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跻身世界生产与消费大国行列
天然气:跻身世界生产与消费大国行列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天然气从勘探开发到工业生产、基础设施再到消费都不断实现新突破,跻身世界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大国行列;同时,我国的天然气消费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工业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历程。2017年天然气产量148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天然气基干管网里程7.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天然气消费量2386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
地质勘探全面突破
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1978年底,我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仅为2264亿立方米,处于贫气国地位。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国内油气勘探开发“造血”能力持续走强,不断迈向新台阶,摸索出勘探开发大气田是快速发展我国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1987年完成全国第一次油气资源评价,天然气探明储量4327.6亿立方米,探明程度1.3%。1994年完成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天然气探明储量10946亿立方米,探明程度2.9%。尤其近十年是天然气勘探开放大发展的黄金期,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翻一番,由2007年年底的6.1万亿立方米上升到2017年的12.25万亿立方米。
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我国页岩气起步较晚,勘探开发热潮始于2005年。2010年7月第一口页岩气直井——威201井成功获得工业气流,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入到开发先导性试验区建设阶段。从钻井、测试到采输,一系列关键装备均已陆续实现国产化,为页岩气低成本和规模化开发准备了条件。2017年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2个,为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和威远页岩气田。2017年页岩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达到9168亿立方米。我国页岩气总储量在全球排名第一,达到31.6万亿立方米,占全世界总量的15%。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煤层气勘探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积极探索,率先发展成为大规模商业化开采和使用的非常规天然气之一。我国煤层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据勘查,埋深小于2000米的煤层气总储量约为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超12万亿立方米。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获重大突破。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神狐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连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产量增长9.7倍
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480亿立方米,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9.7倍,平均年增量超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其中,常规天然气产量1339亿立方米,有83.6%的产量来自川渝、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海域四大气区。
2017年,全国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4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我国页岩气开发起步虽晚,却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形成规模和产业的国家,2017年页岩气产量达到92亿立方米。我国煤层气产业以一系列技术突破为先导从无到有,2017年煤层气地面抽?量49.6亿立方米,利用量44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9.2%和13.8%。
2013年底国内首个煤制天然气项目——新疆伊犁庆华煤制天然气投入商业化运行,一期规模13.75亿立方米/年。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投产4个煤制天然气项目,新疆庆华、大唐克旗、伊犁新天、内蒙古汇能项目,产能规模50.75亿立方米/年,2017年煤制天然气产量2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4.3%。
基础设施建设跻身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积极成效,管网规模跻身世界前列,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成全国性骨干管网。改革开放初期,天然气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1997年以前基本上没有跨区域的长输管线。1997年陕京一线建成投产,拉开了我国长距离输气管道建设的序幕,天然气管线由区域性向全国性发展。2004年建成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一线干线长3893公里,管径1016毫米,压力10兆帕,采用X70钢级,标志着我国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向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和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是我国天然气管道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40年来我国管道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7年底全国干线管道总里程约7.4万公里,一次输气能力达到3100亿立方米/年,天然气主干管网已覆盖除西藏外的全部省级行政区域,建成了以西气东输、陕京系统、川气东送、中缅、中贵系统为主的骨干管网,形成了“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输气格局,西北、西南、海上进口通道已经建成,实现了国产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进口LNG资源之间和用气市场之间的联通,全国性天然气调配成为可能。在川渝、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域性管网,中南、东北、东南沿海地区基本形成了区域性主干管网。
LNG接收站加速发展。1999年底,国家正式批准广东大鹏LNG试点工程总体一期项目立项,从此揭开了我国引进进口LNG的序幕。随后三大石油公司在北起辽宁南至海南11个省市的沿海地区开展LNG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2006年深圳大鹏LNG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此后相继建成上海、江苏如东、辽宁大连、浙江宁波等一批LNG接收站。特别是江苏如东LNG接收站,实现了国内LNG项目第一个“自主设计、自主采办、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目标,工程建设创造多项国际国内纪录。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LNG接收站18座,接收能力达到5960万吨/年。
地下储气库稳步推进。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是空白,1969年在东北地区,曾利用大庆油田的枯竭油气藏建造了两座地下储气库,但这两个储气库利用率较低。2000年,首次在大港油田利用枯竭凝析气藏建成了大张坨储气库,主要用于满足北京地区用气调峰需求。2007年配套西气东输建设了我国第一个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2014年建成呼图壁储气库,是建成规模最大的储气库。截至2017年底,我国储气库调峰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规模偏小。2017年地下储气库建成工作气量为77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为3.2%。
消费量跃居世界第三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由1978年的138亿立方米增长到2017年的238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7.6%,增幅约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1978~199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由138亿立方米增至154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1991~200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由156亿立方米增至40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7.5%。2005年以来,天然气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5~2017年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14.5%,增幅约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能源革命持续推进、环保政策加强等因素的驱动,2017年我国天然气市场爆发式增长,年度增量占世界消费增量的32%,成为世界天然气消费的最大驱动力。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三位。
消费区域逐渐扩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没有长输管道等基础设施,天然气基本上就近利用,主要集中在油气田周边,生产区基本上就是消费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扩展了我国天然气市场区域。2017年,我国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天然气,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有90%以上使用天然气。我国天然气消费区域已由油气田周边为主向经济中心地带转移,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天然气市场发展迅速。2017年北京市用气量就达到154亿立方米,消费量仅次于莫斯科排名世界第二。消费结构趋于均衡。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已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化工和发电等四大行业。天然气消费结构逐渐由以化工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2017年城市燃气消费占比39.3%、工业燃料占比31.8%、天然气发电占比17.9%、化工占比11%。随着跨区域长输管道的陆续投产,天然气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城市天然气供应总量快速增长,2012年天然气超过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成为第一大生活燃料,城市天然气供应量从1978年的6.91亿立方米增至2017年的1226.27亿立方米,城镇用气人口从1127万人增长至3.5亿人。天然气发电用气需求也快速增长,2017年我国气电装机容量增至0.76亿千瓦,占全国的4%;气电发电量达2028亿千瓦时,占全国的3%。
处于快速发展期
天然气相对煤炭、石油较为清洁,相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较为经济,同时还能与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补。加快推动天然气发展,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举措和现实选择。在我国能源革命与能源转型中,我国天然气消费总体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天然气在能源家族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达到成熟期需要30年以上,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将持续到2035年,届时我国的天然气需求量有望突破6500亿立方米。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规划院)
上一篇:储能是多能互补关键技术支撑
-
清洁能源消纳需要“综合施策”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