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技术创业:感受生机 迎接挑战
环保技术创业:感受生机 迎接挑战从去年以来,在数个场合听行业专家讲过,自己也说过,这是一个环保创业的黄金时代。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并非只出于热血和想象,而是身处其中,确实感到了环保
从去年以来,在数个场合听行业专家讲过,自己也说过,这是一个环保创业的黄金时代。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并非只出于热血和想象,而是身处其中,确实感到了环保行业内外创新创业要素的涌现和聚集。
我们自2015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环保产业的创新创业大赛,接触过300家以上的创业企业,他们的身份、背景、切入环保行业的路径各不相同,但他们前进的方向,都不同程度的代表了环保产业最前沿的观察和实践,极有希望成为未来增量资本的创造者。
但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创新创业者也面临着比前人更加激烈的竞争,自己赖以成功的杀手锏,同时也是后来者颠覆的利器。面对这样的局面,拥抱变化,用更快速的创新和迭代来“保护创新”,是这个时期创业者的不二法门。
相比前两代环保创业,这一代创业者面临的社会环境、产融机制、人才体系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如创业精神进入主流价值体系,创业者获得了更多的鼓励和宽容。
此前的两代创业者们,生发于宜兴的“70派”,要冒着突破原有政策体系,进入灰色地带的政治防线。在我们整理宜兴环保产业发展历史的时候曾看到过,一次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技术鉴定会,就被罚以重金;目前行业中坚的“92派”,当时则被归为下海、经商的逐利者。
而现在活跃在环保创新创业一线的企业家,已经被时代贴上了创业者的标签,担负着为行业开疆拓土,披坚执锐的重任,被所有人期待、期许着。
从看到问题只会抱怨,到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可能有机会,积极的心智模式正在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发生潜移默化的效用。
中国的环保事业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巨大的环境改善需求和政治压力,正在将多年积累的问题快速释放为环境治理需求,同时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多问题正在被识别、被解决,两种趋势合为一处,构成了孕育环保产业第三轮创业热潮的丰沃土壤。
在此背景下,资本开始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友善和充裕,为环保创业拓展着资金的活水。早年间环保行业还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的时候,资本对环保行业是纠结、犹豫的,甚至是躲避的,而现在,当技术产品创业者越来越多的出现,资本的态度转变为热切的寻找和期待。
更为重要的是,专注于环保行业的投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他们见识过很多环保公司,自己也操作过很多案例,甚至有的投资人就是环保专业出身。他们和环保行业的创业者肯定会产生更为良好的互动沟通。对创业者来说,融资的过程,可能更是一次获得专业辅导的体验,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协作。
而环保产业内平台型企业的出现,也为新一轮的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倾向于构建生态和平台,用并购和内部孵化的方式争取未来的“门票”,这种光明的前景也为创业者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和前两代环保创业者面临的商业环境相比,如今的整体商业文明也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使得新一代创业者们自我学习的通道更为通畅。
当年,驱动环保创业前辈们行动的往往就是一个念头,或者要改变命运或者实现个人价值,但其对现代公司管理、企业架构等商业上的知识往往较为缺乏,要在发展中努力补课。而新一代创业者受益于高度发达的知识共享、传播体系,在相关的知识学习、储备上具有显著优势,至少先天预装了快速对接知识的接口,能够较为容易地习得如何与资本、技术、客户、人才等产业要素的沟通、合作等专业知识。
中国环保事业四十余年的发展,环保领域的专业人才已经完成了相当程度的培育和聚集。
首先,中国环境科学体系逐步完善。国家主导的很多基础性的研究课题,相当数量较有超前性。举国之力大手笔大投入,不仅架构了环保科技体系,更是积累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在高校体系中,单从研究来看,和国外先进水平在逐步缩小差距。
这是国内的储备。在发达国家由于较早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污染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人才、技术产品、产业力量也有着悠久深厚的基础。他们对不断被激发的中国环保需求也保持着高度关注,条件成熟下的对接也比较容易。
而在产业界,中国环保产业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对产业具备一定认知和理解的人。一家行业性、地方性的先行企业,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该领域的“黄埔军校”,他们在不断进行着培训-创业-培训的过程,基本上会完成产业中对人的基本训练。
高层次的人才不会向下流动,只会向具有持续广阔前景的行业汇集。现在环保行业涌入大批的跨界者,这是人才向新兴领域汇集的一个显现。环保领域当前需求不断显现,政策持续推动,资本投入巨大,行业内外的高阶人才也纷纷向此端流动,寻找突破机会。
这里有回流海外人才,如盖亚环境、因士科技,就是由归国的科学家所创办;也有传统行业里的专业精英,如奇彩化工,从化工集团内部跳出,专做化工废水治理……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市场条件下,他们选择以创业的方式进入这个朝阳行业。
第三代的环保创业有着显著的技术产品特征。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许国栋、王凯军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当环境服务业高度发展后,将产生对技术产品的强烈需要。
中国环保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要先经历治理能力从无到有的阶段。无论是污水、垃圾、大气的处理,还是流域治理、危废处置、环境监测等都是如此。
相对应的在这一阶段,产业和市场是以投资和工程的形式进入这个领域,给地方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这就是典型的服务业要素的体现。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住建部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环境治理乃至环保产业的大格局、大平台初步形成。
这也是本轮环保创业的基础。一方面,新一代的创业者大多并不具备重复上述创业路径的能力,没有组织工程力量和良好政府关系,唯一拿手的是某项核心技术或产品,这是他切入行业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从环境服务业发展角度,规模性增长的要求在回落,对服务效率提升的要求日益扩展,治理能力从量变到质变、从有到优的进程已经开始。要实现效率的提升,就得在现有平台上叠加各种先进的技术产品去优化提升。
在我看来,面对已经架构好的治理格局,那些要对其产生颠覆性突破的所谓破坏性创新,目前没有创业的空间;而体现持续性创新的技术产品,在性能、效率、性价比等方面的提升,应该是突破性的,才能被市场认同。
此外,工艺装备化的特点已经在环保行业开始显现。从技术工艺发展的趋势来看,集成是大方向。以前需要土建工程、安装施工等一系列操作才能实现的一些处理功能,现在可以浓缩在一个设备或是工艺装备中,这是整体科技发展水平推动的结果。
这有点类似于智能手机,可以替代相机、MP3、甚至PC等很多设备,集成多种功能。就污水处理厂而言,传统格局中以工程为主,已经发展到装备的成分越来越大。正如曲久辉院士曾提出的,污水处理厂的未来一定是装备化、工厂化的。
相关的技术突破也在印证这一判断。目前正在欧洲大量推进的好氧颗粒污泥工艺,可以使得原本如足球场大小的生化池缩小为一个房间大小,技术进步带来的空间优化和节约是巨大的。我也曾参观过不少欧洲先进的污水处理厂,感觉就像是进入了化工厂,不再有那么多钢筋水泥的构筑物,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的集成装备和流水线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今环保行业的创业者们要实现自己对产业的理解和个人专业价值,不再需要像上一辈创业者那样,必须从工程公司起始。具备竞争力的工艺装备就可以成为一个精确的创业切口。
而在污染治理的下一阶段,环境的大建设将在城乡次第铺开,届时环保和相关产业的主题内涵都将极大丰富与多元,其对专业含量的技术产品同样有着持续的大量需求。
城市发展的主题主导城市建设的主题。当进入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深入的阶段,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人居环境等各类建设,基本上将以生态环保为目标。正在规划的雄安新区,在规划阶段就担负了描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愿景这一重任,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生态环保作为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体系中也在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阶段,是一个比重不断提升的过程。未来,很有希望成为主导要素。
而产业发展过程中,哪个生产要素唱主角,哪类企业就更有机会发挥整合引领的作用。这也是目前环保产业中,企业主体、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会看到,园林公司在做环保,地产公司在做环保,工业企业也在做环保,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什么,大家就要往哪个方向聚拢。
在这股洪流中,当大的市场格局被大资本、大企业搅动时,有着核心技术能力和产品的企业,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特别是跨界多元经营的人,他们进入环保产业后的持久经营,面临着较高的技术门槛,不仅包含繁杂的环境专业知识体系,还有正确的组织形式,这也是目前以技术为核心的环保企业寻求合作共赢的机会。
天时、地利、人和,环保技术创业正当时。但也要看到,对于技术产品创业者而言,其优势和劣势是同样明显的。一杆长枪杀进来,兴奋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掣肘甚多。通过我的观察,他们遇到的瓶颈主要集中于创新规律和环保行业创新方法论上。
一些跨界进入的创业者,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有非常强大的能力,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他们知晓如何把产品做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品质一流且稳定,性价比比传统制造方式还要高。但产品的持续优化、创新和迭代,以及相近领域的拓展,就需要对这一领域有着非常专业的认知和判断,这是这类跨界企业家的软肋。
而一些本身很懂技术,产品也过硬的企业,在面临如何和客户沟通、商业模式的选择时,挑战就比较大。特别是很多以新材料为核心的创业者,如何将自己的优势产品顺利嵌入现有的产业应用体系中,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有创业者发明了很好的材料,但意欲拓展民用产品市场,就会发现没有整体品牌不行。应用于环保时就会发现不能只供材料,必须做整体解决方案。然而后者与现有的设备工程标准不协调,却又被迫去主导做标准。
对这类企业家而言,对环保行业业已形成的体系、格局、做事的规律,是欠缺又不可或缺的,亦无法套用其他行业经验,因此,这对于他们创业前几年,是一个大的挑战。
有的企业很幸运,有非常强的专业合伙人和顺畅的分工协作,通过人和机制来应对上述挑战。但对于更多的企业、企业家真正要实现融会贯通,可能还是得自己经历一遍,把可能的雷都要踩一遍。
而技术的持续先进性则是更大和更长远的挑战。我们曾经做过环保行业里爆款产品的总结,发现他们通过较长时间的储备,慢慢积累应用案例,在市场爆发时推出后,很快就会实现较高的利润以及营业额的翻番增长,市场占有率在甚至可以高达60%-70%。这种红利可以成就一家公司,而这种时期甚至可以持续长达十年左右。
但这是以前市场竞争的故事线。现在的节奏则大大加快,从领先、推出到利润变薄,基本上就是两年多的时间窗口。如今,产品公司的利益平衡点、力量优化配置的平衡点大大提前,根据我们的调研和观察,顶峰大概就是市场占有率的30%。
手握某项好产品、好技术,一开始会让企业发展得不错,但两年时间甚至更短,这个细分领域就会杀成一片红海。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采访一个创业者,他的新产品刚刚推出不到两年,但我看到他的办公桌上,还摆着一个更为精巧的产品。面对询问他的回答是,这是预备队,一旦市场出现目前产品的竞品,新产品就立刻投放市场。而这样的节奏,在以前的创业过程中是很鲜见的。
一招鲜打天下的时代已然不在,基本上一个机会爆发,数月之后就会有很多竞争者开始布点。如果企业家有很好的想法,但不能快速推出成熟的技术产品,发展受困就是必然的。而好的产品也会迅速面临价格、竞品的围追堵截,突破的方向是重大命题。
创业的激情迸发后,都会遇到冷冰冰的现实,那就是环保行业创新方法论和通行的创新规律。成立两三年的企业,基本都会在这个坎上放慢甚至停下脚步。此时,需要创业者们实现向企业家角色的转换,带领团队沉潜下来去啃硬骨头。
在互联网行业,世界范围内,都有着若干种爆款产品杀出,直到成就“帝国”的范例,国外有Google、facebook、国内也有360、腾讯,实现了从产品到流量分发平台的模式进化。
若是要在环保领域找一个这样的企业,那么如今水务行业市值最高的碧水源有点类似。从成立到现在,他们从产品推广、污水厂投资和工程承包,到参与PPP圈地运动,直到现在多元化收购,企业一路走来,从膜产品研发制造企业,到工程应用平台,最终实现目前的流量分发平台(这里借用互联网的专业术语,环保企业拿到PPP项目,有点类似于互联网的流量分发平台概念,可以自己定义和主导需求)。
在一个具备流量分发特质的平台上,很多行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生长。所以碧水源的生态圈中出现了畜禽养殖,景观照明,燃气能源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却能契合在它的产业逻辑里,与营业业务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碧水源在股市上的高估值,传统水务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很好计算,但有机生长模式则更难估量,这也给资本市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是时代给碧水源的机遇,在充满行业空白的时代,他们可以依赖优秀的团队,持续创新突破行业的壁垒,实现持续的有机生长。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个通道在更多的领域已经很狭窄甚至要被关上了。
有企业家从爆款产品起家,融资时谈到要做工程、投资,结果投资人扭头就跑,没有人再信任这个路径。如前文所述,时间窗口在变窄,小而美的企业,波动性增大,抗风险能力变差,这个风口一旦过去,就会因为缺少持续的支撑而坠落。而要走好这条不断跳跃行业界限的路,企业内资本、技术、工程等力量必须具备一流能力且配置非常均衡,但这样的配置,可遇不可求。
大家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投资类的公司现在抓紧并购产品和工程类的公司非常多。不少技术产品创业的企业家也已经感受到,以前的很多同行竞争者,慢慢在退出,基本上都被收购,被“招安”了。
这个过程有点儿像互联网的小而美遇到BAT,可能会是比较痛苦的抉择和取舍过程。进入一个体系,安全上岸的代价是本身被划定了应用的界限。与此同时,环保行业平台公司也还没有成熟的创新体系和套路,在认识和管理上认知都不够,怎么纳入一些新的创新体系和功能体,还有待探索。
技术创业者是时代的弄潮儿,一时的风光不难,难的是找到下一个潮头。这就对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外人看来,环保行业的门槛高,系统集成能力高,服务流程长,在这个行业中的创新创业者,必须能够将政策导向、客户需求和各类技术有效整合,再用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各类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串联,这对创新创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我们曾以荷兰和德国的企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创新体系早已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行为界定,高校、产业服务机构,从事研发、制造和工程服务的企业,结成了一个看似松散而又相互连接的网络,单点独立,单一要素改变,整体网络做出回应,创新成为一个网络的涌现成果。
如琥珀设立的创新工场,实质上就是一个专为科研机构制作样机的服务实体;又比如荷兰的wetsus研究院,将创新链条上的各个学科的实体企业,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高效的实现空间与时间的紧密结合,这都是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
而在这样的体系中,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将变得热门起来,那就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在技术产品创新创业体系中是绝对的核心,就像有人说的,是公司里没有行政头衔的总经理。他需要对环保专业知识有足够多的理解,他要能看到市场的真实需求,然后想到做什么样的产品去满足,知道找什么人来做,产品做到什么程度性价比最优。不但兼具洞察力以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在各项高分的基础上还要配比很均衡。
目前在国内环保行业,产品经理是稀缺又急需的,所以少数现在就具备上述素质和潜力的人拥有很多机会。而现在投身环保创业的各路精英人才正在向产品经理转变的过程中。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创业者就曾表示,这一代环保创业者,都是“产品经理创业”。
我们认为,目前是环保产业创业最好的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波的创业热潮,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技术产品为核心,产品经理将成为创业的主体和中枢。
而作为目前环保创新创业的唯一平台,帮助上述产业要素的涌现和汇集,是我们的中长期使命。研究院将针对这些特点打造以技术产品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以各类服务产品源源不断为技术产品公司提供创新动力,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推动更多优秀的企业、产品经理的成长。
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也许都将远超我们的描述,但故事究竟将如何书写,主动权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