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贵州加快发展垃圾发电 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万千瓦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18-12-27 15:01:55
热度:

贵州加快发展垃圾发电 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万千瓦日前贵州省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33号)》,发布了《贵州

  日前贵州省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33号)》,发布了《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及生物天然气,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垃圾发电,大力引进先进项目和技术,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水平。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加快构建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电力供给体系。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万千瓦。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扩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固废在新型建材生产中的综合利用量。加快推进电解锰渣、赤泥等难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广石粉、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竹纤维、木屑等农(林)剩余物开发生物质纤维增强的木塑、秸秆保温板、轻质隔墙板、人造板等生物质建材。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加快推进磷石膏建材在贵州省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

  附:

省政府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抢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深入推进“双千工程”,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集中力量推动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省政府近日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深化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强化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开放带动、耦合联动,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打造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基本特征的贵州现代工业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初步形成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将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发展、拉动增长、融合创新的支撑性、示范性、带动性核心产业,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到202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其中,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新型建材、现代化工、优质烟酒等产业迈上2千亿元级台阶;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达到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航母”,全省工业整体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新兴产业壮大发展,企业质量效益加快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基本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三、发展方向

  围绕“赶”与“转”核心任务,持续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促进全省工业集约、高端、绿色、智能、特色发展。

  (一)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服务配套。进一步优化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三州”等民族地区“四位一体”产业布局,在黔中经济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在黔北经济协作区重点发展优质烟酒、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产业;在毕水兴经济带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在“三州”等民族地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清洁高效电力等产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分类、分层、分级培育一批标志性企业,重点打造一批大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企业集群。加快服务方式转型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二)推进“贵州制造”向产业链中高端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建设一批引领行业发展、技术水平占据制高点的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和服务平台,提高工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培育一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引导制造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供给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三)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强化绿色准入,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安全的落后企业、产能和项目进入。促进绿色制造,大力构建和完善绿色生产供应链,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绿色产出,鼓励企业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严格退出机制,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稳妥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工作,重点打造一批试点示范园区。

  (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千企改造”工程为载体、“万企融合”行动为抓手,系统构建全省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提升融合应用的广度、深度、精度。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鼓励工业企业登云用云,促进企业优化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专项,重点支持企业基于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与工业控制信息安全开展关键生产工序和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贯标,支持获得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的企业进行实质性贯标。

  四、重点任务

  进一步厚植发展优势,明确重点、高端定位、精准发力,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基础能源产业。

  围绕构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推动煤炭、煤层气(煤矿瓦斯)、页岩气、生物质能源、浅层地热能等基础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加快煤炭转型升级,推进先进产能培育释放,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提升,推动煤层气(煤矿瓦斯)、页岩气、生物质能源、浅层地热能等开发利用,大力夯实基础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到2020年,基础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到2022年,基础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1.加快先进产能培育释放。严守规模、技术、安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推动煤矿改造提升和大中型煤矿建设,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安全水平高、有带动性的矿井。2020年前,力争实施改造提升和建设大中型煤矿117处,涉及产能6400万吨/年。引导生产矿井开展抽采掘接续,提升矿井生产时间和产能利用率。在有条件的煤矿积极推进露天开采试点,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妥善解决煤矿涉法涉诉与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重点保护区重叠的问题。

  2.加快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提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煤炭行业智能化与机械化改造,建设一批采掘机械化、协同控制智能化井群及一体化控制智能矿井,到2020年全省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达到96%,辅助系统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和监控覆盖率均达到100%。

  3.加快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按照“先抽后建、先抽后掘、先抽后采”原则,加快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示范县(区)、开发基地及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开采利用。积极开展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原煤洗选率和洗选水平,逐步实现“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

  4.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去产能工作由总量去产能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转变,坚决清理“僵尸企业”,重点加快长期停产停建且不具备恢复生产建设条件煤矿的退出步伐,对产能30万吨/年以下煤矿进行有序引导,依法依规关闭一批、产能置换退出一批、改造升级淘汰一批。

  5.加快页岩气开发利用。以“黔北区、黔西北区、黔西南区”为重点,优选一批页岩气有利区和富集区,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商业化利用。

  6.推广浅层地热能的应用。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在安全稳定、环境友好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二)清洁高效电力产业。

  以夯实巩固发电能力为基础,以优化提升电力供给结构为导向,深入推进清洁高效电力产业发展,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优化水电发展,有序发展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加快构建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电力供给体系。到2020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达到1650亿元。到2022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其中火电3420万千瓦、水电2280万千瓦、风电900万千瓦、光伏发电3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50万千瓦。

  1.高效发展火电。加快推进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依法依规淘汰关停经改造后仍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确保2020年前全面完成非W火焰锅炉和非循环流化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优先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的大型燃煤机组项目,积极稳妥推进低热值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现役机组改造升级,综合采取技改支持等政策措施,加快提升煤电产业清洁高效发展水平。

  2.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健康有序发展风电,处理好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风能资源普查及评价,积极推广低风速风机和智能风机项目,培育一批百万千瓦级风电企业。有序推进太阳能发电多元化发展,支持利用工业园区、城市综合体、大型楼宇建筑等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充分利用乌江、红水河流域水能资源优势,积极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不断提升水能利用率。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及生物天然气,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垃圾发电,大力引进先进项目和技术,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水平。

  3.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巩固提升“三横一中心”“五交两直”500千伏输送电能力,形成省内有支撑、省外有通道的电网架构体系。持续深入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建成满足同步小康需求的农村电网,形成覆盖全省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逐步推进智能电网技术的开发利用,支持分布式能源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提升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及服务能力。

  4.切实提升电力供给效益。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强化区域用电保障,以电力市场化交易为主抓手,加快探索建立电力现货交易机制,积极开展水电火电发电权交易,推进需求侧管理,开展分时电价试点,启动分布式储能电源点建设。建立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积极落实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用电企业消纳责任,切实提升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生态效益。

  (三)优质烟酒产业。

  按照生态引领、品牌带动、集约规范、特色发展的思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核心、以品牌为支撑,促进产区品牌认知和企业品牌共振,推动贵州优质烟酒在消费者诉求与接纳层面实现突破。到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50万千升,烟酒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白酒产值达到1200亿元;卷烟产值达到400亿元。到2022年,白酒产量达到80万千升,烟酒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白酒产值达到1600亿元;卷烟产值稳定在400亿元。

  1.以龙头为引领着力打造企业梯队。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力巩固茅台酒增长势头,打造成为千亿级世界一流企业,力争培育3家50亿元级上市企业。全力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超大单品,在茅台酱香系列酒中打造1-2个100亿元级单品,3-5个50亿元级精品。在十大名酒中打造一批30亿元级、20亿元级、10亿元级单品。培植和打造习酒、国台、董酒、金沙、珍酒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支持中烟贵州公司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生产制造、工艺质量、节能降耗、科技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全面提升,不断壮大整体规模实力。

  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品层次。重点围绕“三品一标”,深度研究基地生态条件,确保高粱、烟叶在产品风格、香气组合中的特色化、生态化功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紧跟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既做“名品”,也做“民品”,集中优势资源,精细化、分梯度打造精品。推动实现初级向精深、中间向终端、一般向品牌转变,不断提高产品供给服务水平。

  3.以品牌为核心创新营销方式。充分发挥“好生态酿好酒、造好烟”的资源优势,深挖和丰富贵州烟酒品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产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

  (四)新型建材产业。

  以节能环保低碳为导向,加快建材行业升级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建材工业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050亿元。到2022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250亿元。

  1.加快升级改造步伐。支持水泥、预拌混凝土等规模效益明显的优势企业,优化产能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开发、先进制造技术等转型升级改造。推进智能化生产,建设厂区工业互联网,推广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污染物排放、能耗等关键参数的精细化、可视化管理系统,提质降耗增效益。

  2.大力发展新型产品。围绕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需求,大力发展轻质内墙隔板、硅酸钙板、保温装饰一体化等装配式墙板、墙体,工厂化生产叠合楼板、楼梯、内外墙板等部品部件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大力发展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预制工程构件,积极发展节能门窗、节能安全玻璃制品、型材和建筑装饰材料等,推动竹、木等特色产品发展壮大。

  3.推动石材产业发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建设镇宁、思南、石阡、江口、安龙、锦屏、罗甸等石材产业园区。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整合发展资源,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强化“贵州大理石”品牌培育,巩固提升“贵州米黄”“贵州木纹石”等优质大理石品牌影响力。

  4.鼓励发展建材新兴产业。强化研发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开发和引进以服务于国家重要领域的粘接材料(基体)、水泥基复合特种材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以晶体材料、信息显示基板玻璃等特种新型玻璃、特种新型高性能玻纤及制品、玄武岩纤维产品等为代表的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以硅材料、高性能陶瓷基板、石墨负极、高性能摩擦、密封、保温、防火材料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及制品等。

  5.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与关联产业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扩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固废在新型建材生产中的综合利用量。加快推进电解锰渣、赤泥等难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广石粉、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竹纤维、木屑等农(林)剩余物开发生物质纤维增强的木塑、秸秆保温板、轻质隔墙板、人造板等生物质建材。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加快推进磷石膏建材在我省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

  6.逐步延伸服务领域。鼓励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建筑石材、新型墙材、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建材等重点领域延伸服务链条,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预制水泥构件等领域为突破口,加快建材云平台建设。支持新型墙材、石材、混凝土制品等区域骨干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研发设计、精深加工、物流营销和工程服务,完善产业链,壮大规模实力。

  7.加强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新型建材研发,通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提升创新能力,支持磷镁新型胶凝材料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结合磷镁材料快速凝固、快速硬化、早期强度高等特点,进一步开发磷镁新材料的应用途径和领域,推动磷产业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方向转型升级。

  (五)现代化工产业。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磷化工、现代煤化工、橡胶制品、钡盐等现代化工产业,加快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水平和技术竞争力,着力推进全行业清洁生产和关联行业的耦合联产,努力建设全国主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和新兴的精细化工基地。到2020年,现代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到2022年,现代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

  1.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改造提升现有磷复肥产业,积极发展烟草、茶叶等专用复合肥以及智能型、功能性缓控释生态复合肥等新品种;大力发展精细磷酸盐,加快升级黄磷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食品级、饲料级磷酸盐,做强、做优各类磷系阻燃剂,加快开发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纯电子级磷化工系列产品;推动煤化工产品高端化,大力发展烯烃/芳烃产品、煤制清洁燃料,优化发展焦化产品。加大对特种轮胎、轻轨轮胎等代表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的自主研发,大力发展全钢矿山机械轮胎、工程用高性能农业子午胎、低断面特种工业轮胎等橡胶产品。支持氟钡资源研发及深加工,大力发展含氟聚合物、高性能氟化盐、含氟精细化学品、白炭黑、硅系及含碘化学品、含碘药物、稀土材料等产品。

  2.加快企业绿色改造步伐。全面落实磷石膏“以渣定产”,倒逼磷化工企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和推广不产生或少产生磷石膏的新技术、新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对传统磷化工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从源头上减少磷石膏产生。以“吃干榨尽”为目标,加大湿法磷酸工艺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先进工艺,充分挖掘和利用共生、伴生的氟、碘、硅等资源,做到“共生共荣”,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攻关,解决制约磷石膏制成品市场推广应用技术障碍,支持新型井下磷石膏充填技术推广运用,努力实现新增磷石膏“零堆存”,逐步消纳存量磷石膏。进一步加强磷渣、黄磷尾气、焦炉煤气等化工废气、废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创新发展模式。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重点企业在外建基地、拓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重点企业加快主业延伸,建立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生产模式,有针对性地增品种、提品质、塑品牌,不断巩固和拓展市场份额。

  4.积极发展关联潜力型服务产业。鼓励企业瞄准市场需求,依托现有基础,拓展发展领域,充分借力磷肥行业优势,积极推动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化肥—种养殖—农化服务—加工—营销”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推进企业实现由传统单一制造商向综合性生产服务商的转变。

  (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国防军工产业人才、技术等优势,聚焦“航空、航天、汽车”三大产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高级教练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应急救援装备、地空导弹等,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到2022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

  1.加快发展航空产业。围绕现有主机和国家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重大专项,积极打造整机、总成和系统、零部件配套到维修、服务的全产业链航空产业。引进开发生产固定翼、旋翼式通用飞机与消费级无人机,大力发展飞机维修、营运等上下游产业链,鼓励企业承接国际航空制造业转包业务。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支持新兴航空消费,促进通用航空市场持续壮大。2020年,航空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2022年,总产值力争达到260亿元。

  2.加快发展航天产业。积极研发适应复杂环境、多种任务需求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进一步推进导航与控制、特种电源、微特电机、连接器、镁铝合金铸造等武器装备高端配套产品发展,参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任务配套,扩大配套规模和配套层级。推动和深化航天技术在抢险救灾、交通运输、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及示范推广。2020年,航天产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2022年,总产值力争达到220亿元。

  3.加快发展汽车产业。推动汽车制造企业资源整合,加快重大整车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集团和配套供应商,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发挥载货汽车、客车产能,积极发展高端房车、旅行车,进一步做大乘用车规模。大力支持发展传统汽车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总成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和系统。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培育一批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020年,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310亿元;2022年,总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

  4.积极发展高性能工程机械和能矿装备。积极发展大中型、多功能、智能化挖掘机(高速工程车、应急救援装备、工程钻机),以煤炭等行业智能化改造为契机,加快发展安全高效的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和智能煤炭综采设备,以及矿井提升机、石油钻采工具等能矿装备。

  5.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发展壮大高档数控轧辊磨床、数控无心磨床;引进优强机器人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本土优质机器人企业,依托电子、冶金、化工、康复医疗、消防等行业需求,培育发展诊断维护、码垛、焊接、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大力发展外骨骼机器人、四足爬行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加快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涉及增材制造研发、产业化、应用服务的综合性龙头企业。

  6.推动基础能力提升。围绕重大工程、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鼓励从事基础配套零部件制造、基础工艺流程实施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端电子元器件及组件、精密传感及测控仪器、高端齿轮及精密传动系统、精密微特电机、新能源电池等工业基础件。积极发展高端液压元件、高强度紧固件、高性能铸锻件、航空发动机叶片、高可靠长寿命齿轮、精密轴承、工程机械用零部件等基础零部件。围绕铸锻件配套、电镀工艺、产品(构件)强度和振动检测、元器件筛选、合金材料及复合材料加工等领域,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

  (七)基础材料产业。

  以有色冶金行业为重点,着力“固源头、拓链条、降成本、补短板、促提升”,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大力发展新材料,积极发展太阳能薄膜制造,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加快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到2020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190亿元。到2022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

  1.提升铁铝整体规模实力。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抢抓国家推进钢铁、电解铝生产力布局调整机遇,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确定生产力布局,支持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和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产能指标折现共建、增量产能指标配置、产能指标交易等多种方式转入钢铁、电解铝产能指标,有序发展钢铁、电解铝产能,为我省推进钢铁、电解铝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氧化铝就地转化率、发展高端优质钢铝金属材料预留适当发展空间。

  2.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加快研发生产新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升钢铁、铝材、钛材、工业硅、锰精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力推进超高纯钛及钛合金材料精深加工,研发高端装备用的钛锆合金等型材。重点开发耐热高强韧铝合金系列材料和新型钢铁热浸镀用铝合金材料等。开展中空钢及高铁车轴钢生产工艺和使用性能研究,实施高级中空钢及制品、高速铁路用车轴钢研发及产业化。以高性能金属及合金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为发展重点领域,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瓶颈。

  3.打造科学合理产业链条。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互补延伸,形成铝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完整产业链,形成锰矿开采—高纯锰盐—(锰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锰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完整产业链。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建立从生产加工向材料供应、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营销管理、服务推广等环节延伸。

  4.攻克固废综合利用难关。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赤泥、锰渣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优强企业的科研协作,合力攻克利用赤泥、锰渣等生产墙体材料、微晶玻璃装饰材料、路基材料等综合利用难题。

  5.培育发展新能源电池。依托铜仁、贵阳、黔西南3个地区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基础和毕节、遵义2个地区的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和电池原材料,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建设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梯次回收绿色利用基地,积极构建电池材料—电池配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回收以及检测的完整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到2020年,全省锂离子电池产业产值接近300亿元,到2022年,全省锂离子电池产业产值接近500亿元。

  6.推动黄金产业多元化发展。瞄准多元化发展方向,探索以黄金勘探、采选冶、黄金制品加工、黄金化工、黄金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黄金产业发展道路。加强黄金地质勘探,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探矿增储,推进黄金采选冶技术进步,加快原生矿开发利用和氧化矿整合复产力度。有序推进黄金产业链延伸项目,积极发展黄金深加工,重点建设黔西南黄金基地。

  7.推进有色金属材料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强化规范管理力度,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铅、锌、镁、锑等有色金属材料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地区和开采冶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引进和发展镁及镁合金、镁基材料、高纯锌锭及合金、锑系阻燃剂、铅系耐蚀合金、铅系轴承合金等深加工产品,提高含铅、锑、镁、锌废物的无害化回收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初加工为基础、精深加工为主导的有色金属材料资源开发体系。

  (八)生态特色食品产业。

  大力发展茶叶制品、天然饮用水、调味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食品、软饮料、乳制品、刺梨制品、核桃制品、竹笋制品、食用菌制品、石斛、酸汤等特色食品加工业。到2020年,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到2022年,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1.注重食品原料品质的规范性建设。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建设相对固定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按绿色、有机、无公害要求,建立原料和加工产品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体系。

  2.促进特色食品精深加工。结合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市场需求的特点,加快产品研发,提升装备水平,优化食品包装,培育知名品牌,促进行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3.强化龙头引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行业整合,做强做优做大龙头企业,支持大、中、小、微、合作社融合发展。鼓励特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农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餐饮、旅游等企业衔接发展,形成配套产业链。

  4.推动茶叶、天然饮用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标准茶园建设,促进效益最大化;大力推进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开发,延伸产业链条。2020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总产量50万吨,总产值500亿元以上。2022年,全省茶叶总产量55万吨,总产值600亿元以上。进一步优化天然饮用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本土品牌,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竞争力强的现代天然饮用水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天然矿泉水主产区、天然饮用水产业集聚区。2020年,力争全省天然饮用水产量实现13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实现200亿元以上,打造2到3个本土知名品牌。2022年,全省天然饮用水产量实现1500万吨以上,打造1到2个全国性知名品牌。

  (九)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引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龙头企业,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到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500亿元左右,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864亿元。到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600亿元左右。

  1.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大力发展新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医疗健康电子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电子设备等高端通用型和消费型智能终端产品,带动智能器件、敏感元件、印制电路板等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多层次、多门类的智能终端生产体系。

  2.提升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推动中大尺寸液晶电视、裸眼3D电视等整机产品扩产上量。重点支持液晶显示屏和显示模组、LED液晶电视电源驱动系统、音视频线缆等配套产品发展,引进发展车载视听产品。

  3.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推动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高精度及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支持基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的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半导体材料向高纯度、高性能方向发展。

  4.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以设计为龙头、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为支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从人才培养、资本集聚和技术积累等产业要素方面,围绕集成电路培育拓展“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大数据产业链。

  5.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加快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引导贵阳、遵义、贵安新区等地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新业态、新模式。

  6.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以系统构建全省工业互联网体系为契合点,实施企业内外网络改造提升、工业标识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企业“登云用云”等工程,推动贵州“工业云”平台迭代升级,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

  7.推动数字设施升级。推动光纤到户建设,建成更高水平的“全光网省”。实施4G信号城镇盲点盲区消除,农村人员聚居区覆盖,重要交通沿线覆盖工程,推动“满格贵州”取得新突破。加快实现省广播电视网与全国互联互通,建设全国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核心节点。开展5G应用试验,完成5G铁塔建设规划,积极推进5G商用。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应用,新建数字设施全面推广应用IPv6,已建数字设施开展IPv6升级改造。推进北斗导航、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十)健康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自然资源生态和中药、民族药优势,突出医药制造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基石作用,通过强化要素支撑、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开放合作,激发创新活力,实现产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转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80亿元。2022年,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250亿元。

  1.高质量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聚焦大扶贫战略行动,鼓励和支持重点医药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到贫困地区开展药材基地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以道地药材为重点,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品种,打造贵州标志性药材品种;大力推进药食两用中药材产业化,支持以天麻、太子参、石斛等为原料开发养生保健产品,推进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生、药膳餐饮等产业纵深发展。

  2.加快发展医药制造业。做大做强中药、民族药,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和医院制剂的收集、筛选,开发一批新品种,引导和推动154个民族药独家品种的二次开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加快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及直接口服饮片等新型特色饮片开发。培育发展生物制药,发展胎盘多肽注射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加快发展化学药,开展化学药一致性评价,针对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展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加快发展“洛铂”“替芬泰”、糖宁通络等新品种。积极研发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医疗等健康类产品。加大对化学药生产企业一致性评价的技术指导,帮助有实力有产品优势的企业尽快完成一致性评价。

  3.拓展医药衍生产业新业态。着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信息化等业态。重点培育具有贵州特色的天麻、铁皮石斛等药食两用产业。拓展智慧医药产品,培育和引进智慧产品企业,开发精密输液器,蛋白质芯片传感器等高质医用耗材产品。充分利用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智能化生产车间,对药品的包装、仓储、分拣、条码追溯等实施智能化管理。

  4.紧密衔接“三医”改革推进药品“四进”。紧紧围绕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要求,加强药品与医保、招标采购等政策衔接。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推进我省药品新增进入新一轮国家药典、医保、基药及各省市招标目录,推动我省药品拓展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要结合本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调度和服务,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要健全各级领导联系服务、定期会商、问题交办、限期销号、督查落实等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合力推进,及时破解发展突出问题。

  (二)实施“双千工程”。以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为目标,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分类指导、一企一策,滚动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实现改造升级全覆盖。深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工程,引进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进一步拓展产业幅、提升价值链。

  (三)降低企业成本。把降低企业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和主要任务,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开展直购电交易降低用电成本,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努力降低铁路货物运价与公路物流运输成本,继续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大宗物资走水路运输。

  (四)强化要素保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抵(质)押融资业务,进一步完善续贷、循环贷等流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和贵州省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带动作用,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盘活用好存量土地,保障重大工业项目用地供给。加大煤、电、油、气等生产要素保障力度。加强经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五)深化改革创新。鼓励科技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创新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引导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逐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深化“放管服”与商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完善和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环境,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持续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按照“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广领域。加大重点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大力营造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