,并将16.8%公司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无条件、不可撤销地委托给朝汇鑫。

至此,自去年“史上最凉发债”事件推倒了东方园林的多米诺骨牌后,这个历经资金链紧张、PPP项目停滞、裁员欠薪风波,深陷倒闭危机长达一年有余的民营环保龙头企业,最终以“联姻”国企,实控人“出局”的方式“尘埃落定”。

“东方园林易主并不意外,去年资本寒冬后,此前一直被看好的环保市场遭遇重创,很多民营上市企业开始寻求突破口,引入国资已经屡见不鲜。”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能见表示,“截止今年8月,已经有17起国资意向或已经入股民营上市环保企业的案例发生”。

与前几年业内参股合作、打通上下游生态链的模式相比,这一轮交易多为控制权转让,这就意味着平均每月至少会“消失”一个环保民企,而与环保民企的“消失”相对应的则是民营环保企业家的黯然离场,于是众多业内同仁感慨:或许当下这批民企实控人将是最后的民营环保企业家。

昔日风光无限的民营环保企业家为何在一年内纷纷萌生去意或寻求输血?国资与民营企业的结合,对环保行业意味着什么?这种现象是否会发酵成为一种产业趋势?

01PPP裹挟下的资本狂欢

实际上,民营环保企业的此次“浩劫”,并非无迹可寻。

早在2015年,整个环保行业“热火朝天”之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就在各种场合呼吁“当前产业发展过热了,希望不要重蹈光伏和风电行业大起大落的覆辙,不要出现像无锡尚德那样的明星企业破产的情况”。

没想到才时隔三年就一语成谶。究其原因还要从至今褒贬不一,具有“双面性”的PPP模式谈起。

此前,由于环保项目基本都是民生项目,客户主要是地方政府,虽然投资体量很大但市场开放度不高,导致民营企业一直苦于没有发展机会,直到PPP模式的出现,才出现转机。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一种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

从2014年开始,财政部、发改委曾大力推动PPP模式,地方政府也集中释放了大批PPP项目,其中很多都是环保类项目。根据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PPP项目总入库数量已达到14220个,总投资17.78万亿元。

“PPP模式的爆发,也离不开当时信贷宽松的环境,那时候做一个PPP项目,不仅贷款容易落实,甚至资本金的大部分都可以靠融资搞定,一个10亿的项目,只需要投入1个亿就可以撬动起来。”谈起当年呈现井喷式发展的PPP项目,不少人仍然记忆犹新。

加之,“水十条”的出台亦让各地再次兴起了环保建设的浪潮。多重利好因素下,环保产业忽现一片蓝海,不仅催生了像东方园林、碧水源、桑德等昔日风光无限的明星民营环保企业,也吸引了众多国资前来分一杯羹。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2016年),128家央企中,有61家央企涉及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行业;105家国资委下属央企有57家有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业务,28家金融机构中有4家有环保类业务。可以说,近半数的央企已经进入环保行业。

显然,这是一场属于整个环保行业的资本狂欢。

02繁荣背后暗藏“凶险”

正当许多企业醉心于数百亿的PPP订单时,财政部下发的一份规范PPP项目库管理的通知,为火了近4年的PPP项目泼了一盆冷水。

2017年11月,财政部办公厅印发“92号文”《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对不符合规定的PPP项目的集中清理工作,PPP市场迎来了“史上最严”令。

随后大批PPP不规范的项目得以清理出库,截至2018年10月,财政部清理超过2400个PPP项目,合计近30000亿的投资额;整改项目近2000个,合计30900亿投资额。

如果说集中清理不符合规定的PPP项目是导致环保民企冷却下来的直接原因,那么强监管、紧信用、去杠杆的金融大环境,则间接促成了一股对民营环保企业融资融券的冰风暴。

其实,并没有哪个公开文件白纸黑字写着,限制对民营环保企业的信贷和发债,但环保企业在和金融机构越来越不顺畅的交往中,却是真切感受到类似潜规则的存在。

“我们遇到的难题不是一下子让所有企业没钱了,而是完全无法预测下一笔融资什么时候能到,能到多少。但企业之前的贷款,还款安排却非常确定。导致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根本无心拓展业务,就是等钱来填充空虚的资金池。”某知名环保企业表示。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环保民企所处的困境,虽然与政策变化有很大关系,但企业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不够,对股市“双刃剑”的属性理解不够,股票质押安全“防火墙”不够高;二是发展步子迈得太快。

“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发展愿望太强烈,大家都要50%、70%地增长,动不动就要做一千亿、一万亿。”已经将企业“卖”给国资的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表示,“应该慢慢来,一步一步走得扎实一点,别把负债搞那么高。”

文剑平还认为,由于央企和国企的融资能力更强,贷款利率能够下浮,处于被动地位的民企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因此碧水源寻求机会与国资合作,是为了改善其生存环境。

在他看来,未来环保行业或许会有更多企业复制碧水源“拥抱”国资的道路。

03国资频“救场”是福还是祸?

事实上,无论是此前就已“卖身”的文剑平还是刚刚“出局”的何巧女,他们都不是民营环保企业家的个例,碧水源“拥抱”国资的道路此前也已被走过很多次。

自2018年资本寒冬以来,截止今年8月,已经有*ST凯迪、神雾节能、盛运环保、东方园林等17起国资意向或已经入股民营上市环保企业的案例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几年业内参股合作、打通上下游生态链的模式相比,这一轮国资入场多为接管控股权。这让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国进民退”,可能会扼杀民营企业的创新力。

在他们看来,纵观国内各地各行业的发展,凡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产业创新能力、升级能力就会很强。如互联网产业中支付宝、微信、电子商务等都是自由市场鼓励创新的产物,如今国资控股民营环保企业,如果未来的中上游环保企业只剩下国企,其产业创新能力、效率都会下降。

然而,资本的进与退本身不该带有立场,审视上述案例,仍足以让人明确。对于企业而言,无论环境与风向如何,活下去才是第一要义。

让渡股权,为公司赢得喘息空间,本就是危机中的理性选择。相当一部分股权收购,是那些陷入转圜危机的企业,通过割肉和断臂的方式,让企业得到喘息。

因此,上述案例中,国企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投机者,而民企也并非无辜遭受资本蹂躏。在现实境遇中,他们各自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在互惠互利中完成了共生的关系。

如今,由于PPP仍在优化和进化中,民营企业想要进场玩游戏,就需要很高的融资能力,而国企又有着融资优势,所以民企引入国资,甚至将控股权转移,客观上可以带来融资环境的优化。无所谓“民企没落,国企凶猛”,如果双方优势互补,也是接通资本及市场资源的一部好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