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装备看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趋势
从技术装备看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趋势科技进步风起云涌,能源革命席卷全球。传统能源行业正在遭遇内部持续低成本开发与外部新能源双重夹击的“内外交困”格
科技进步风起云涌,能源革命席卷全球。传统能源行业正在遭遇内部持续低成本开发与外部新能源双重夹击的“内外交困”格局。
如何迎接挑战,抓住发展机遇?近日在京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装备技术展览会(CIPPE2018),吸引了来自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800家企业共谋行业发展。其间举办的全球石油装备产业领袖峰会上,专家代表们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形成共识:石油工业仍然是一个有希望、有发展的产业。企业需要进行“技术革新,打破壁垒,降本增效”,用技术创新迎接油气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市场乍暖还寒
全球制造业正在精益思想中重塑市场格局。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市场乍暖还寒,企业无法改变外部环境,只能适应外部环境。面对新形势,装备制造企业只有坚持眼睛向内,强化精益生产管理,才能走出困境、增强生存发展能力。中国石油装备也在精益生产、“制造+服务”等全副武装下再出发,立足发展、转型升级,向服务型制造要市场、要效益,持续延伸和提升价值链,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制造+服务”:赢得“存在感”精益武装再出发
展厅内熙熙攘攘,中国石油装备成为影响力最大、客流量最多、最受瞩目的展团。围绕装备产品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国际化,突出展示精益生产、“制造+服务”、创新驱动、绿色环保等发展新成果。
中国石油展团活动丰富,同期举办了多样式、多层次的产品推介会、技术交流会、产品发布会等近40场,如中技开公司举办的十大标准化服务模式发布会、宝石机械举办的技术交流会、济柴动力举办的电站一体化技术介绍、工程技术研究院举办的钻井提速系列技术发布会、新疆技术研究院举办的新疆油田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开采技术现场实践等展团活动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今年,中国石油展团汇集了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院)、中国石油管材研究院、渤海钻探工程研究院、新疆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企业,吸引了大量中外专家及客户。本届展会是工程院重组以来首次以全新面貌参加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工程院延续了往年的主题讲座宣传形式,参展三天共举办了26场主题讲座,各位讲解人员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专业的讲解技能,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尤其是“连续管作业技术与装备”“高性能PDC钻头”讲座现场几度造成通道堵塞。虽然时间紧,他们每件展品均配置了相应的二维码,方便观众扫码了解产品。
刚从沙特阿美公司技术专场做完专题演讲归来的工程院副院长刘广华告诉记者,工程院展区已吸引了很多企业、高校人士前来参观洽谈,如西部钻探与工程院达成了顶驱、螺杆等产品的采购意向;冀东油田对工程院连续管作业技术和装备非常感兴趣,准备下一步继续沟通交流;俄罗斯客户对工程院系列井下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接由展会现场驱车到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工作现场参观……本次展会上工程院共收集客户信息近5000条,其中国际客户信息100余条,为今后工程院开拓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记者还了解到,中国石油装备子网站建设了CIPPE展会网上展厅,将展会展示内容全部同步上载并长期展示,用户使用二维码技术可现场扫描了解信息;部分企业展台还使用环保新型材料,实现绿色展示,不仅在展示中对观众无毒害,同时新型材料还能做到可拆装、重复使用,可节约未来三年参展成本。
中国石油已在装备制造板块全面启动精益生产管理,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2016年年底,集团公司召开装备制造精益生产管理推进会,启动了装备制造精益生产管理工作,并部署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分理念导入、全面推进、系统提升三个阶段,打造装备制造精益企业,为企业降本增效做出贡献。目前已着手试点的装备企业全面推进。
中国石油通过抓好“制造+服务”工作,实现从制造销售单一产品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变,集团公司已于去年年底召开“制造+服务”现场管理研讨会,强化市场研究和市场开拓,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市场干,巩固内部市场、拓展外部市场,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创效能力。
受去年冬季用气紧张影响,展会管道储运分论坛,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储气库项目部负责人杨海军关于“盐穴储气库技术及优势”的专题演讲会议室爆满。“世界上常规储气调峰措施有三种:地下储气库调峰、LNG调峰、气田调峰等。地下储气库具有储存量大、机动性强、调峰范围广、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是当今乃至今后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气储存方式和调峰手段。”杨海军介绍,地下储气库有四种类型,包括油气藏储气库、水层储气库、盐穴储气库、岩洞储气库。盐穴储气库具有五大优势,但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当于一个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建设核心是利用造腔产生的盐穴存储天然气,关键技术包括老腔改造、新井造腔、注采气完井……
“您觉得盐穴储气库在中国还能建设多少?”“我国是盐矿采盐大国,盐化企业采盐形成了大量的老腔资源,如有效利用这些老腔资源,将是加快我国盐穴储气库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国通过正在建设的金坛盐穴储气库已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现场互动活跃,盐穴储气库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又一热点。
技术独步天下
依靠撒手锏技术“独步天下”已成为油服公司制胜未来的生命工程。主办方联合中国石油、杰瑞、华鼎石油、三一重工等发布了多项新技术,并邀请石油行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苏义脑、孙金声等针对新产品进行了点评,共同开启了油气行业的饕餮盛宴。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表示,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引领着制造业的趋势和方向,以杰瑞等为代表的油气智能技术在产品和装备上的应用,将有效推动油气行业提升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及风险。
一招鲜吃遍天:科技创新抢先布局技术撒手锏
展览期间,由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华鼎石油联合举办的新技术成果发布会上座无虚席,膨胀管压裂封层工具、膨胀管裸眼堵漏工具、暂堵转向重复压裂、二氧化碳压裂工艺技术、大功率电力输送技术、燃机大修服务……发布的这些新技术在设备性能、作业质量、智能化发展等层面均有突破性进展,从人工、时间、价格等多个方面为客户智控成本,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作为当下热门技术的膨胀管技术,不仅加强了其常规的膨胀、加固功能,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定制化,而且实现了大通径、可取等功能,突破了制约膨胀管发展的瓶颈,是膨胀管里程碑式的革新;可溶球座技术使用新型材料,不仅材料完全可溶,环保无污染,而且缩短投产时间;EZPolymer+微球深部调剖技术、聚表剂/增效剂二元驱油体系适用油藏温度高、矿化度敏感性低、地层黏度可调、施工复杂程度及化学剂成本低;电驱压裂技术以天然气为燃料,减少碳排放,节约常规压裂车组及人员,是压裂领域革命性的创新,堪称华鼎石油的“黑科技”。
脱胎于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的一家油服公司华鼎石油,12年来已形成钻修井、增产、油化、发电四个事业部支撑,23个产品线为核心的工程技术体系。他们7大系列30多项膨胀管技术及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产品服务覆盖国内大部分油田及海外18个油田;拥有8台套膨胀管标准化施工装备和队伍,在大庆油田突破1000口井,连续5年成功率100%。此外,他们还在增产事业部拥有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2项,首次在海上低渗油田成功实施水平井多段体积压裂并实现了高效开发,首次在页岩气成功应用套管滑套精准压裂工艺。
记者发现,尽管油价回升,但新能源风起云涌,市场乍暖还寒,华鼎、杰瑞等一批“嗅觉”灵敏的油服公司已在纷纷转型环保或发电新能源布局未来。
杰瑞集团今年发布了“科技增效,用心‘智’造”系列解决方案,展示了杰瑞在提质增效、智能制造、油田环保等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今年3月杰瑞集团的页岩气开采神器——阿波罗涡轮压裂车,登录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彰显了国之重器的风采。此次展出的电驱压裂、钻修管柱自动化、超大功率固井、智能免破袋储供砂设备等,都是杰瑞聚焦客户和市场,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成果。杰瑞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志勇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杰瑞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定制化,继续围绕各类前瞻需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科技增效,用心智造,助力中国制造地位提升。
杰瑞环保集团2006年进入环保行业,致力于有机物及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市政及工业污水处理等领域。杰瑞集团高级副总裁李慧涛介绍,近几年,杰瑞环保自主研发并制造环保成套装备,拥有成熟的制造标准,成为集环保技术、装备研发与制造、作业服务、项目投融资于一体的环境治理企业。2015年,杰瑞发布的针对油田油泥处理的热相分离设备获得CIPPE展会创新金奖,成为最早将热相分离技术应用到油田油泥处理的公司。此设备既可高效处理油泥,回收其中的油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工信部出台的环保重大装备中也重点推荐了此环保设备。2017年,杰瑞环保入选第一批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依托单位。
虽然华鼎的发电事业部成立较晚,但发展迅速:2014年,与中船重工703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16年,承担海上平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适应性分析及改造设计研究,在国家能源局的见证下,海洋石油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项目启动,双方签订联合研制协议;2017年开启国产燃气轮发电机组海上平台工程应用研究;今年4月国产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已运抵中海油平台建造基地。在创新经营模式方面,华鼎与703所成立军转民混合所有制企业,与斯坦福大学进行“网上研究院”平台经济模式研究,发力技术储备。
思维跨界创新
“石油行业未来的技术是集成的、整体的技术,这种技术来源于领域和行业的跨界;未来石油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托工程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中国石油咨询中心教授孙宁在主持新技术发布会时介绍。
在石油装备领域,多家企业不仅跨界创新,也在转变思维,由竞争者成为合作者,他们强强联合,走向创造“1+1大于2”的完美组合,甚至成为行业的“颠覆者”。
“颠覆者”上路:跻身能源行业助推竞争变合作
智能钻井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前中国石油曾经布局了超前储备领域的项目研发无钻机钻井技术,在此次展会上,记者发现,着实又涌现出一些致力于“井下机器人”等的研发者以及从其他领域新进入能源装备服务业的“颠覆者”。
“我们认为下一步有推广前景的是一种主动螺旋式井下牵引器,它的运作很平稳,目前实现了模块化,可在牵引器上装检测仪器,实现智能化的检测。”四川西华大学校长刘清友在论坛上介绍了其石油井下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我们不仅研发了液压伸缩式的牵引器,又研制了能够实现旋转、移动和泥浆循环的新型井下钻井机器人的结构。因为钻井除了能够运动和旋转以外,很重要的是需要泥浆通道。原来的井下牵引器结构没有办法在中间实现循环,因此我们利用多分支微小井眼钻完井技术在地下定向爆破的方式实现了泥浆通道。”刘清友介绍,随着天然气的应用推广,城市管网安全的检测问题日益重要。目前他们的技术不需要开挖地面,而是让机器人在管道里面“走”一圈,所有的数据都传出来了。“能够知道在哪一个位置可能出现了腐蚀、裂缝,据此针对性修复。”
2014年才开始进军石油装备的三一重工,此次展会现场也有新动作:三一石油智能装备公司与同为全球大型装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的卡特彼勒携手共同发布全新一代三一2500型C代压裂车。这款压裂车融合了两大巨头的最尖端技术优势,智能、轻量、经济、可靠,引领行业潮流。据三一石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次研发过程中,双方项目团队在中、美大洋两岸同时发力,优势互补(卡特大型装备动力传动领域技术优势,三一整机各模块高效整合),满足国内用户对更高功率密度需求。今年三一展区设置了智能压裂技术服务、智能钻(修)井自动化、高压管汇三个重点展示区,全方位展示近年来三一在石油装备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前沿性技术和成果。
作为三一集团全资子公司,三一石油发展迅速,成套石油压裂设备陆续在长庆苏里格气井、山西煤层气开发大显身手。同时,随着油田智能装备转型升级渐成主流,在石油钻修井自动化方面,三一石油与中国石油集团已展开全面合作。
近几年国内随着铁钻工、动力卡瓦、动力猫道等机械化工具的应用,实现了井口管柱处理的部分机械化,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方面有一定效果,但都是独立、就近操控,没有从根本解决井口作业风险高、效率低、操作人员多等问题。杰瑞等都在研发管柱自动化设备。中国石油5000/7000米钻机管柱自动化处理系统现场试验项目已于2014年启动实施。项目承担单位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和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密切配合,分别完成了2套系统在川渝地区2口井、长庆地区13口井的试验,可靠性大幅提升,定型了11台设备,具备推广价值。
苏格兰长期以来被视为主要的油气枢纽,是进入北海和大西洋的门户,在深海、安全、一体化、项目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特别是阿伯丁地区一直在全球油气行业的中心引领着海洋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今年苏格兰国际发展局(SDI)携苏格兰展团参展,这些苏格兰油气行业充满蓬勃生机的13家中小企业,有的在涉及危险环境作业的领域设立了标杆,有的在环保恢复大自然馈赠方面走得更远。
苏格兰展团的多样化能力不仅包含新的产品、服务和市场,还有新的行业机遇,包括海上风电及核电拆解。苏格兰在研发方面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并得益于现存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中就包括多个机构和设施。设在“欧洲油都”阿伯丁的石油天然气技术中心(OGTC)将成为全球针对海上成熟油田、深海及拆解挑战的技术解决中心。苏格兰展团还为中国研发机构带来了诸多福利:由政府出资的OGTC将对其他国家的企业研发机构免费开放并提供公益培训,以行业需求为动力建设新的合作研发中心,欢迎中国企业所属科研机构前来寻求合作。
服务新兴多元
今年展会多了一个“新鲜人”,那就是一直陪伴中国工业特别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共同成长的民族品牌——昆仑润滑油。作为国字号民族品牌,自2000年成立以来,从国庆阅兵的指定用油到以高铁、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昆仑润滑油凭借“军工品质,大国重器”的卓越性能,见证和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成长和实力。
昆仑润滑油:民族品牌发力与中国制造共成长
对包括中国石油等工业领域很多企业而言,加强装备润滑管理,不仅可帮企业提高装备运转周期延长损耗降低等经济效益,还能提高节能环保、社会责任等综合效益。由于每家企业装备润滑精细管理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此次参展的昆仑工业油吸引的都是“大客户”。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工业油部负责人杨琛介绍,润滑油公司近年提出“3369”发展蓝图,在服务内部市场方面,致力装备润滑精细管理,大力推进“订单供给、集采分供、技术支持、管家服务”四种服务模式;在开拓外部市场方面,公司把具有优势的军工、输变电、高铁、机器人等行业用油作为核心品种做精做强,努力打造“军工品质、大国重器”的昆仑润滑油品牌,助力塑造中国石油良好形象。
在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部的大力支持下,润滑油公司积极做好服务好内部市场的用油工作,在产品推荐上实现了“大幅精简品种,提高管理效能;提供高品质产品,替代国外品牌;拓展应用领域,高档替代低档油品;开发特色产品,专用替代通用油品”的四个转变。在服务流程上建立了“主动沟通,采集装备信息;出具方案,确定服务模式;供应油品,开展技术培训;监测油品,跟踪运行效果”的四步工作法,为系统内炼油化工企业降低了润滑管理难度,提高了装备运行效率,节约了润滑成本和装备维修费用。杨琛介绍,润滑油公司在大庆油田全程推进专业化服务,加强“产品+服务”深度合作,实现了油田公司降本增效和润滑油公司营销模式创新的有机统一。为做好装备润滑管理工作,中国石油去年专门召开装备润滑会议,在油田系统推广相关经验。昆仑润滑油还积极总结系统内如四川石化等炼油化工企业开发经验,在服务好内部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外部市场,注重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技术能力转化为专业化服务能力,打造“产品+服务”的营销服务体系。
昆仑润滑油创新驱动和自主配方的研发路线,获得多项国家奖,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唯一的“工业润滑剂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公司成为润滑油行业唯一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承担单位。目前,昆仑润滑油在国内首推了12万公里超长使用周期的昆仑天鸿D12重负荷柴油机油,可大大延长柴油发动机换油周期,节约使用成本,推出的昆仑GL-5+重负荷车辆齿轮油,也使换油周期延长到了10万公里以上。昆仑高铁齿轮油替代日本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功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昆仑工业机器人专用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中国石油润滑油科研和技术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杨琛透露,近日,高端定制的昆仑变压器油已经走出国门,在巴西美丽山项目等诸多“一带一路”国家电力设施上实现成功应用,成为世界首条±1100KV输电工程唯一指定用油,为中国民族品牌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