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华龙一号“龙骨”设备研制成功
上海电气:华龙一号“龙骨”设备研制成功历经33个月的研制后,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核岛主设备福清5号机组堆内构件,于今年4月10日在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有限
历经33个月的研制后,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核岛主设备福清5号机组堆内构件,于今年4月10日在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顺利发运。
“华龙一号”是“中国制造2025”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我们承建的堆内构件相当于核反应堆的堆芯‘龙骨’设备,该设备研制成功,标志上海电气核电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吕亚臣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说。
这是“上海制造”实力的一个缩影。曾经,“上海制造”是一个时代品质的代名词,在当代制造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变革的大趋势下,“上海制造”意味着构建先进制造业样本和现代新型制造业体系。
怎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这一品牌?这是致力于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着眼于新能源开发应用的“上海电气”品牌(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探索的问题。
用实力对抗焦虑
上海电气的实力不容小觑。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集团,上海电气的主导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领域,产品包括火力发电机组(煤电、气电)、核电机组、风力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环保设备、自动化设备、电梯、轨道交通和机床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电气诞生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品,如首套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三代四代核电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大型海上风电设备、西气东输的高频电动机等。
以“华龙一号”堆内构件为例,是由236类、13487个零件组成,高达11.036米,最大直径4.188米,重约160吨,采用全球最高标准设计结构精度要求和制造复杂性能,远超二代改进型核电反应堆堆内构件。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精密加工、焊接、检测以及装配,代表了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核岛主设备研发和制造的最高水平。
自2015年首堆堆内构件设备开工制造以来,经过33个月的研制,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顺利完成所有制造任务,并形成焊接材料检测等重大技术创新点18项,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项,成为中国制造高技术、高标准、高经济带动性的典型代表。
2017年,上海电气荣获的多个奖项也证明核心产业的技术实力在进一步提升:《高效切削刀具设计、制备与应用》研发项目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再热汽温623℃高效超超临界锅炉研制》研发项目获201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满足孤网要求抗冲击型730MW级水氢冷发电机》研发项目、《满足内陆运输及国际化需求的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研发项目、《火电设备用关键大型铸锻件系列标准研究和提升》研发项目、《基于低低温除尘系统的电厂环保岛及装备研制》研发项目均获201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作为全球最大的火电设备供应商,上海电气的百万千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刷新了煤电效率的最高纪录。”吕亚臣说。他提到,因为技术的进步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公司煤电的效率和清洁程度已经可以和燃气轮机相较。
即便如此,公司的忧患意识仍十分强烈。“上海电气正处在重要期、关键期、转折期,从一定意义上讲,上海电气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我们的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和复杂,我们内部的各种矛盾、各种困难也在不断激化。上海电气从表面上看是平稳的、是有地位的、是有规模的、是有影响力的、是受各方面关注的,甚至我们是可以为之骄傲的,但是实际我们面对的困难,面临的形势都要超过我们想象。”上海电气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建华在企业多种场合的会议讲话中表示。
2017年,上海电气按照国资国企改革要求实现了整体上市,资产证券化率水平已超过92%。公司去年总收入为人民币795.44亿元,同比下降10.13%。仔细阅读财报可知,公司的四大主营业务中除了占比四成的工业装备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了3.56%,其他板块如新能源及环保设备、高效清洁能源设备和现代服务业均呈现出不同比例的下降。
吕亚臣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工业装备的转型比能源这块相对好一些,因为覆盖品类较为广泛。
“实际上,装备制造业还是产能严重过剩的,存在低价中标现象。对我们来讲价格压力还是非常大的,火电价格和海上风电的价格还在走低,今年也有人大代表在呼吁,不能采取最低价中标模式。不然好的产品用不上,另外没有效益,在创新和研发方面都会有影响。”吕亚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谋求转型出路
上海电气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时期机遇与挑战并重。从内外部环境看,市场需求受能源结构调整影响,重型机械及煤电等行业“去产能”仍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重点导向之一。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跨国公司正加大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力度,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为此,上海电气致力于实现三个转型,即加快从传统能源装备向高效清洁能源装备转型、加快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加快从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模式转型,通过积极促进产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推进高端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具体来说,上海电气将进一步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领域。能源装备领域将重点发展绿色高效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工业装备领域将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集成服务领域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服务。
转型的重要性也已经深入到了员工的意识之中。
上海发电机厂技术骨干胡磊立足自己的岗位在内部刊物上分享了感受,“过去生产的大型发电机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根本不必担心销路,也不太关心利润,只要能将发电机研制出来就是成功。现在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市场竞争很残酷,用户需求至上,满足用户需求才会有销量,过去讲究大型发电机,当时单一追求质量的时代完全正确,可放在现在,仅仅质量好一个维度是不够的,必须要性能和价格两个维度才能生存,这对我们技术条线的人员是个挑战。”
面对火电机组招标量下滑,原有业务模式不可持续,作为管理人员的范世旺提到,“我们的思路是通过IP技术与传统汽轮机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汽轮机产品,从原来的汽轮机产品制造商,转变为汽轮机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提供商,为用户提供智能诊断、定期检修改造等增值服务”。
当然,这些核心焦点在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以及新型团队的建设。目前上海电气在对标西门子、华为等大公司的制度和文化,比如西门子数字化团队精细化的分工,华为的强矩阵式的项目管理等。
郑建华也明确提到企业人力资源部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对核心员工持股的探索,要让每位员工鼓足干劲。“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未来,才会有凝聚力,才会有发展,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强。”
利用好上海电气这块金字招牌对其他中小企业也有益处。“有一些好的小的民营企业在通过我们实现它们的能力提升和市场的覆盖。有一个民企来找我,说他们做了一个减震的材料,已经开发了十几年,想要在应用上再开发,与有品牌的企业合作才能迅速推开市场,因此找到了我们。带上品牌,市场覆盖面就会大一些。”吕亚臣说。
“上海电气发展现在正处于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转型时期、决战时期,我们抓好这3~5年,将会有一个全新的上海电气,巍然屹立在世界的舞台。”郑建华在内部会议的发言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