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大环保力度 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加大环保力度 增进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理解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和表述,对科学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吴舜泽。
中国环境报: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请您谈一下,将环境问题列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之一,体现了什么样的战略思考和目标导向?
吴舜泽: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环境保护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理论升华、实践总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变到美好生活需求,这是对过去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化供给成绩的最大肯定,也是适应新时代由富到强飞跃的重要内容,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现实基础,呼应百姓诉求。
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和表述反映了发展的目的导向,即发展不仅仅是单纯为了追求GDP,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预示着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考核导向将会发生积极转型,将加大对环境等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组织力度、领导力度、政策力度、改革力度,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地方、企业和政府环境责任的落实,全社会环境意识空前高涨,环境经济政策和制度也不断创新等。请您谈一下,在当前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的形势下,人民对生态环境需求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吴舜泽:当前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趋势对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将会产生重大而持续的影响。但是,目前环境问题的类型、规模、结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型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环境风险不断累积,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瓶颈。
环境保护工作与社会需求短兵相接,环境质量短期内的改善速度低于社会预期,社会公众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的快速提升与污染治理短期难见成效之间存在矛盾。目前,灰霾天气、各类污染事件等较易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社会公众对身边小河流等的环境变化感受与区域性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不完全符合。另外,环境问题与国际直接对接,环境监测因子和监测水平等不断拓展提升,历史遗留问题在发酵,对一些原有环境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新型环境问题不断凸显,持续多年的复合型环境问题效应在放大,这些因素都使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成效的认同打了折扣。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其他需求的逐步满足,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形式和状态有所变化,目前包括环境等公共服务水平、数量、质量、方式及其均衡性的供需矛盾在快速上升。
中国环境报:老百姓由盼“温饱”走向盼“环保”,由求“生存”走向求“生态”,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解决这一矛盾应遵循怎样的思路?
吴舜泽:十九大报告作出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调整,就是基于对当前环境形势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这将有利于及时调整优化发展理念,抓住战略机遇期和环境治理时机,为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乃至基本现代化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抓住与一般物质文化需求不同的环境公共服务供求规律,减法(持续减排)与加法(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并重,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底线,要有所不为,最终实现经济资本与自然资本及其惠益流的同向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