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EF2018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总结报告
BNEF2018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总结报告2018年中国发行人在海内外的绿色债券(含可持续债券)发行总量约为36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375亿美元的美国。中国发行人仍以金融
2018年中国发行人在海内外的绿色债券(含可持续债券)发行总量约为36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375亿美元的美国。中国发行人仍以金融类机构为主,而企业类发行占比有所下降。各地陆续为发行人、担保人出台了激励措施,并且继续加强与离岸金融中心的合作,这些将有望使中国在2019年的发行总量接近400亿新高。
发行量继续上升:根据彭博终端统计,中国发行人去年共发行了约34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和约20亿美元的可持续债券,发行总量约占全球15%。该总量比2017年增长了约13%,符合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预测值。
企业类、民营类占比:相较于金融类发行人的强势(发行了全国四分之三的绿色债券),实体企业作为发行人的绿色债券从2017年的29%下降到了2018年的24%,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采取的信贷收紧措施、以及实体企业对高负债数字的顾虑。若从所有制角度考虑,国有企业发行量占去年绿色债券的86%,而民营企业仅占12%。
募集资金用途:在企业类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约88亿美元)中,最大一部分(32%)募集资金用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其次是数个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22%),以及水电项目(12%)。
煤炭利用能否算“绿色”:中国自绿债发展以来一直允许煤炭煤电的高效利用、清洁改造纳入绿色债券的支持范围,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不同。鉴于投资人对该标准的普遍疑虑,去年曾有消息指出国内的监管部门正考虑将煤炭挪出绿债支持范围。然而目前看来,这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因为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最新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煤炭利用仍在其中,且在一段时期内仍将符合国内低碳化路径。
区域多样化:观察金融类债券,越来越多省市的金融机构加入了发行人行列,特别是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这已不仅限于传统上经济领先的沿海省份,还包括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本来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有发展绿色金融的潜力。
地方政府:各地陆续出台激励措施,包括政策性和实质金额上的激励,从而鼓励绿色债券发行人、降低发行门槛。例如江苏省2018年提出将持续两年给发行人提供30%的贴息,广东省选定了花都区作为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园区。
巨头发行人:中国2018年最大的单一发行主体是兴业银行,绿债发行量达到100亿美元左右(是2017年最大单一发行人的两倍),该行同时是中国启动绿色债券市场以来累计最大的发行主体。企业类发行人当中,风电国企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2018年最大主体。
离岸金融中心角色:政府近年来希望吸引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市、鼓励国内外绿色金融界合作,故加强支持香港作为亚洲绿色金融中心的建设。香港政府提出将首发千亿规模的主权绿色债券,并与国内绿色金融领军人物马骏先生合作设立了绿色金融协会,这些举措旨在协助海内外企业在绿色方面的深度合作。
-
动不动就制造业遇瓶颈?张耀华:破局正当时!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