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价格疯涨后连续回落 比告诫更重要的是合同执行
LNG价格疯涨后连续回落 比告诫更重要的是合同执行冲刺18连涨后,LNG价格的疯狂涨势有所缓解。最高价从12月2日的9600元/吨,连续回落到今日最高9000元/吨水平。陕西、内蒙
冲刺18连涨后,LNG价格的疯狂涨势有所缓解。
最高价从12月2日的9600元/吨,连续回落到今日最高9000元/吨水平。陕西、内蒙、山西和河北的均价在本周的降幅也在100-300元/吨左右。以内蒙为例,12月5日-7日之间,液化天然气价格降幅为3.9%、0.3%和1.4%。此前业内关注的9000元/吨以上的价位,仅出现在黑龙江、吉林,当时陕蒙地区的高点价格低于8200元/吨。
本周一(12月4日),多省物价局召开了液化天然气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我们以为要给个最高限价,实际也没有。”有参加陕西省物价局“告诫会”的本地液厂介绍,会议内容以“提醒”为主。实际上,LNG价格已经处于放开状态,物价系统也无法做出价格限制。
不过在这些以管道气为原材料的国产LNG工厂看来,“告诫会”并非价格回落的主因,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华南海气北上带来的资源补充。
这部分资源的到来,影响了北方国产LNG的销售行情,部分液厂甚至出现憋罐情况。因高价LNG导致的不少终端用户停产,也使得销售量有所减少。因而近期不少北方液厂开始调低价格,此前惜售的液厂也不断降价出货。
事实上,2005年底广东曾出现因LPG资源稀缺价格高企的局面,随后广州市物价局召集主要LPG经营企业召开瓶装气价格协调会,并呼吁瓶装气价格不高于95元。最终反而造成价格反弹,国内市场LPG价格从5493元/吨,在局部上涨至7500元/吨。
1“哪里价格低,贸易商就涌过去”
本轮LNG价格的第一次普涨始于11月15日。据陕蒙地区液厂人士介绍,从11月1日开始,两地液化工厂的管道气供应量平均缩减幅度在50%左右。此时需求增幅平缓,价格也相对平稳。直到供暖开始,需求爆发,液价连续十八日持续走高。陕蒙的LNG均价从11月15日的3850-4350元/吨左右,迅速在12月2日达到8000元/吨左右的顶峰。
由于陕蒙两地的国产LNG供应量占到全国一半左右,对于市场掀起的浪花可想而知。据一家山西液厂介绍,此前该工厂液价水平加上运到目标市场的物流费用,相对陕蒙地区更具经济性,于是大量贸易商和车队开始涌入。“工厂外面围着很多车,每天都拉的不剩,市场倒逼你不涨不行。”此后山西液价水平几乎跟着陕蒙一路高涨。
“哪里价格低,贸易商就涌过去了。”局部的套利差逐渐抹平后,贸易商和车队开始新的寻觅价格洼地,由此开启了战线更长、范围更大的移动——从国产LNG转阵到沿海LNG。
江苏的如东接收站成为贸易商的首个海气目标。由于靠近山东目标市场,如东接收站的气源供应成本比北方的国产LNG更有价格优势,这就成为贸易商快速锁定的新的气源地和消费地。11月22日之前,如东的挂牌价格稳定为4450元/吨。从11月23日开始,连续上涨到12月3日的高点7050元/吨。
接下来贸易商们一路南下,转战华南“战场”。据了解,来自广东、广西接收站的气源已经运送到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江西等地。从液价爆发时间可以看出,华南区域的价格上涨出现在华东液价连续上调一周后。
例如,广西北海接收站从11月30日开始上涨趋势,从此前持续稳定的3600-3800元/吨,抬高到4300元/吨-5000元/吨。12月1日当日,广东金湾接收站的挂牌价格上涨700元/吨,从3950元/吨涨到4650元/吨。莆田接收站的挂牌价格也在这天也从3800元/吨涨到4500元/吨。
有国产LNG工厂表示,“我们已经有危机感了。”过去的辐射范围可以达到1000公里左右,从西北跋涉到山东市场。现在自身的竞争力只能够覆盖600公里左右,到达河北石家庄附近。相对应的是,海气的经济性正在提高,辐射范围从最初不足300公里,到如今华南海气可抵达河南,辐射范围相当于增加到1000公里。
丰厚的套利空间,也为贸易商倒卖计划指标带来了机会。“有些贸易商只需从液厂拿到计划,根本不派车去拉,而是倒手卖出去,卖计划的人就很多。”
有相关人士介绍,贸易商平时在冬季的加价在每车50-100元,前段时间出现每车加价幅度在500元甚至1000元以上的情况。“今年贸易商疯了。”
“更疯狂的是,有贸易商已经不报价了,反而要求客户报价,然后这家贸易商再根据哪家出价高,就卖给哪家。”
2“明年怎么办”
在巨大的短期套利收益与行业的长远发展面前,不少贸易商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并助推了上一轮疯狂涨价潮。但对于拥有重资产的液厂而言,则感到更为矛盾。
“我们液厂涨到6000元/吨的时候就感觉胆小了。”一位山西液厂人士说,“看似效益不错,但是说句真话,这都是不正常的价格,我们最担心的是明年怎么办。”
“现在的工业客户是我们用低价格养起来的,我们也不想把这些客户丢失。”一位陕西液厂人士表示,“但是货源太紧张了,价格涨的快还是满足不了需求。”
上述北方液厂并不认同物价局提到的“相互串通”的说法,“没有必要联合,只要有人报价,几分钟内同行就可以了解到,马上可以调整价格。而且必须跟涨,如果我不跟,第二天门口会有大量车辆等着要计划。”
2014-2016年液厂经历过惨淡的经营周期,有液厂表示过去几年对于亏损的焦虑,直到今年年初才有所缓解。如今市场缺口带来的液价涨价空间,也为液厂带来了不错的回报。但市场对于高价lng需求的局面能持续多久?
“下游早就受不了了。”上述山西液厂相关人士表示,原先在该工厂拉液的终端点供客户,基本在11月中旬就停地差不多,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点供商在供应。
LNG车用市场,最让液厂的担忧。在液厂看来,LNG车用市场原本被寄予厚望,如今液态高价已经造成加气站的大量关闭,LNG重卡抱怨连连。
河北一家供应上百个用户的大型点供企业也表示,今年由于价格和环保因素造成的用户停产数量超过了三成,能够承受燃料高价的企业只能通过产品涨价的方式来传导。
甚至有改造为点供的下游用户表达怨气,“不管明年降到什么样都再不用LNG了。”原因正是今年LNG价格的大幅波动。理论上,签订长协或者固定合同可以有效保障用户的利益。
3“按合同执行,每天亏死”
“即使合同约定冬天加价50元/吨且保量供应,现在卖给别人可以加1000元/吨,合同就什么都不是了。”有液态市场从业人士感慨。
据介绍,点供商与用户通常有两种合同形式,一种是固定价格,例如一年期一个价格,每个供气年协商定一次价格,合同一般为五年期;另一种是每天与接收站的挂牌价格挂钩。
供暖季后液态价格的大幅上涨,与点供商此前和用户签订的固定价格会出现倒挂。“现在很难买到液,按合同价格执行,每天亏死,不如弃站逃走。”
不少点供公司选择关闭并停止向用户供气。“点供是亏不起的公司,冬天刚开始很多就倒闭了。”一位点供商介绍,“设备和气款都拿不回来,这还是小事。如果被工厂起诉了,不保供导致工厂停产几个月,更麻烦。”
一家液厂则表示会跟客户签订购销合同,但采购的数量并不确定,“价格合适的话,客户会一直来,所以双方没有相互约束力。”不过也经常出现客户预约气量而不前来取货的情况。但在液厂看来,尽管会造成一定损失,也早都习以为常。
合同难以执行当然不止于部分非法点供商,以及监管真空的液态市场。上游供气方、城市燃气商与用户之间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这就难以发挥长期合同对于价格大幅波动所能起到的抵御功能。
4产业链监管不协调
与液态市场不同的是,上游供气方和城市燃气商还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调峰责任。前者主要通过储气库来进行季节性调峰,后者承担小时调峰业务。不过日调峰的责任一直处于模糊地带。
直到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才首次提出“日调峰”责任由地方政府落实协调,鼓励供气企业、管道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和大用户在天然气购销合同中协商确定日调峰供气主体。不过具体由谁来承担,并未锁定主体。
有不少业内人士就提出质疑,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的发布以及上游供气方的监管部门为发改能源局系统,下游城市燃气包括煤改气的审批主管部门则为建设局系统。城市燃气在获取燃气特许经营权的时候,就应当承担保供民生和建设应急储气库的义务。但是当一些城市燃气保供民生出现分时段限气的时候,到底由谁来监管?
现实是,能源局系统管不到,建设局系统不愿管。
产业链监管难以协调的窘境,只会在供应紧张时更加着捉襟见肘,灰色地带依旧自由。(eo记者 周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