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煤制气,权宜之计还是战略之策?
发展煤制气,权宜之计还是战略之策?.TRS_Editor P{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5;font-family:
煤化工伴随争议出世,近期大唐煤化工易主的消息再度将争议引入一个小高潮。作为煤化工产业一个颇被看好的领域,煤制气究竟怎样发展?它应该作为补充气源的权宜之计还是国家能源战略的一步重要的棋?7月17日,在“绿色和平”主办的煤制气产业发展利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视角给出见解。
来自绿色和平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不同阶段煤制气项目50个,其中实际建设中项目5个(部分产能已投产),正在做前期工作的项目16个,计划中的项目18个。全产业规模2250亿方,八成项目在西北地区。截止到今年6月,计划建设的项目规模是已投产和建设中规模的12倍。八成产能面临较高水风险,重点地区恐突破用水红线。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认为,尽管煤制天然气可以降低一次能耗、水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并可大大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但从全生命周期过程来看,煤制天然气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于传统能源和技术,此外在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煤制天然气也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使用煤制天然气目前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不应作为国家战略。
他认为,即使煤制天然气可行,也不应该集中在严重缺水、生态脆弱的西北部地区。相比之下,环保政策更为严苛的东部及沿海城市,如天津、上海更适合煤制气产业发展。
李俊峰建议,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应谨慎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或限制和有条件地发展煤制天然气,切不可不计后果,盲目发展,否则产业体系一旦形成,将长期固化下去,并对我国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钱宇也指出,发展煤制气,要放眼长远,产业界与企业都要考虑气候、水资源、清洁生产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发展煤制气所造成的污染转移问题,有必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保护煤炭产地的生态环境。
对于发展煤制气的企业,他建议采用先进的CCS技术,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能效。而采用CCS技术所增加的成本,政府应按减排效果施行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钱宇认为,虽然适度发展煤制天然气可以暂时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压力,但长远之计,还是开发利用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资源。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对比了中德两国的煤炭的清洁利用情况,指出,燃煤污染,错不在煤,而在人,煤炭本身完全可以做到清洁燃烧。
另外,陶光远认为,从经济性、能源安全、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对比发现,对比煤改气,油改气发展潜力似乎更大。因此,他建议,政府在制定能源政策和开发能源项目时,要把握好决策的经济性、能源供应安全性、环境和气候的承受能力这三个主要评判指标,避免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