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柳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发展垃圾焚烧发电 形成一体化项目群

来源: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网
时间:2022-07-08 16:01:22
热度:

柳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发展垃圾焚烧发电 形成一体化项目群日前,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柳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指出,加快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柳

日前,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柳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指出,加快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柳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活垃圾(固废)无害化处理厂项目、鹿寨垃圾发电项目建设工作和融安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论证,鼓励发展垃圾发电兼顾供热的绿色发展模式。构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体系,统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市政污泥污水等不同类型垃圾的分类利用和协同处理,形成一体化项目群。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发电等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详情如下:

前 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柳州市加快推进“三大建设”、现代制造城建设和万亿工业强市等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柳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市“两个十五年”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推动能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对于保障柳州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的能源发展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十四五”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能源革命、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是能源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的本质要求。因此,为更好地适应柳州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夯实打造现代制造城和万亿工业强市的能源基础,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编制依据包括:《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供能服务站发展规划(2021-2025年)》《广西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9-2025年)》《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柳州市电力专项规划(2017-2035)》等相关规划和标准。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柳州市行政区域,包括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柳江区、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一、发展基础

柳州市属能源资源匮乏地区,除少量电力能源本地生产外,煤、油、气、电等能源均以外部调入为主,能源外购比例超过90%以上。“十三五”期间,柳州市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能源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四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1.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随着鹿寨柳北800千伏换流站(输送容量300万千瓦)和桂中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全市接受市外来电最高为112.25亿千瓦时,较“十二五”高峰期下降5%左右。中缅天然气长输管道柳州专供管道顺利投产,广西最大油库柳江百朋油库建成使用,油气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源结构逐渐多元化,融水落久水利枢纽工程2020年建成试运行,洋溪水利枢纽、梅林航电枢纽等重大水电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融安、融水、三江三县风电场建设初见成效,沼气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实现并网,柳城生物质发电项目、鹿寨热电联产项目投产运行,全市能源由单一生产向着多元化加速转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专栏1-1 “十三五”时期柳州市能源结构

——电力供应。柳州电网是广西骨干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电东送南通道的主要落点之一。柳州电网以500kV沙塘站、柳东站、桂中站为电源点,形成沙塘-野岭-莲塘-月山-桂中、桂中-果山-双仁-官塘-柳东以及沙塘-杨柳-茅洲-静兰-柳东3条不完全双链结构,较好地支撑了柳州市高压电网。北部形成柳东-融安-里明-沙塘的不完全双链结构,并辐射至三江,加强了末端电网网架结构,使柳州北部电网整体供电可靠性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全市共有110kV-500kV变电站(开关站)82座,主电网实现所辖县、区全覆盖,已初步形成500KV网架体系。火力发电占据主导位置,2020年全市火力发电量85.57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70.4%,其中燃煤发电和余热、余压、余气发电分别为33.5、42.52亿千瓦时,分别占比39.15%和49.69%。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62座,提供35千伏以上主变容量1470.23万千伏安;全社会最高负荷355万千瓦,用电量达到193.14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17.4%,有效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天然气供应。柳州市现有两条天然气长输管道中缅天然气长输管道支线和中石化LNG项目输气管道工程柳州管道。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并投用长输管道天然气接收门站2座,建成并投用天然气高压管道5.7km、次高压管道5.5km,柳西高中压调压站1座天然气中中压调压站4座,市区均可以使用长输管道天然气。全市管道燃气用户(含管道焦炉煤气和管道天然气)共计38万户,年供气量为1.3亿m3。全市城镇燃气企业已形成120万m3天然气储气设施,并启动扩能改造。县域范围内三江县、融水县、融安县、鹿寨县等县区的燃气公司已建设有相应的储气设施,已形成26.78亿m3/年的气源站规模和区域年销售5.7%的储气能力。

——成品油供应。全市在营成品油油库4座,分别是鹧鸪江油库(库容4.2万立方米)、进德油库(库容5万立方米)、百朋油库(库容20.4万立方米)和工联油库(库容1.38万立方米),总库容30.98万立方米。随着鹧鸪江油库扩容改造项目的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成品油总库容将达到31.98万立方米。全市现有成品油批发企业106家,加油站(点)226个,汽柴油销售量达到158.31万吨。成品油管道建设方面,目前柳州有一条中国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下设柳州泵站、柳州库站、桂林站、河池站、南丹站5座输油站,由柳州输油管理处统一管理。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十三五”期间,柳州市坚持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不断提升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持续应用。水电方面,柳州市水资源丰富,水电一直是电力生产的主力之一,目前全市共有小水电134座,总装机77.53万千瓦。风能方面,初步形成了以融安、融水、三江三县为中心的山区风电基地,并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目前风电装机容量22.91万千瓦,计划建设风电项目50余个,预估装机容量将超过600万千瓦。生物质能方面,开发利用形式涵盖农林生物质发电、生活垃圾发电等。柳城生物质发电项目、立冲沟生活垃圾填埋场沼气治理与循环利用项目已经投产运行。太阳能方面,结合全市太阳能资源条件及产业特点,积极推动江南体育在线直播观看 发电与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等融合发展,目前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18万千瓦以上。

——农村沼气供应。全市已建成大型沼气工程5处,建设农村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项目19处,农村公厕沼气净化处理项目8个,建设农村能源综合示范项目55处。建成县级沼气服务站5个,乡村级沼气服务网点515个,乡村级沼气服务网点覆盖率56.5%。2020年,全市沼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年发电量72万千瓦。

2.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十三五”时期,围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举措,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1717.88万吨标煤,年均增速从“十二五”期间的1.45%调整到“十三五”期间的1.24%。柳州市抓住能源供需矛盾趋缓、可再生能源供应提速和新能源政策集中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能源结构调整。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约10个百分点,油品、天然气、一次电力、生物质能消费比重均有所提高。天然气加速替代焦炉煤气,天然气供应量占燃气总量的比重达到88.5%,除柳北河北半岛以外,主城区基本实现城市管道燃气全天然气化。

图1-1 “十三五”柳州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情况

3.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消费行业更加集中

“十三五”时期,全市能源消费加速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集中,能源消费格局快速形成。柳北区成为全市主要能源消费地区。2020年,柳州市12个县(区)、新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呈现“五升七降”状态,其中柳北区815.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75.78%,成为全市能源消费大户。工业园区能源消费比重及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市11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935.14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63%,能源消费总量为238.35万吨标煤,占全市的13.87%(不含柳钢),消费品种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煤炭消费比重大,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比重近6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原煤的消费量为490.13万吨,消费占比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分别为45%、28.7%、22.2%。黑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费占比较大。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076.34万吨标准煤。其中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22.79万吨标准煤,占比95.0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2.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耗增速较快。

4.节能降耗取得较大成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市围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扎实提升全市能源利用效率。一是通过组织县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考核、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开展能耗预警预测、开展能效评价、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从管理层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二是通过持续推进高耗能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减排环保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清洁生产审核验收、高效电机推广等重点节能工程,从技术层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三是淘汰钛合金、水泥、造纸、钢铁等落后产能,通过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改造等措施,从结构层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四是以工业、建筑和交通为重点领域,通过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建设绿色交通体系、推行绿色节能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手段,着力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五是围绕农业农村节能降耗,稳步推进农房节能及绿色化改造,推动城镇燃气管网向近郊农村延伸,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商品能源以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六是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54吨标煤/万元(2015年不变价),较2015年下降15.63%,基本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目标。

专栏1-2 柳州市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措施

绿色制造体系加速完善。柳州通过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推动工业节能节水节材,积极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的创建工作,形成了从园区、工厂到产品的系列绿色制造体系。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已有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产品;4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2个自治区级绿色园区;1个市级绿色园区。

大力建设绿色交通体系。自2016年底启动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推广应用工作以来,全市充电设施建设工作迅速铺开,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设7346个充电桩(2020年当年新增4766个),其中快充桩1586个、慢充桩5760个,安装站点608个,柳州供电局、广西电动、南网电动、广西坤誉科技、珠海派诺科技等成为充电桩主要安装主体;安装充电插座18177个(2020年当年新增4122个),其中公共插座7041个、个人插座11136个,上汽通用五菱安装插座17912个,占全市充电插座安装总数的比重为98.5%,为全市绿色出行、交通领域节能降耗形成了重要支撑。

建筑节能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建筑节能量为64.1万吨标准煤,五年来复合年均增长10.46%。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共43个,绿色建筑累计竣工面积为1217.1万㎡,占全市城镇竣工建筑面积比重连年攀升。

图1-3 “十三五”期间柳州市单位GDP能耗变化情况图

5.能源管理水平有效提高,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十三五”以来,全市围绕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和加强市场配置资源能力,通过完善政策体系、理顺价格机制、推进示范试点,进一步优化完善能源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十三五”以来,全市在推进节能减排、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方面,先后出台了《柳州市落实广西节能减排降碳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年度方案,为确保自治区下达节能减排降碳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提供指导。二是以贯彻落实中发〔2015〕9号文件为重点,推进能源改革迈出新步伐。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电力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探索出台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研究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能源管理市场化调节机制,提高能源配置效率,更好的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加强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指导。先后出台了《柳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柳州市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推广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强了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和对重点企业的培育,规范了能源行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市能源发展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受生态环境约束,节能降碳任务重;受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运行特征等多重制约,能源发展存在能源需求刚性增长、结构调整缓慢、调峰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1.能耗控制压力大

柳州市仍属工业化城市,工业耗能约占总耗能的70%,近年来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由于工业城市的发展基础和定位,第三产业比重难以大幅提高,“十三五”时期由36.1%调整到43.3%,远低于南宁、桂林当前65.6%、54.3%的水平。同时,柳州市经济仍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十三五”时期GDP年均增速5.8%,高于同期自治区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打造万亿级工业强市,仍需依靠工业的强力支撑。因此,能源消费刚性需求较大,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存在较大压力。

2.清洁能源发展慢

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但受资源禀赋和成本等客观因素影响,煤炭始终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消费占比保持在60%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偏低,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普遍较小,特别是受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约束,以及清洁能源替代成本较高,建设用地、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的影响,清洁能源的规模化、集中式、跨越式发展缓慢,占比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

3.能源保供压力大

柳州市能源资源禀赋较差,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全部依赖外购调配;电力方面,用电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区域内电源装机及电网负荷情况,柳州市电力、电量呈双缺状况,全年40%的电量需要广西电网大平台输送弥补。新增风力、光伏发电电源大多数集中在融安、融水、三江三县,该区域负荷水平不高,大量电力需远距离送电至柳州市城区(负荷中心)进行消纳。目前输送能力有限,如果北部新能源外送的电网项目不能提前1~2年建成,今后两年只能以过渡方案并网。

4.节能降碳任务重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大气环境容量为主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成为柳州市能源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节能减排降碳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和《柳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作战方案(2018-2020年)》要求,2020年全市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47%以下或达到自治区下达的控制目标,考虑确保柳钢1500万吨钢铁指标燃煤供应和柳城、鹿寨化工专业园区建设,实现节能减排降碳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难度逐步加大。同时在气价、电价未能有效疏导的情况下,城区实施煤改燃、工业园区实施燃气入园难度较大,煤炭削减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5.应急调峰能力弱

柳州是典型的工业城市,能源运行受工业经济影响较大,呈现不规则的波动,无明显的峰谷差特征。目前,全市天然气应急能力不足,天然气管网、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滞后,全市最大的储气站为板栗园LNG气化站,拥有大约55万m3天然气应急储气量,其他储气站规模较小,全市实际储气量离5%的应急储气能力还有差距,燃气发电还未正式开展;主城区电网变电容量不足、网络结构薄弱,与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消纳的需求尚未完全匹配;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不强,调峰性能好的水电、抽水蓄能电站基本没有,本地电源调峰能力不足。综合供能服务设施发展滞后,现有站点改造升级难度较大,迫切需要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能源需求侧响应机制和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三)面临形势

近年来,世界能源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能源发展的“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特征日趋明显。为适应能源发展宏观背景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的现实需求,国家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自治区提出了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区的决策部署,这些将对柳州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发展机遇

(1)能源战略转型蕴藏新机遇

当前,国际能源发展已步入战略转型新时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明了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能源发展、转型、改革的巨大动力,为全市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优化用能结构和水平,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能源体系提供了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加快推动“碳达峰”工作的关键期、窗口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将成为未来能源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全市保障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经济、高效、安全并网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利于全市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展。

(2)国家能源发展政策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要求,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定实施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以及能源发展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明确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社会主体的投资方向。

(3)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

能源价格管制逐步放开,由市场决定能源资源价格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以大用户直购电为代表的电力改革范围正在扩大,电力竞价上网在东部地区开始试点;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页岩气勘探开发已向民营资本开放,并有民营资本中标,中石油和中石化“两桶油”也纷纷对民企伸出了橄榄枝,积极推行能源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4)能源技术应用加速

随着新兴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全社会终端设备用能方式的逐渐转变,以及对于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能源形式有望进一步多元化。随着以光伏为代表的直流发电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以电动汽车充电桩为代表的直流应用场景的普及,有效减少了源、储、荷等入网和供电的电力变换环节,提高电能转换效率和电能质量;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应用比例不断提升,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动力结构转型不断深化,低碳、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2.主要挑战

(1)生态环境的约束力日渐趋紧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对能源领域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强。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对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责任考核力度正在逐步加强,未来将越来越严格,如果不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发展将举步维艰。

(2)节能降耗潜力将更多依赖科技进步

柳州市是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起步较早,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未来节能降耗的边际效应将逐步递减。因此,需要从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两个角度,加大节能降耗工作的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以取得能源发展的新突破。

(3)能源领域的区域竞争强度不断增大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明确,未来围绕资源、技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时,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柳州市固有的资源、区位等劣势将进一步显现,未来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将面临不利地位。如何利用好柳州的优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管理体系弥补劣势,是柳州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4)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柳州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柳州是能源消费大市,目前年碳排放量约为3700万吨,碳中和目标面临压力较大,任务艰巨。

(四)需求预测

1.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十四五”时期,柳州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均用能需求持续增加,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将成为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从经济增速看,综合考虑经济潜在增长需求,“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增速将保持8%以上。从产业结构看,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资源型重化工业加快转型,导致第二产业比重有可能在“十四五”末期趋近峰值。从城镇化水平看,“十四五”是全市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预计城镇化增速年均提高1.75个百分点,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2%。

根据全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统筹考虑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十四五”时期柳州将推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减量替代、天然气县县通等能源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综合运用能源消费强度法、线性回归法、投入产出法等测算方法,对“十四五”时期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到202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将达2130.5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4%左右;2030年,能源需求总量约为2554.06万吨标准煤;2035年,能源需求总量约为3167.63万吨标准煤。结合“十四五”期8%以上的经济增速,预计单位GDP能耗强度将进一步下降。

2.能源需求结构预测

综合分析全市能源需求结构,考虑到水电站、风电场等项目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根据电源项目建设投产情况,预计2025年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量将实现增长,带动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比重稳步提升,全市碳排放总量增速进一步放缓,在2025年趋于峰值,在2030年前达峰。同时,煤炭消费将继续占据能源消费结构首位,但受煤电节能改造、煤改气和煤改油、“县县通”天然气等政策措施影响,“十四五”时期全市煤炭消费比重将实现平稳下降,成品油、天然气将呈现一定增长性,2025年柳州市煤炭、成品油、天然气需求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5%、15.1%和5%。

3.电力需求总量预测

根据全市电力市场需求预测,预计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分别为248亿千瓦时、312亿千瓦时和396亿千瓦时,全社会最大负荷分别为480万千瓦、561万千瓦和712万千瓦。

从电力市场需求看,仅考虑目前已有和“十四五”建设投产的电源装机参与平衡,到2025年电源装机规模将达到442万千瓦左右,考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明显、稳定性不足,预计年发电量约167亿千瓦时,难以满足“十四五”期间全市电力需求。电力电量缺口需通过广西电网大平台输送调配,方可支撑整个“十四五”时期和“十五五”时期前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

从项目建设周期看,电源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3-5年,“十四五”新增的风电、光伏合计新增装机容量148.89万千瓦(不包含整县推进屋顶光伏项目)。同时,为保障“十五五”乃至“十六五”时期全市电力供需平衡,需要在“十四五”提前谋划电源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十四五”初开工建设,以保障电源项目建设周期的连续性。

从人均电源装机规模看,全市人均电源装机规模较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及云南、贵州省的40%左右,与广东佛山、湖南株洲、河南洛阳、四川绵阳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到2025年,预计柳州市人均电源装机规模达到1千瓦,实现人均电源装机规模提升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为中心,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主线,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和应急储备能力,着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着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建设智慧能源系统,着力发展现代能源装备,进一步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积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能源治理体系,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柳州市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提供坚实支撑和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可靠。围绕重点能源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建管并重、适度超前、提升品质,加快构建多源、多向、多点的能源设施供应体系,完善智能、精细、高效的运行调度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柳州市能源安全可靠。

——坚持绿色低碳。加快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以更大力度、超常规措施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和发展水平新跨越。

——坚持节约优先。科学划定能源消费总量红线,改变粗放型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降低用能成本。

——坚持智能高效。充分运用现代能源新技术,强化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推进能源互联网示范应用,打造绿色智能能源示范区,推动能源绿色智能高效转型。

——坚持区域统筹。围绕自治区能源清洁转型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压减燃煤,协同推进与北部湾地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产业新城等重点区域能源供应保障,加快推进农村地区能源设施建设和清洁转型。

——坚持改革驱动。深化电力、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放开能源市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培育多元竞争的能源市场主体。强化能源市场监管服务,创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坚持服务民生。补齐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等能源发展短板,着力提升设施保障能力和清洁用能水平,更好服务民生需求。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能源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普遍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能源合作更加广泛,初步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5年,柳州全社会用电量达248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5.13%。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能源配置更加合理,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煤炭、成品油、天然气和生物质能消费比重分别为55%、15.1%、5%和1.9%。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0%以下,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5%。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到2025年,全市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标达到国家要求。高质量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应急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储气能力占天然气消费比重保持5%。高水平建成覆盖全市的绿色智能电网。加快配合建成一批油气主干管网、配套支线管道和互联互通工程,实现天然气“县县通”。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到2025年,全市煤电机组供电煤耗力争达到310克标准煤/千瓦时。电网高峰负荷削峰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2%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294万千瓦以上。

——能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型能源应用与发展加快,能源系统灵活性显著增强,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多能互补一体化示范项目,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能源战略新兴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关键产品的自主生产能力有效推进。

表2-1 柳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以能源供应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电力、油气的输配体系,推进智能电网、储能中心、综合供能服务站等新一代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提高油气储运能力,强化能源供应区域协调,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就近平衡的新型能源系统,切实增强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1.提升电网安全保障和智能化水平

(1)改造优化城市主网架和配电网

持续完善形成沙塘变、柳东变、桂中变为核心的500千伏主网架结构。优化发展220千伏电网,进一步完善双链式接线电网结构。加快完善110千伏电网建设,以广西推行绿色智能电网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配电网改造,在实现区县11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乡镇35千伏变电站全覆盖和县级及以上工业园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供电线路全覆盖,逐步将柳州城市电网建设成为现代化一流坚强智能配电网。

(2)全面提升农村电网水平

按照“安全可靠、技术适用、减少维护、节能环保”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设备老化、过负荷、变电站不足、线径过细等问题,提高城乡电力一体化进程,推动乡村振兴。实施新建、扩建变电站、线路等工程,解决设备重载过载问题,适应农村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更换,提高运行安全水平。改善网架结构,加强变电站间联络,提升站间负荷互带能力,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扎实有序推进农网智能化建设工作,鼓励农业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配套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电源并网接入的要求。

(3)加快推进绿色智能电网建设

加快实现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实现安全、可靠、优质、清洁、高效、互动的电力供应。在中心城区推广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开展分布式电源接入控制、配网运行仿真、电网智能运行可视化平台、自愈控制、风险预警等智能化建设。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电力技术相结合,提高节电策略的有效性、用电预测的准确性、配用电网架和错峰调度方案的适应性。提升输电线路智能化运维水平。全面推广应用设备在线监测、无人机巡线、智能巡视机器人、故障定位、雷电定位以及视频监控等成熟智能技术,提升输电线路智能化运维水平。谋划实施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绿色智能电网集成示范工程,加快推动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示范、风力发电储能示范工程、光伏发电储能示范工程、电池储能工程化应用示范等,聚力打造广西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区。

(4)提升充换电保障能力

优化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布局,加大外围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布局换电站,提升公共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充分考虑公交、出租、物流等专用车充电需求,结合停车场站等建设专用充电站。加强县城、乡镇充电网络布局,结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城、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优先在企事业单位、商业建筑、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等场所配置公共充电设施。

(5)完善电力辅助服务体系

积极落实国家电力并网、电力辅助服务管理要求,推进建设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充分挖掘供需两侧的灵活调节能力,鼓励新型储能、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聚合商、虚拟电厂等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建设,支持提供调频、调峰、备用、转动惯量、爬坡、稳定切机、稳定切负荷、黑启动等电力辅助服务,逐步建立电力用户参与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加快推动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形成交易价格,降低系统辅助服务成本。

2.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

(1)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

深入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提升鹿寨天然气支线管道(柳东分输站—鹿寨镇)和柳州—桂林天然气支线建设进度,积极推动柳城天然气支线、柳城—融水—融安—三江天然气支线管网前期勘测设计和施工,完善全市天然气管网向县(区)全覆盖,形成“多点接气、环状供气”的管网架构,推进市域燃气一体化发展,有效支撑居民和工商业用气,支撑天然气消费比例提升。加快推进输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支持城市建成区、新区、新建住宅小区及公共服务机构配套建设燃气设施,积极推进天然气“进乡入村”工程,不断提升天然气普及率;加快中燃、东燃、港华燃气等柳州燃气龙头企业的燃气管网标准规范和改造升级,实现全市燃气管网互联互通。对接广西能源发展规划,推动全市燃气管网就近接入区燃气主干管道,形成全区燃气管网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跨区域性燃气管道互联互通水平,支撑国家“南气北输”等战略实施。

(2)增强天然气供应和储备调峰能力建设

围绕增加气源、提高稳定性,形成多气源、多形式供气格局的目标,逐步建设完善储气调峰设施,推动建设液化天然气储备中心,布局一批具有大规模接收能力的LNG接收站,建立以地下储气库为主,LNG储罐应急为辅,气田调峰、可中断供应、可替代能源和其他调节手段为补充,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调峰系统,在全区优先开展城市群储气设施试点工作,提升柳州市天然气供应的区域性战略储备能力。进一步扩大天然气服务覆盖范围和应急储备能力,依托中燃公司、东燃公司、港华燃气等燃气企业,加快建设LNG应急气源站,围绕鹿寨、柳东、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柳城和柳南等区域形成应急气源点,最大限度发挥应急和调峰能力,提高供气稳定性和可靠性。到2025年,柳州市政府储气能力、城镇燃气企业储气能力分别达到430万立方米、2178万立方米。

3.增强成品油储运能力

(1)完善输运储备设施

提高管道输送能力。结合自治区石油储备体系和成品油长输管网建设,重点推动中石油钦南柳成品油管道供应能力提升,建成一批区内油气主干管网、配套支线管道和互联互通工程。提高油品储备能力。根据成品油消费需求与城市规划布局,按照“扩容为主,扩建为辅”的思路,合理布局油库、提升储存能力。结合输油管线建设,进一步保障百朋油库安全运行,推动鹧鸪江油库、进德油库增储扩容,加快形成自治区重要的成品油储运基地。

(2)优化加油站布局规划

结合市场需求和场地条件,科学规划布局加油站,城区以服务半径均衡布局,郊区沿高速公路、国道等布设,对无加油站的乡镇优先考虑,鼓励利用符合用地要求的自有、置换或租赁土地升级改造一批功能单一、设施陈旧的加油站。同时,对因城市规划调整而搬迁的加油站应优先迁建,确保区域成品油供应安全;对具有合法手续,但因历史原因布点过密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的加油站,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调整。

4.完善高效互动的调控能力

(1)加快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

深入推进“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建设,将分散的海量社会可中断负荷、储能资源集中起来进行精准柔性实时控制,完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柳州电网抵御事故水平、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和电网综合能效水平。拓展可中断负荷资源应用深度和广度,加大储能系统建设规模,借助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支撑技术,健全完善商业模式,提升“源网荷储”互动能力。创新开展能源综合服务,以电为中心、网为平台,搭建市级能源综合转换利用平台,整合煤炭、天然气、电力、水电、光伏、风电、生物质等能源资源,实现能源各系统间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以园区、工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依托光伏发电、并网型微电网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研究源、网、荷、储的综合优化配置方案,促进与多能互补示范园区、智慧综合能源服务的融合发展,提高自我平衡能力,减少对全市电网调峰和容量备用需求。

(2)积极推动风光水储一体化建设

充分利用柳州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条件,依托鹿寨柳北800千伏换流站,重点推动融安、融水、三江三县风电基地等电源点建设,配套建设一批储能设施,推动现有电源机组就近与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衔接,提高电力输出功率的稳定性。积极开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及电源支撑点调度运行方式研究,实现多能互补系统电力输出功率稳定与承担区域电网调峰调频任务的统筹兼顾。建立配套电力调度及市场交易机制,实现更大范围内的风光水储等多种能源互补运行,提升全市电网消纳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的能力和综合效益。积极开展“风光水储氢一体化”试点,重点推动三江、融水“风光水储氢一体化”建设和鹿寨“风光储氢一体化建设”,强化储氢设施和风力发电设施建设规模,完善光伏发电、水电调节机制。

5.鼓励建设区域型储能中心

围绕柳州区域共享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储能试点示范项目。鼓励各县区在区域能源规划的基础上,以实现区域能源效率优化配置为目的,建设区域型分布式储能中心和集中式储能中心。按照“挖潜改造,合理配置”的思路,鼓励重点工业园区依托现有热电厂进行分布式能源升级改造,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结合建筑光伏应用的区域型分布式能源中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思路,在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鹿寨经开区、柳江新兴工业园区等新建规模适度的区域型集中式储能中心,通过“移峰填谷”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支持供电系统的平稳运行。在工业园区、新建大型公用设施、商业区等新增用能区域,通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协同供应,开展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

6.加快建设综合供能服务站

根据场地空间、交通、用能需求等特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重点围绕城乡、高速路网、国省道公路网、交通运输场站和物流枢纽,分类有序推进油气电氢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同步配套完善电力、气网、油网、油气储库等建设,解决区域公共供能设施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上中下游协同、城乡统筹、功能综合、智慧便民的新型供能服务体系,有效降低群众出行成本及企业运输流通成本。

专栏3-1 能源供应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电网骨架建设项目。见220KV和110KV电网布局。

——成品油储运能力建设项目。推动鹧鸪江油库扩容升级,总库容提升至5.2万立方米;推动主城区加油站改扩建为供能综合服务站。

——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项目。围绕三江、融水、融安三县的风电和水电项目,探索同步建设新一代电网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在保障自身充分消纳新能源的同时为电网提供一定的高峰时段供电保障能力;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柳东新区、柳江工业园区等探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源荷互动绿色大数据中心,同步建设虚拟电厂平台,挖掘需求侧调节效益,打造绿色供电工业园区,通过专线向大工业负荷供电,缓解地区主网供电压力。在主城区选择若干合适变电站建设关键节点电网侧储能电站,优化电力潮流分布,促进新能源消纳。

——风光水储一体化建设项目。重点推动洋溪水利枢纽、梅林航电枢纽水电站建设,打造融安、融水、三江三县100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鹿寨抽水蓄能站、融水抽水蓄能站前期各项工作。

——区域性储能中心建设项目。加快推动在柳州北部建设功率7万千瓦、容量14万千瓦时的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平抑北部新能源的出力波动,促进系统消纳。

——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和老旧场站,推动供能综合服务站土地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到2025年,柳州市区建成46座综合能源站,其中已有保留现状6座,新建24座,改造16座。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以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和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为重点,通过持续推进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合理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不断优化全市能源消费结构。

1.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清洁利用

积极利用先进发电技术,进一步降低火电企业发电煤耗。严格落实国家煤电有序发展和去产能工作,科学有序推进煤电项目规划建设。统筹考虑现役煤电改造规模和时序,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节能改造,加大能耗高、污染重的煤电机组整改力度,大力推行煤耗和供热在线监控,完善后续政策,加快淘汰落后小火电,有序推进全市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工作。推动柳钢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等能源的二次利用,加快拓展氢能利用途径。加快替代居民生活、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分散燃煤,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完成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等天然气、电力替代改造任务。结合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止区范围。

2.合理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统一规划发展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利用,在化工、造纸、印染、制革、制药、电镀等产业集聚区,利用园区及周边现有热电联产机组、纯凝发电机组及低品位余热实施供热改造,同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窑炉)。加快推动国能柳州电厂余热再利用,加大鹿寨园区热用户引进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配套管网建设,为柳东新区提供热源和蒸汽。贯彻落实自治区环保热价政策措施,鼓励终端用户和当地居民消费热电厂集中供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市场化煤热联动机制。鼓励供热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易,支持企业与用户协商确定供热价格。

3.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

(1)拓展工业用气规模

按照重点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气化的目标,科学制定“煤改气”工作计划,加大对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和自备燃煤电站等的清洁能源改造力度。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天然气直供管道,积极推动柳东新区、柳北工业园区、鱼峰工业园区、柳江新兴工业园区等园区开展天然气替代,对用气大户企业依法合规直接供应,实行优惠气价。对天然气管网未覆盖区域的企业,合理布局LNG和CNG“点对点”供应。依托中燃公司、东燃公司、港华燃气等燃气企业,全面推进全市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2)推进天然气热电联产与分布式能源建设

按照“以热为主、依热定电”的原则,结合天然气气源、城市管网布局,同步开展燃气电厂建设研究,结合燃煤锅炉关停替代供热需要和地区结构调整,建设燃气热电联产机组。适当推广应用区域型与楼宇型天然气分布式系统,在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新城区、CBD(中央商务区)、旅游集中服务区等鼓励发展区域型天然气分布式系统,对大型公建、商业设施等鼓励发展楼宇型天然气分布式系统。

(3)统筹城乡燃气发展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完善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推动县区建成区实现管道气入户,全面实现“县县通”和中心镇的天然气供应,并同步扩展公共服务、商业用气。加快推进市区老旧焦炉煤气管道改造,进一步提高天然气替代焦炉煤气的比重。对柳州市域范围内的天然气管道经营市场进行充分整合,推进城乡燃气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区域间的燃气利用水平差距。

(4)推动交通燃气发展

继续鼓励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货运汽车、乘用汽车等,鼓励油气混合加注站和天然气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用气车提供便利加气服务。试点推进船用天然气替代,争取开展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试点,鼓励港口码头开展LNG动力船示范,开展 LNG及LNG柴油双燃料动力船、加注站建造,推动LNG动力船舶应用。

4.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

(1)深度开发水电资源

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改小建大的原则,深度开发利用融水县融江、贝江水电资源,推动洋溪水利枢纽、梅林航电枢纽、洛古水电站项目建设。加快现有小型水电发电机组的技术改造,采取集约化运作模式发展小型水电站,深度挖掘境内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水电站,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强化水电梯级优化调度和水电、风电、生物质联合优化调度,提高水能利用率和电网的调峰性能。

(2)积极开发风电资源

综合考虑风能资源的分布、场区面积及地形、交通状况、地区发展规划和并网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风电场进行合理选址。在融安、融水、三江三县打造100万千瓦风电基地,推动风电场综合利用,加快形成“风电+生态旅游”“风电+乡村振兴”“风电+储氢”等综合开发模式。积极推进柳城、鹿寨、柳江“两县一区”风电场开发。加快调整优化变电站布局及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建立适应新能源接入需要的现代化电网。

(3)稳步推进光伏发电

稳步实施国家第一批整县光伏试点—鹿寨县、柳城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加强太阳能发电并网服务。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古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鼓励和推进屋面面积相对较大、屋顶承载符合安全标准、设备易于安装、发电就地消化能力强的公建单位、重点用能单位、工矿企业、大型商场(市场)、工业园区、种养殖大棚、大型体育场馆等领域,积极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废弃矿山、荒山、坡地等因地制宜布置建设一些农光互补项目,鼓励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将农作物种植与地面光伏电站相结合,提升种植业经济价值。在山地、非通航水面等区域合理选址,避开行洪通道、水源保护等重点区域,有序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鼓励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重点推进柳东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4)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

稳步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根据生物质资源条件,稳步推进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依托三江、融水、鹿寨等地区的竹木材加工产业,开展大型生物质供热锅炉或生物质热解项目建设。结合企业入园和园区供热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改造用热集中区域的已有小型生物质锅炉,推动大型生物质供热锅炉取代小锅炉试点应用生物质热解锅炉。探索发展生物质耦合发电,结合国家生物质耦合发电示范试点,在火电厂开展以林业废弃物为主的燃气耦合发电。围绕生物质热解、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燃油等先进技术开展调研,适时引入适合柳州的生物质利用技术。积极开展生物天然气示范应用,构建能源、农业、市政、环保“四位一体”的生物能源产业体系。

(5)加快发展垃圾焚烧发电

加快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柳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活垃圾(固废)无害化处理厂项目、鹿寨垃圾发电项目建设工作和融安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论证,鼓励发展垃圾发电兼顾供热的绿色发展模式。构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体系,统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市政污泥污水等不同类型垃圾的分类利用和协同处理,形成一体化项目群。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发电等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

(6)加快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紧抓国家扶持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的契机,立足市情实际,鼓励乡镇和农村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水能等,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清洁能源供给体系,积极开展户用分布式光伏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工程,推动屋顶光伏、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建设;有序发展分散式风电;鼓励建设生物天然气和大型沼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实现种养、燃料、有机肥一体化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能源应用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样板;统筹考虑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能源发展需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5.分类推进电能替代

综合考虑全市潜力空间、节能环保效益、财政支持能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交易等因素,重点推动工业领域电能替代,鼓励建设绿色用能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对余热余压余气等综合利用发电减免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完善支持自发自用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的价格政策;积极推动工业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等领域开展电能替代。鼓励服装加工、金属铸造加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装配式建筑等行业,试点蓄热式工业电锅炉替代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燃煤锅炉。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应用。支持商场、酒店、商务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单位,采用高温蓄热电锅炉、燃气锅炉与电锅炉双热源优化等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以电代煤。

专栏3-2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重点建设项目

——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完成10蒸吨以下燃煤(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柳钢热轧加热炉烟气余热回收项目、焦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回收项目、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熟料6000吨生产线技改项目。

——天然气利用建设项目。开展燃气发电站选址及前期研究,持续开展天然气“县县通”和中心镇管网建设,实施工业用气大户直供工程和商业用气扩容升级工程。

——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项目。水电建设项目,洋溪水利枢纽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风电建设项目,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风电场建设;江南体育在线直播观看 建设项目,柳城古砦光伏发电项目,柳城县和鹿寨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生物质能建设项目,鹿寨40MW生物质发电项目、融安垃圾发电项目。

——电能替代建设项目。依托西电东输通道及电网企业完善网架的优势,探索利用云南、贵州等绿色水电服务柳州工业、民用等领域需要,建设相关电力基础设施。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以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为重点,以拓宽节能空间、推进节能工作覆盖面为重心,通过强化行业能效准入,实施各项能效提升计划,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强化行业能效准入

突出能效指标的引导作用。以用电消耗和煤炭消耗为重点,全面摸清全市工业和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现状,在现有市级能耗限额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覆盖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体系,出台《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能效目录》。探索建立产业能效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节能计量、统计、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目标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评估和审查、能耗定额管理、能效公示等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控制机制,修订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重点用能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实施能效提升计划

(1)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

进一步实施锅炉(窑炉)、电机、配电电压器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计划,促进节能降耗。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对标管理,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在深入分析自身能源利用状况并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标杆,制定切实可行的对标改进方案和实施计划,落实管理和技术改造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推进重点企业能效监控体系建设。引导重点用能企业建设智慧能源管控中心,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约化管理模式,对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各类能源的生产、输送、分配、使用等环节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目标。

(2)实施绿色建筑能效提升计划

强化绿色建筑顶层设计。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开展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质量验收,加强绿色建筑项目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及按图施工,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支持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对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创建,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空气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源等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积极推动发展江南体育在线直播观看 等分布式能源,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区。提高绿色建筑科技创新能力。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加快发展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建筑产业,推进建筑工程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

(3)实施交通能效提升计划

深入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快速公交建设,拓展水上巴士运营区域,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公交换乘体系,推进主城区与区、县(市)交通一体化。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推行大容量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进一步推进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氢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车领域的推广应用,逐步拓展在环卫、邮政、物流、公务等领域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加快推进集中式充电站、公用快速充换电站、公用充电车位和加氢、加气(LNG)站点的规划布点和建设运营,积极推动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推进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推动车桩、船岸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推进运输装备专业化和大型化,鼓励淘汰老旧高能耗车辆和作业机械。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工作,加快各项节油技术和运输模式的推广应用,推进绿色交通城市、绿色公路等试点示范项目创建,优先支持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广应用节能环保车船。

(4)实施农业农村能效提升计划

逐步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发展节能农业大棚。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农房节能及绿色化改造,推动城镇燃气管网向近郊农村延伸和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推广清洁能源和商品能源以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科学规划农村沼气建设布局,加强沼气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5)实施商贸流通能效提升计划

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动照明、制冷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继续推进绿色饭店建设。加快绿色仓储建设,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

(6)实施公共机构能效提升计划

建设公共机构节能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节约照明用电,减少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降低空调用电负荷。建立公共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机制,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和绿色数据机房改造。制定出台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公共机构重点领域合理用能指南和节约型公共机构考核评定标准等政策性文件。继续开展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实施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加强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市、县两级各类型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工程。

3.加大高能耗行业整治

(1)全面淘汰落后低端产能

以铁合金、造纸、人造板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和提高行业淘汰落后标准,严格常态化执法,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产品达不到标准的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节能、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持续深入开展淘汰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联合执法等三个专项行动,坚决杜绝新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2)推进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

在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制糖、电力、石化、钢铁等行业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利用和节煤节油技术,开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围绕高耗能行业企业,加快工艺革新,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推动水泥、铝合金型材、轮胎、装配式建筑等高耗能生产企业申报低碳产品认证,有效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抓好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中小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作,大力推动高效节能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延长产业链。在重点工业行业进一步推进实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大力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照自治区绿色制造体系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积极组织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评价认定工作。

(3)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

综合考虑行业的能源消费量、节能潜力、节能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能耗统计、计量、标准等情况,在高耗能行业中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确定行业能效对标先进值、制定能效“领跑者”标准,形成推动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四)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通过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深入实施,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

1.深入推进“双控”目标实施

全面推行用能预算化管理,进一步优化“双控”目标分解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各区县、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双控”目标分解体系,提升“双控”目标的指向性和精准性。进一步完善用能监测预警体系,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区、县和园区及时预警调控。加强“双控”工作的评价和考核,全面推行用能绩效与能源配置挂钩机制,实行差别化用能、用电调控政策。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重点实施补链强链,丰富产品类型,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汽车产业向节能环保、清洁化、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并在相应领域形成领先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柳州汽车产业附加值。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延伸钢材产业链,推动企业向高效绿色节能、产品向高性能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推动机械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打造工程、建筑、现代农业三大机械板块,补齐柳州缺少高端零部件、智能系统制造的短板。推动化工及日化产业重整壮大,推动化工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危化品企业退城进园。着力发展特色优势轻工业,深入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重点加快家电、竹木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2)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同时依托柳州市“一核一圈一带”发展新格局,沿三柳高速公路积极发展北部柳城—融安—融水—三江绿色产业带,以培育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积极培育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电网、装配式建筑产业,提升壮大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新体系。

(3)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

加快打造现代物流、汽车服务、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四个服务业千亿产业,重点打造六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坚持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构建产业联系紧密、上下游协调、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工业设计、工业物流、制造业电子商务、研发服务,创建“制造+服务”商业模式,加快推动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低碳化和价值链高端化延伸,深入推进服务业“两库一区”建设,重点支持“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现代商贸、全域旅游和民生服务为重点方向,全力打造“电商柳州”,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采用高品质、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方式,实现传统服务业向中高端、集约型、智能型服务业转型升级。

(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柳州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核心区域。加快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区和功能区集中,进一步提高柳州市产业集聚度,促进能源、资源的园区共享和循环利用。以低碳和循环为导向,推进全市开发区、集中区和功能区开展低碳园区创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

3.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

以区、县(市)为单位,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划定“无燃煤区”“限制燃煤区”和“重点燃煤区”。将煤炭总量指标作为项目审批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和产能。在“无燃煤区”内,禁止新增使用原煤或其他高污染燃料的项目;“限制燃煤区”新增的燃煤项目,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置换;“重点燃煤区”在不超过当年煤炭总量指标分配额度的前提下,可适度新增使用原煤的项目。

(五)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发展

立足柳州市现有的研发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依托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构建以“能源互联网、能源科技研发、能源装备制造”为重点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打造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地和能源先进综合服务高地。

1.积极推进智慧能源建设

以国家智慧试点城市创建为契机,探索构建家庭、园区、区域不同层次的用能主体参与能源市场的接入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区域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建设电力大数据平台,鼓励电力企业联合大数据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开展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建立电网运行动态监测系统,提高电力传输效率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支持电网企业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光伏、风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的及时有效接入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开放共享的电力配电网络。鼓励园区发展“互联网+”多能互补,探索在电、热、冷、气等多种用能需求的工业园区优化布局建设一体化集成供能基础设施、能源管理平台和需求侧管理中心,通过天然气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热泵、工业余热余压利用和智能微网等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方式,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完善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充电设施布局,形成数量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充电设施网络服务体系。

2.提升发展能源装备产业

依托全市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成套装备,积极开拓生物质能等能源技术装备产业。依托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智能电网产业园,围绕全市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直流与交流输电设备及关键部件、智能变压器、智能化开关设备、智能电表等智能电网技术装备制造业,打造广西电力装备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和能源产业示范基地。顺应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发展态势,依托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加快实现大功率、高能量动力锂电池的规模化发展,加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电芯等电池核心件配套生产。聚焦光伏储能产业链条,积极布局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逆变器等技术集成化产业链环节。加快推进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大型余热余压回收成套装备及关键部件、工业锅炉智能燃烧系统、板管蒸发式冷凝空调设备、节能工业粉体烘干设备。积极推动储能技术在分布式能源及微电网中的应用,重点支持大型储能电池及规模化应用技术研发,推进大型储能电池产业化进程。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完善应用场景建设,为扩大能源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提供保障条件。

3.积极培育氢能产业链

加强氢能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依托全市现有基础,围绕制氢、提纯、储存、运输、加氢站建设、加注、氢能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等产业环节,构建生产、研发、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发展体系,探索开展氢能利用及运营模式示范。探索拓展低成本的清洁能源制氢在钢铁、化工等行业作为高品质原料和热源的应用潜力,集聚柳州及周边地区氢能领域科研院所研发资源,着力突破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关键技术及成本障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焦炉煤气开展绿色规模化制氢。在柳东新区集中规划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发展区,建成电池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市电池产业创新核心承载区。推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聚焦关键组件制备工艺,实现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规模化制造,不断提升燃料电池产业化能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依托东风柳汽氢能汽车制造基础,以重卡为重点开展氢能汽车应用小范围的试点。在制氢场所约束放宽情况下,选择融水、融安、三江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试点开展质子交换膜纯水电解制氢、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等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氢能利用打下基础。以长途、重载车型应用为重点发展方向,布局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围绕氢能产业布局、氢源保障及终端推广应用有序布局氢能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做好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汽车技术储备,培育具有产业拉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条件成熟后积极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充分利用现有化工企业的氢能资源,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研究储氢系统布置方式,谋划液氢储运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氢站建设运营。

4.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建立能源装备制造研发中心,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工程,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智能电网、能源监测系统的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依托国家和自治区能源科技专项资金,加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等已有能源平台建设,加快引进国家和自治区级能源领域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吸引能源领域高技术人才和团队来柳州创业创新。推进与南宁、来宾、桂林等地区的能源领域的科技合作,开展新能源、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氢能等领域协同创新,建设辐射全广西的能源系统创新中心和产学联盟。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领军式能源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5.推动重点示范工程建设

以推动能源技术装备成果转化为目的,重点开展光热发电、智能电网和风光水储互补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依托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智能电网产业园、柳东新区绿色智能电网等示范项目,加快能源微电网建设,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形成多能互补区域微网,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规划建设大型储能中心,研究发展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引领当地政策导向及产业发展升级。

专栏3-3 能源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到2025年,全面实现配电自动化覆盖率、配电线路通信网覆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达到100%。推进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绿色智能电网示范基地、柳江区园区智能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

——“互联网+”服务平台。建成涵盖业务办理、营业管理、电费缴纳、用电查询、客户服务、智能用电、电动汽车、大客户能效管理、营销移动作业、营销业务监管等全业务服务承载的智能互动服务体系。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依托风电、光伏发展基础,推动建设“风光储”综合互补示范项目,偶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储能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价值、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输出电力的稳定性和调峰能力。

——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培育工程。依托汽车制造产业链集聚区,充分调动相关科研资源和力量,探索开展氢能利用及运营模式示范,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

(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启动编制柳州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统筹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碳排放达峰硬任务,以提升区域低碳竞争力为目标,提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重点推动碳排放存量大、排放增量大、减排潜力大、减排成本低和对达峰目标贡献大的行业、区域加快达峰进度;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重点发展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推动低碳城镇建设,积极创建区县低碳试点示范,创建一批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校园。

2.大力推进碳市场建设

围绕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完善柳州配套机制,以碳配额分配、履约清缴等为抓手,促进产业绿色化、能源清洁化,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城市碳汇体系建设。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幼林抚育,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碳汇效果,提高碳汇能力和碳汇质量。积极与林业生态、产业扶贫等结合做好碳汇工作,推进并储备一批自愿减排项目。

3.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监测制度,探索建立柳州市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统计核算体系,探索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性法规;按照减污、降碳协同的要求,探索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度、生态环境监管、生态补偿制度等的衔接和协同。探索建立柳州低碳产品标识制度,研究碳排放核算方法和评价体系,逐步构建产品碳排放基础数据库,研究制定相应技术规范、评价标准、评价规则等,研究出台对低碳产品和企业的资金资助政策。

四、能源发展空间布局

(一)电力建设布局

1.电源布局

“十四五”期间,柳州市新增能源项目主要为风电、光伏,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57.22万千瓦(不包含整县推进屋顶光伏项目),主要分布在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柳城县等地;生物质新增装机13.9万千瓦,分布在鱼峰、鹿寨等地(新增电源见附表4)。“十四五”期间,柳州市区范围内暂不考虑新增电源,电源分布主要以市区和鹿寨为主,电源主要以220千伏电站和110千伏以内水电、小火电、热电联产项目为主,电源装机容量将维持原有水平,并加快推进三江县水电项目建成。因此,至2025年,柳州市电源装机容量达到442万千瓦。

2.电网布局

(1)220千伏电网布局

220千伏电网是柳州电网供电的骨干网架,主要围绕500千伏变电站(所)为电源点进行构建。“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城中区、柳北区、鱼峰区、柳东新区、柳南区、柳江城区和新兴产业园等重点地区布局220千伏变电站(所)。新建220千伏满塘变电站、桥头变电站、鹅山变电站、鹿南变电站,扩建220千伏三江站、融安站、里明站,新建和改建220kV线路工程约9项,新增变电容量225兆伏安,新增220kV线路长度约203公里。为应对负荷超预期发展,提前开展前期工作,安排220kV储备项目8项。(具体项目见附表1-1)

(2)110千伏配电网布局

“十四五”期间,柳州要针对现状配电网存在的问题,着力加强110千伏电网建设,形成以110千伏电网为主干网架的配电网络体系。新建110kV变电站24座、扩建15座,新增变电容量2149兆伏安,新建110kV线路长度约616.14公里。(具体项目见附表1-2)

(3)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布局

“十四五”期间,柳州市35千伏配电网重点关注组网合理性和结构规范性,针对城市发展、供电可靠性、分布式能源接入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需要,进行结构梳理和优化。新建35kV变电站14座、扩建31座,新增变电容量305.15兆伏安,新建35kV线路长度约348.21公里。(具体项目见附表1-3)

(二)天然气设施布局

根据自治区和柳州市天然气设施建设现状,到2025年,柳州市天然气设施将基本形成“两源、七支、多站”的系统结构。

——“两源”为两种气源,即中缅天然气支线管道气源和中石化广西LNG管道气源。

——“七支”分别为中缅天然气支线管道柳江支线、柳州专供管道、鹿寨支线、柳城支线、柳城—融水—融安—三江支线五条支线管道,中石化广西LNG管道的柳州支线、柳州—桂林支线两条支线管道。

——“多站”为设置在在高压管道上的多个门站、高中压调压站及LNG应急气源站。

(三)成品油配送体系布局

1.油库及输油管线设施布局

——油库设施布局。根据自治区油库设置标准,积极推动鹧鸪江油库、进德油库和机场油库增储扩容和改扩建,各油库辐射半径在60-100公里左右。到2025年,全市油库库容量将达到31.98万立方米,基本满足柳州市成品油市场需要。

——输油管线设施布局。“十四五”时期,通过推进钦南柳成品油管道输送量提升,进一步满足柳州对成品油的需求。钦南柳成品油管道总长363公里,设计输量500万吨/年,设计流量390立方米/小时。

2.加油站布局

“十四五”时期,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及加油站规划布点间距要求,优先保障新增道路沿线及主城区居民加油不便地段等供应薄弱环节的加油站建设。

(四)可再生能源开发布局

1.太阳能开发布局

“十四五”时期,以大型商业建筑和公共场馆设施等为重点发展分布式屋顶光伏,以乡村和低密度住宅小区为重点,发展户用光伏,合理利用滩涂、水面、荒山荒坡,发展农光互补型地面光伏电站,推进全市太阳能开发利用。

2.风能开发布局

加大对全市风能资源的调查和评价,以三江县、融水县、融安县为重点区域,以风电利用为主要模式,进一步挖掘柳州市风能利用潜力。

3.生物质能开发布局

根据全市农林生物质资源的分布情况,统筹考虑现有项目分布、电网消纳条件,优先在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的柳城、鹿寨、融水、融安等区县布局,推动农林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加快柳城生物质发电项目、鹿寨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步伐,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运行监管。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重点推动柳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鹿寨垃圾发电和融安垃圾发电项目建设。

(五)综合供能服务站开发布局

加快建设一批集清洁油品、电能、天然气、氢能等能源多元供给的综合供能服务站,根据场地空间、交通、用能需求等特点,合理确定具体建设方案、功能类型和建设时序,因地制宜、灵活组合多种供能方式,积极推动综合供能服务站发展出行、旅游、物流等信息服务配套功能,构建便捷舒适、绿色高效的供能服务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多元化用能需求。

1.高速公路综合供能服务站布局

重点围绕贺州至巴马高速(来宾至象州段)、贺州至隆林高速(柳州至宜州段)、梧州至乐业高速(金秀至柳州段)、柳州柳江—河池宜州、桂林—柳州、柳州—金秀、鹿寨—罗城、桂林至柳州至南宁、三江至北海等新建高速公路规划布局综合供能服务站,统一按加油、充电、加气、加氢功能预留场地,优先建成加油和充电功能,远期逐步完善加气功能,适时建设加氢功能。在现有三柳、泉南、汕昆等高速公路基础上,优先在交通流量较大的服务区实施改造,因地制宜配置充电、加气等功能。

2.普通公路综合供能服务站布局

依托全市国省道干线路网,现有国省道服务区以改造为主,优先在交通流量较大的服务区实施改造;新建国省道优先在交通流量较大路段、现有服务区不足区域、公路互通入口、客车停靠站等交通节点布局,兼顾服务周边城市、乡镇、景点。

3.城乡综合供能服务站布局

遵循从中心向外围、从优先发展区域向一般区域有序拓展的原则布局。在建或规划建设的城市新区、开发区新建加油站均按综合功能服务站模式建设,配置不低于两个品类的功能服务。城市建成区优先在人口密集、交通用能需求较高且具备条件的加油站实施改造,因地制宜增加充电、加气功能。乡镇区域因地制宜在人口密集、中心镇等用能需求较高,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和物流中转能力不足,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农村新型业态发展较快区域布点,优先考虑建设油电综合功能服务站。

4.航道港口综合供能服务站布局

重点围绕柳江河运网络港口、码头等船舶集中区域布局,助推港口岸电、船舶油改气建设。新建船用加油站均以综合供能服务站的形式建设,优先配置加油、加气等功能。

5.客货运枢纽综合供能服务站布局

围绕高铁站、机场、公交场站、城乡客运站、货运站等公共交通枢纽,以及物流集散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枢纽布局,规划新建的大型客货运站枢纽均需配套建设综合供能服务站。

6.工业园区综合供能服务站布局

推进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柳南河西高新区、柳江新兴工业园区、柳北工业园区、鹿寨经开区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园区开展智慧型综合供能服务站示范。鼓励应用加氢等新型供能方式,探索氢能利用及运营模式。鼓励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应用车牌自动识别、自助售货、自助停车缴费、自助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租赁、智能支付等功能,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互联网+”智能化公共配套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

加强能源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明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和任务;各级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应该将电源、电网、成品油、天然气管道等重大能源设施纳入规划,在相关规划中预留能源通道及能源项目用地并严格控制,积极支持能源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市及区、县两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项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能源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政策处理等重大问题,分解落实项目推进职责,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二)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全市能源低碳转型监测评价机制,重点监测评价各区县能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等指标,评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机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逐步完善相应考核机制。强化组织协调机制,加快推动建立跨市跨自治区的能源安全与发展协调机制,协调开展跨区域电力、油气等能源输送通道及储备等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

(三)完善政策体系

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结合柳州市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电价、气价和油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对降低全市用能成本的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国有垄断企业的定价机制,引入市场化运营能源企业,鼓励上游供能企业与下游用能企业协商降低价格,以及通过加强地区管道运输和配气价格监管等方式进一步挖掘降价空间,切实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以促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市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密切跟踪国家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最新动向,有序推进电力市场建设,不断扩大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市场主体的范围和电量规模。围绕市场准入、交易机制、风险防范和民生保障等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及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四)创新融资机制

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功能和作用,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新能源保险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和专业化团队作用,创新科技投入模式,探索能源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的新路。加强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贷款、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租赁等形式获得运营资金。在能源项目建设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能源领域。对纳入规划的项目探索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投资主体,打破行业垄断。

(五)深化能源改革

推广用能量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标准、企业存量用能指标的分配方式、交易价格定价机制,以及各项奖励惩罚制度;鼓励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等新型节能商业模式,在节能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按照国家能源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序放开能源行业竞争性领域和环节,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拓宽能源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渠道。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和低价上网项目建设。配合上级部门组织开展发电权市场化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促使重点耗电企业停发自备机组,拓展清洁能源消纳空间。

(六)推进能源合作

立足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深化与周边城市、东盟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形成能源资源渠道宽、互联互通能力强的能源合作新格局。鼓励本地能源企业开拓域外业务。鼓励柳州能源行业的建设、运营、装备企业“走出去”,并与银行、保险、咨询等机构结成更紧密的合作伙伴,进一步融入当地市场,参与国内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资源开发与合作,力争为国家和本市建立更多长期稳定、价格合理的海内外能源供应渠道。积极开展国内外能源合作交流。鼓励开展能源领域的信息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吸引国内外具有优势的能源企业、能源融资公司、能源服务机构向柳州集聚。

(七)强化管理保障

进一步加强能源供应管理。以柳钢、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等龙头企业和“十四五”投产的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加强对能源需求和供应信息的跟踪监控和动态评估,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加强对电力设施、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的保护,强化执法监管,及时发现并整治安全隐患。进一步强化能源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电力运行、油气应急管理机制,及时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加强民用节能管理。全面试行居民阶梯电价,引导居民合理用电、节约用电。进一步推广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完善地方配套政策。落实居民购置节能环保汽车补贴,继续引导居民使用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高效节能产品。

(八)加强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能源信息监控、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基于能源安全、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的能源预测预警机制建设,及早发现风险隐患,降低能源安全成本。研究能源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针对不同的预警级别,制订不同的应对方案,包括长期政策方向制订、短期应对策略、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措施,提高全市能源供应系统的应急预防与处理能力,保障能源终端需求。

六、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本规划实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规划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柳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切实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1.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环境的影响

本规划将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十四五”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202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130.57万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4.4%,增速比“十三五”时期提高3.16个百分点,比按现有能源增速所需能源消费增加303.5万吨标准煤左右,需深入推进“双控”目标实施,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向绿色、清洁和智慧体系转变。

2.优化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本规划从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两个角度,明确提出了“提升电网安全保障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推进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类推进电能替代”等重点任务,到202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5%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4.9%左右,煤炭消费比重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一批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投产,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清洁能源比重显著提高,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有效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3.提高能源效率对环境的影响

本规划围绕提高能源效率,提出了实施行业能效准入、能效提升计划和高耗能行业整治等重点任务,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等用能方式,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通过行业能效提升计划和高能耗行业整治工程,预计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趋于峰值,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多吨,主要单位产品能耗将进一步下降,有效减少能源消费量,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

(二)减轻能源环境影响对策

1.加强能源生产环节的环境保护

切实做好能源规划与电力、电网、新能源、天然气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坚持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突出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能源开发的生态保护,严格依据规划科学布局实施能源项目。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加大对环保及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能源、环保主管部门与能源企业的沟通,提升企业环保意识;促进环保与节能技术的应用,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生产和转化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加强能源储运环节的环境保护

积极优化能源产品运输方式,加大油气管网建设力度,尽量减少污染性传输方式的使用。加快推进全市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大分布式、共享式能源的发展。积极完善能源产品存储设施,按照工艺、材料和安全标准科学选址和设计建造,重点加强防尘集尘、截污治污、预防自燃等措施。

3.加强能源消费环节的环境保护

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降低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严格执行脱硫脱硝法规政策,加强燃煤电厂和热电企业的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监管,推进脱硫脱硝设施在线监测,强化脱硫脱硝目标任务考核。落实电力、天然气阶梯价格政策,推动实施油品质量提升工程。出台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的鼓励政策,营造全社会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4.积极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

大力推进农林废弃物、养殖场废弃物、生活垃圾废弃物等生物质发电和气化利用。进一步加强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和环境恢复,采取措施降低风电运行噪音和电网电磁辐射等区域性环境影响。加强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合理规划布局油气管网,推进管道共建共用,减少耕地占用。

(三)环境保护预期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预期到2025年,全市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将得到较好控制,可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能源发展更加清洁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加平衡协调,为建设万亿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1. 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左右
    2022-07-08
  2. 湖南省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2022-07-04
  3. 生物质能发电补助2890万!财政部下达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
    2022-06-27
  4. 欧盟可再生能源项目“预收购”交易法律风险与防范
    2022-06-08
  5. 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06-08
  6. 各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生物质发电都提到了哪些内容?
    2022-06-02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2022-06-02
  8. 重磅!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2022-06-02
  9. 全文|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布!
    2022-05-10
  10. 湖南发改委:关于建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核查机制的通知
    2022-05-05
  11. 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潍坊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
    2022-04-24
  12. 4月28日前完成!国家能源局开展省级“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备案!
    2022-04-20
  13.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2022-04-20
  14.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发布!
    2022-04-20
  15. 垃圾发电企业注意!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核查工作!去年光大环境获补项目最多(附清单)
    2022-04-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