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数字化技术将降低能源需求和成本的20%-30%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18-09-06 09:00:56
热度:

数字化技术将降低能源需求和成本的20%-30%在物联网的影响下,能源行业正在经历着又一场变革,有人称之为继蒸汽、电气和自动化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

  在物联网的影响下,能源行业正在经历着又一场变革,有人称之为继蒸汽、电气和自动化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时隔三年,在9月4日下午召开的第二版《BP技术展望》报告发布会上,BP首席技术官David Eyton表达了上述结论。他表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以及各类开采技术的不断演进,可开采的油气资源总量还会不断上升。

  “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为55万亿桶油当量。据此,我们预计通过当今的技术,可对其中的十分之一进行开采 ,即4.9 万亿桶油当量。”大卫·艾顿说。

  到了2050年,油气资源的可开采总量将增加约三分之一,达到7.3 万亿桶油当量,足以满足至2050年全世界的预计需求,即1.8至2.5 万亿桶油当量。这还不包括煤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等,人类技术可采的能源总和已经远远大于潜在需求的数量。

  即便如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能源技术持续关注和投资仍然有其必要性,“因为这些关注和投资,能够发掘出比现有资源更加经济、环境足迹更低的资源选项。”大卫·艾顿说。

  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用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技术不仅能够促进能源本身的革命,还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化。面向未来,无论是对能源本身,还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源还将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18世纪末,从瓦特成功改良蒸汽机开始,工业革命依托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等能源技术,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生产力革命,进而开启了一段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时代。其间,世界人口增长至八倍,人类预期寿命也翻了一倍。

  但是,人口的快速增加,对于能源的消费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带来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过度拥挤和空气、水以及土壤的污染等,能源的使用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这也是当今世界,全球社会面临的双重挑战——既要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要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空气质量和水污染等其他问题也有待解决。

  大卫·艾顿表示,这一困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解决:尽可能高效地利用能源进而减少能源总消费,即节能;向低碳、零碳甚至负碳能源过渡,即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核能,也包括在发电领域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因为天然气发电的碳排放量仅为燃煤发电的一半。在以下这两大领域,技术均可扮演关键角色: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升低碳能源的可负担性和可用性。”

  实际上,在能源效率的提升方面,尽管人们为了开发和改进能源转换技术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是能源系统在整体上仍十分低效。在《报告》中显示,早期人类在运用热力学理论和简单工程模拟的极限,是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可以降低85%,不过,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一估计或许“过于理想”。

  在剑桥大学工程系和BP的最新研究中,技术手段提升能源效率的极限,是能源消费量总量降低40%。在此情景下,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生物质能的需求将分别降低31%、47%、40%和40%,每年能减排135亿吨二氧化碳。包括电力、供热、交通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节能潜力。

  如果这一模式在未来的运行中,被认为是经济可行,将会影响能源供应体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面对未来做出能源供应决策时,应对这一模式足够重视。

  数字化改变能源体系

  在未来所有可能的技术革命中,无论是油气、可再生能源还是氢能、核能,都无法脱离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报告预计,随着数字工具(包括传感器、超级计算、数据分析、自动化、人工智能等)依托“云”网络而得到应用,到2050年能源系统内各分支的一次能源需求和成本将降低20%-30%。

  能源行业数字化的构成要素包括了各类传感器,它们收集数据流,通过监测诸如石油钻机、炼油厂、车辆和发电系统等机械系统,为其提供数字化表达。“大数据”软件对传感器网络所生成的海量数据加以迅速处理和分析,使人们能够在作业前和作业期间进行模拟,进而对结果进行建模和优化。

  数字技术的演化被《报告》描述为“四个视域”,而每一个视域都对能源行业具有深刻影响。能源行业目前已经跨越第一视域,基础机器学习和增强/虚拟现实等技术,目前已经在能源行业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以油气行业为例,将智能传感器装在钻头上,它可对钻头的剩余寿命加以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对下游领域的油轮进行追踪,有助于交易员进行更加明智的决策。

  在第二视域,则已经有先进的成像系统、互联网汽车和先进的3D扫描等技术,对能源及其周边行业进行影响。

  而在更广泛的前景中,对能源行业的AI前景而言,认知系统将有一席之地。它能够更智能、更流畅地与人类专家互动,并提供明确的解释和答案。(记者 綦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