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能源试水“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
冀中能源试水“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工人村”迎来新“管家”附属学校、附属医院、居委会、自有供水供暖设备…&helli
“工人村”迎来新“管家”
附属学校、附属医院、居委会、自有供水供暖设备……伴随计划经济发展起来的国企职工家属区,犹如一个个封闭的“工人村”。
从2016年开始,河北省新一轮国企改革加快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是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该省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试点,冀中能源集团先行先试,取得重要进展。今年10月以来,该集团的众多“工人村”陆续迎来新“管家”。
谁来接:从国企包办到专业化公司
10月17日,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通二矿社区管理处二楼会议室,一场简单的交接仪式开始。
“到今天,我们接手峰峰集团职工家属区居民供水服务的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邯郸市峰峰矿区水利局副局长顾建军说。
从这天起,该社区1814户居民的供水,由峰峰矿区水利局下属企业滏泽公司接手。这个自成系统的工矿社区,在封闭运行几十年之后,被纳入了属地政府的公共服务序列。
供水、供热等服务从原来由企业包办到由专业化的新“管家”接手,他们走出的这一小步,却是河北国企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这项改革的特点是“双主体”:国企是移交主体,地方政府是接收主体。“这意味着,即使我们使了100%的劲儿,如果地方政府不响应,这项改革也没法完成。”冀中能源集团副总经理张汝海说。
此次改革,冀中能源需要进行移交的社区有77个,分布在邯郸等四市的20个县区,涉及居民15万多户,资产2.47亿元。
在冀中能源需移交的社区中,有24个属于原中央下放破产企业,本应在2000年那一轮改革中移交给地方。当时,中央设置了五年缓冲期,补贴了相关资金。而今,五年时间早已过去,补贴资金也已用完,社区移交却未见进展。
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分析症结,主要在于配套政策不完备、地方财力有限等,导致地方承接有难度。
就此,新一轮国企改革中,从中央到河北省都加强了顶层设计。国务院的部署中,明确这项改革中地方政府要和国企同样担负起主体责任,同时对分离移交费用进行了财政补助。在河北省,这项改革则被纳入营商环境建设之中,省里专门成立“剥离办”,将改革的进展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之中,逐级签订了责任状。
压力传导之下,所涉国企和地方政府,开始携手开展工作。
峰峰矿区,今年一次性接收了18个企业的60多个职工生活区。该区区长陈珍礼表示,由此带来的压力确实很大,但这些企业驻地在矿区,如果能轻装上阵,今后必将在盘活存量资产等方面表现出后劲,给矿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今年8月11日,峰峰集团和峰峰矿区正式签署了分离移交协议。而后,矿区住建、市政等部门及所属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也采取了行动,围绕服务项目、资产等逐项接收。
“对于滏泽公司来说,接收国企职工家属区,等于开拓了一个大市场,是企业的发展机遇。”顾建军介绍,滏泽公司是负责峰峰矿区农村居民供水的专业化机构,接收这些家属区后,恰好能将企业的业务规模扩大一倍。
如何交:从分项移交到整体打包
截至11月初,冀中能源77个需要移交的社区中,已经有74个签署了正式移交协议。但在张汝海看来,签订协议,只是这项改革完成的第一步。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后续实际交割涉及各种具体利益问题,还需大量谈判。交割之后开展的工程改造,也需要一个过程。
按照中央及河北省设定的国企改革时间表,完成这项任务的节点为2018年底。2019年起,全省国企将不得以任何方式再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几十年累积的问题要在两三年之内解决掉,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是一种考验。”冀中能源集团总经理杨忠东说。
今年初,冀中能源井矿集团供电、物业项目的移交谈判出现了困难。之后,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杨国占前往井陉矿区,与矿区区委、区政府多次沟通后,双方达成了先将移交项目打包移交给矿区政府,后续再由矿区政府统筹协调的共识。
这种探索在随后工作中显示出了价值,整体打包移交成了冀中能源旗下各子公司推进改革的共同选择。
按照中央的政策设计,企地双方签订协议、交割完资产之后,地方政府要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然后分户设表、按户收费,并指定社会专业化公司进行运营。
张汝海调查发现,移交社区内,多数设施现在能用,如果按新标准推翻重来,资金根本不够。而打包移交的话,地方政府接手后,可以结合相关规划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迫切需要改善的设施上,更方便地开展接收工作。
基层的探索成为完善改革举措的重要经验来源。
国企职工家属区主要有两种:一种已经融入城市,移交较容易;另一种位于独立工矿区,是改革难点。
峰峰集团在峰峰矿区的18个生活区中,有9个距离城区20公里以上。通二矿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要从城区为1800多户居民修建这么长的主管道,投资太大了!”通二矿社区管理处副处长杨好志说,政府和企业都无力承担这笔费用。
冀中能源要移交的77个社区,有一半以上属于这种情况。从企业自办的“局域网”并入社会化的“万维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供应水、暖、气的主干管道。
中央和省级财政拨付的补贴资金,要求用于社区红线内的设备设施改造,没有涉及社区外主管网的建设资金。对于邢台、邯郸这样典型的工业城市,要靠地方财力承担修建主管网的任务,将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没有主管网,供暖咋保证?”11月,又一个供暖季到来,很多人在关心那些远离城区的国企职工家属区。
峰峰矿区政府作为移交社区的新“管家”,已经担负起保障民生的重任。该区设计了“因地制宜、一企一策”的供暖方案,决定利用各家属区原有的坑口电厂、燃煤锅炉、燃气锅炉、地热等多种方式保障今冬供暖。
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三供一业”移交涉及资产、机构、职能等多项内容,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没有在具体方式上指定路径,而这些,恰恰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推进改革提供了探索空间。
人去哪儿:从“人随事走”到转型谋生
近日,井陉矿区政府注册的联兴物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负责这一工作的矿区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永庭介绍,新公司是矿区政府为接收井矿集团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而专门成立的,主要负责接收小区的物业工作。
王永庭还表示,该公司领导层将由街道办事处委派,但员工队伍将从井矿集团的社区工作人员中接收50人。
这项内容,写进了今年3月30日井矿集团和井陉矿区政府签订的正式协议中。当天,井矿集团副总经理何现平心中悬着的一件大事终于落地——“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中,人员的移交是工作的难点,多数地方政府都明确拒绝接收人员。
在何现平看来,双方的签约,不仅在全省是突破,更在于双方用创新思维为人员移交开拓了思路。
在“三供一业”带来的负担中,人力成本的支出占据了相当比例。冀中股份去产能办公室主任李明海介绍,在该企业,这项支出大约占到3/4。因此,要在“三供一业”改革中让企业真正减负,关键是要消化掉从事后勤服务的庞大人员队伍。
而在地方政府,却没有编制和岗位能接收这些国企职工。因此,尽管此次移交的总原则是“人随资产走”,但有的地方却无力接收。
但在井矿集团和峰峰集团,这项工作还是有了突破。
“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方式,人员转岗问题争议大,我们就适当做了些让步。”张汝海表明了冀中能源集团的态度。
在井陉矿区,本来就承担去产能人员安置任务的矿区政府,最终决定接收50名“三供一业”人员,且保证接收员工收入不降低、接收后“三供一业”服务水平不降低。
在峰峰集团,他们则采取了劳务派遣的方式,双方协商让原有人员为接收单位有偿服务,既保证职工就业,也保证了交接过渡期的稳定。
在冀中能源其他子公司,职能、机构、资产移交了,人员却要留下。在相关负责人看来,这虽有无奈却并不悲观。因为轻装上阵的企业,通过创新和发展总能解决掉各种问题。
进入11月以来,通二矿社区谋划的文化旅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该社区紧邻响堂山等风景名胜,社区负责人表示,将带领现有的400名工作人员,通过转型发展为自己找到新饭碗。
“改革不仅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贡献智慧的过程。”杨国占相信,只要企地双方不断创新改革思路,这项改革必将如期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