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福建宁德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印发!

来源: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网
时间:2022-05-31 10:02:04
热度:

福建宁德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印发!日前,福建省宁德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印发,该规划回顾了“十三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城乡基础

日前,福建省宁德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印发,该规划回顾了“十三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详情如下:

宁德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目 录

前言………………………………………………………………5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7

第一节 “十三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7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12

第二章 总体要求…………………………………………………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17

第三节 总体思路…………………………………………………18

第四节 发展目标…………………………………………………20

第三章 重点建设任务……………………………………………25

第一节 交通设施提升……………………………………………25

第二节 供水保障工程……………………………………………31

第三节 园林绿化提升……………………………………………33

第四节 居住品质提升……………………………………………36

第五节 城乡生活污水处理………………………………………38

第六节 城乡环境卫生……………………………………………40

第七节 燃气工程…………………………………………………43

第八节 安全保障工程……………………………………………44

第九节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7

第十节 城市管理提升……………………………………………49

第四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1

第一节 加强组织管理……………………………………………51

第二节 提高技术能力……………………………………………52

第三节 落实资金保障……………………………………………52

第四节 盘活土地资源……………………………………………54

第五节 强化安全管理……………………………………………54

第六节 强化监管评估……………………………………………55

附件:1.宁德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大项目

清单……………………………………………………56

2.宁德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重点

项目分布示意图………………………………………125

前 言

城乡基础设施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十四五”(2021-2025)时期是宁德市着力构建“一核两廊五轴”的发展格局,推动城市环湾发展,打造“百平方公里级面积、百万级人口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通过坚持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考虑,生产布局、生活环境、生态空间一体安排,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展开,构建适应城市发展、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安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对宁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本规划结合《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福建省“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宁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综合交通运输、水利等市级“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十四五”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是“十四五”期间我市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行业规划和安排工作重点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规划范围为宁德市域,包含宁德市中心城市(蕉城区和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霞浦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包括1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269个村(居)委员会。

本规划基础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远景目标规划期为2035年。研究领域涵盖城乡交通设施、供水设施、园林绿化、城市更新、燃气设施、排水防涝、污水处理设施、城乡环境卫生、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等内容。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宁德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 142.66平方公里。现辖区有中心城市1个、县级市2个、县6个、建制镇66个。截止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356.14万人,常住人口314.68万人,城镇化率约60.99%,年度地区生产总值2619亿元。

第一节“十三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党中央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宁德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城建项目2244个,完成投资465.58亿元。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人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一、城乡融合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城市建

成区面积从101.31平方公里增长至142.66平方公里。其中,宁德中心城市从“临海”向“环海”加速迈进,北部新城初具规模,三都澳新区、白马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60平方公里,成功晋列全国文明城市。福安、霞浦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

二、市政交通不断完善

全市市政交通设施建设总投资196亿元。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市市政交通设施网络得到明显改善,注重城市主干道与高速公路、国省道的衔接,交通通行能力明显提升。截止2020年,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60公里,建成区路网密度从7.4公里/平方公里提高至8.0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09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11709个。其中,中心城市启动主要干道交叉口优化改造,道路通行能力明显增强。各县市主城区建成投用一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系统,配建公共自行车站点,弥补公交可达性的不足。

三、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市政府办出台《宁德市提升城市供水水质行动方案》,实施水质提升三年行动工作。全市建成供水管网长度1731.67公里,新增改造供水管网522.67公里。全市共14个水厂,新增供水能力从13.32万立方米/日,其中中心城市供水厂4座,实际供水能力18.72万立方米/日,建成供水管网长度486.31公里。全市供水普及率达99.38%,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8.47%。第二水厂与第三水厂技改项目已基本完工,蕉城区三屿工业园区(第三水厂至三屿)给水管道、雷东村、学院路管道改造完工通水,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城乡区域供水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城乡统筹、以镇带村的辐射服务,推进城乡供水的“同网、同质、同服务”。全市城市供水水质日检9项,月检42项,年检106项,水质检测体系满足全市供水水质检测需求。

四、城市安全更有韧性

保障系统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排水防涝、桥梁安全、农村危房、燃气安全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全市新建改造排水管道599.7公里,其中雨水管网263.66公里;雨水排涝泵站5座,抽排能力168m3/s。改造城市危桥31座。

五、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全市水体治理工作纵深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52.37公里,建成区污水管网实现基本覆盖。新建扩建贵岐山污水处理厂、北区污水处理厂、东区污水处理厂、福鼎双岳污水处理厂、三屿园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2.5万吨/日提高到36.56万吨/日。全市完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从一级B提高到一级A改造工作,生活污水处理率从84.31%提高到94.62%,其中中心城区新建、扩建污水厂4座,污水处理能力从5万吨/日提高到16.5万吨/日。“十三五”期末,已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全覆盖,提前完成了“十三五”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目标。

六、燃气设施建设逐步推进

随着宁德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天然气需求与日俱增,管道燃气公司加快天然气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建设1座天然气门站和2座LNG储配站。截止2020年天然气通气居民户数为114201户,燃气普及率达99.29%。新建燃气管道682.44公里,安装配套11万多居民用户,建成投用3座天然气汽车加气站为全市600多辆出租车服务。

七、生活垃圾处理水平逐渐提高

截止2020年,全市已建成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1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其中,新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处理能力2200吨/日,占全市无害化处理能力的78%。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8.8%,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建城市公厕225座、乡镇公厕287座、村庄公厕1052座,基本实现乡镇每万人3-4座公厕、行政村农村公厕全覆盖。全市整合拆除生活垃圾转运站3座,共计生活垃圾转运站46座。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达到日产日清,全市乡镇垃圾转运覆盖率100%。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宁德市中心城区共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屋(亭)288个,并在各小区和公共机构分别配备四类和三类生活垃圾桶,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东侨经济开发区分类智能管理平台“水滴分”智能管理平台作为全省唯一垃圾分类工作做法,入围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

八、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宁德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环东湖区域生态景观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各县(市)均荣获“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称号”、“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称号”。到2020年,全市共有公园7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42平方米/人。全市提升绿化,引导老旧社区、单位庭院开展附属绿地改造升级,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19%。水环境治理明显改善,2020年,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市“两高”沿线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地域特色初步显现,成为展现闽东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百里长卷。城市更新积极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7个,共改造82个老旧小区,包含2个省级示范小区蕉城区继光花苑小区和蕉城区长兴城老旧小区。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城乡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市发展新格局也为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一、面临的机遇

(一)蓬勃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和国家“双碳”战略,对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方向。近年来宁德产业的快速发展,宁德市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同时我国已经明确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福建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我省要率先达峰,这些“双碳”战略目标将加快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四五”时期随着宁德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产业聚集带来的“新速度”、“新人口”、“新空间”、“新趋势”,都将驱使全市城乡基础设施进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我市要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提档升级,从而实现“产城人”的融合发展。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提升提出新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大部署。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要求我们要紧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将宁德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

(三)融入福州都市圈发展战略,为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勾画新蓝图。福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级都市圈,战略提出一核三中心,聚集核心功能的主体结构,并对作为都市圈中具有重点聚集功能的宁德城区提出了发展中心,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提高人口产业聚集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针对环三都澳湾区,要求加快人口和资源要素聚集,构筑滨海环湾经济发展带,发挥沿海环湾优势,推动沿海港口、临港工业区、城镇的融合协作。环三都澳临港经济湾区要大力落实绿色、生态、节约、集约的科学发展理念, 加强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全面融入福州都市圈,确立宁德在都市圈中的地位和角色,整体协同福州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宁德“十四五”期间发展的重要抓手,将积极促进宁德城乡基础设施更好更快发展。

(四)环三都澳湾区进入加速崛起的时期,为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动能。“十四五”期间全市着力构建“一核两廊五轴”的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全省“六大湾区”建设布局,统筹抓好环三都澳大湾区开发建设,宁德城市格局和能级将得到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宁德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秉持统筹规划、安全舒适、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高宜居性、包容度,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补短板,强特色,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助推宁德实现产业融合和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山海联动与城乡协调发展。

(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市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品质提升拓展新领域。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将为我市城乡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能。促进我市利用智能传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交通、市政、安全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构建城市信息模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六)人口集聚城镇化率稳定提高,为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蓄新动力。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末宁德市常住人口规模314.68万人,较2010年增加32万人,人口增长11.51%,年平均增长率为1.10%。预计“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规模增长幅度将全面超过“十三五”期间,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发展要素将进一步向环三都澳区域等城市集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补短板工程,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推动我市城乡基础设施由大规模增量建设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转变,推动基础设施加强细节管理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提升基础设施人性化服务水平。

二、面临的挑战

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短板,与国内先进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我市“十四五”期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一)对城乡基础设施投入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宁德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外来人口的流入,仅2020年中心城区净流入近10万人[常住人口62.4万人,户籍人口52.8万]。对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需求,同时,随着“一市多区”行政区划调整实现中心城区扩容,城乡基础设施服务需求将持续扩大,服务标准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态势。同时诸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与周边县市之间快速联系的通道以及连接高速公路的城市快速路,潮汐式拥堵问题突出;市政设施陈旧老化,总体功能、运行效率和效益较低等短板和不足,都对进一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支撑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市域城乡基础设施协调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受地理条件影响,县市间区位优势度分布空间差异大,城乡基础设施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城市,尤其在农村公路建设、饮用水安全问题、环境整治、污水垃圾处理、乡村信息化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为实现全市“一核两廊五轴”的发展格局,要求 “十四五”期间全市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更加注重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对市域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建设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三)对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更高要求。受建设发展条件制约,当前城乡规划建设系统性不强,体系化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基础设施涉及的多个子系统,各专业间缺乏有序协调衔接,割裂了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建设发展中重建设、轻管理,基础设施底数不清问题还比较突出。同时,城乡基础设施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现状设施维护机制、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数量与质量要求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的高质量发展、精细化管理时期,需要对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梳理,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以适应建设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着力构建“一核两廊五轴”的发展格局、力争实现“一个翻番、五个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时期。我市将贯彻落实省“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部署,积极推进中心城区能级提升,全面拉开环湾一体城市框架,统筹推进产城、港城融合发展,积极促进山海联动,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规划标准和建设质量,持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构建立足区域共享与智慧低碳的绿色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巩固和放大生态之城优势,以提前实现碳达峰为目标,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二、统筹协调,山海联动

根据城乡基础设施系统化、网络化要求,统筹考虑宁德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和布局,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区内外、行业之间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协调和配套,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通过山海联动,充分反映各县市的发展需求,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打破壁垒,促进中心城区环湾发展,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拉开城市框架。

三、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差别化、多样化、集约化发展,尊重自然形态格局,注重历史文脉传承,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人文协调共生,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乡基础设施格局。

四、创新驱动、开放发展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引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

第三节总体思路

以三都澳为核心,围绕“一核两廊五轴”的城市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中心城区能级提升,全面拉开环湾一体城市框架,促进山海联动,助推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规划标准和建设质量,持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构建立足区域共享与智慧低碳的绿色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和品质化建设,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是开展跨区系统整合、实现设施共建共享,高效协同,统筹规划建设区域交通网络、水、环境卫生、园林绿地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助推福州大都市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二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以城带乡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构建覆盖城乡的道路、供水、燃气和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等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城乡生态网络体系,强化农村基本市政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三是系统提升供给能力,协同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区(组团)建设、老城更新、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城乡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供给,统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四是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继续实施交通畅通、水环境治理等工程,重点推进城市路网畅通、水环境治理、供水安全、防洪防涝、雨污管网建设,打通城市运行的“血管”和“神经”,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五是高质量保障安全运行,完善供水、燃气、道路桥梁等安全运行监管系统,补齐应急备用水源、燃气储气调峰、排水防涝等短板,提高应急安全韧性。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智慧化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超越。一是对接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建设绿色城乡基础设施体系为抓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等的协同整合,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各类城乡基础设施协调有序衔接,推动城市绿色健康发展。二是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慢行网络,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增加绿色碳汇能力。三是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构建,融合城市智慧化管理与“城市大脑”,高效能强化整体智治,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绿色化转型,城乡交通互联互通,城市更新稳妥有序推进,城乡环境面貌显著优化,山海协同联动发展全面升级,智慧化精细化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综合考虑宁德发展基础条件、阶段特征、机遇挑战等各方面因素,结合未来宁德“一市多区”的远景发展构想,到2035年,城乡基础设施全面实现绿色化转型,基本建成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乡村基础设施,形成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乡相适应的高水平整体治理效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交通出行更加畅达高效

构建对外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启动城际铁路交通建设,打造快速通道网络,优化路网结构,推进绿色出行,实施“两微(微枢纽、微整治)、两新(新慢行、新停车)”城市交通品质提升工程。到2025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助推宁德构建“1125”出行交通圈的目标,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平方公里,“行路难、停车难”显著改善,慢行友好性显著提升。

(注:“1125”交通出行圈:基本实现所辖县1小时到达宁德中心城区,乡镇1小时到达所在县城(市区);环三都澳区域1小时到达福州都市区、长乐国际机场;环三都澳区域2小时到达闽东北协同区、泉厦漳都市区、浙江省南部;环三都澳区域5小时达长三角、粤港澳、长江中游城市群。)

——公共供给更加配套完善

老旧水厂、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得到改造提升;供气能力更加安全、稳定,覆盖面加大;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规划布局污水处理厂,持续推进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到2025年城市饮用水综合合格率达99.9%以上,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4%以内,市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全市所有乡镇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建成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0%或比2020年提升10%,确保实现城区水体治理长治久清的工作目标。

——城市景观更加绿色生态

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涵,深度融入生态省战略,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通过提升环境“颜值”、实现生态“增值”,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宁德。彰显山海特色,推动绿色空间量增质提,健全城市绿地综合服务功能,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从单一的景观功能向景观、生态、休憩、产业等复合功能的“三个转变”。到202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各项指标逐年稳定增长,全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城乡面貌更加优美宜居

连线成片改造老旧小区,多举措持续改善村镇环境;推进农房综合整治,全面提升乡村建筑风貌水平,逐步消除农房“高大裸空”现象。实现生活垃圾全域焚烧,构建以焚烧为主、应急填埋为补充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体系;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完善城市日常保洁系统,提高道路机械化保洁水平达80%。

——城市韧性更加安全有效

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全市排水防涝应急体系,实施一批城市排水防涝、雨水调蓄设施,市县建成区基本完成易涝点整治。健全应急抢险物质储备调度体系;完成地下空间设施隐患排查及安全运营,城市安全韧性全面提高。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智慧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深化多领域“CIM+”应用,形成智敏、融合、泛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格局;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推进城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整治提升市容市貌,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到2025年,中心城区基本建成CIM平台,城市CIM平台多领域深化应用,网格化管理实现城乡全覆盖。网格化管理覆盖城乡,市容市貌更加干净、整洁、有序,无障碍环境规范性、适用性、系统性显著提升。

第三章重点建设任务

为扎实推进宁德市城乡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超越,“十四五”期间全市将重点实施十大提升工程,确保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第一节交通设施提升

契合市域发展格局,布局城乡交通网络。根据“一核两廊五轴”的城市发展格局,我市将通过优化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建设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络系统,主动衔接区域综合交通运输通道,通过城际、快速通道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同时优化城乡内部路网结构,推进绿色出行,实施“两微(微枢纽、微整治)、两新(新慢行、新停车)”,提升城市公交品质,构筑内畅外联的城市交通网,全面提升宁德综合竞争力。到 2025 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内部 30 分钟到达、10 分钟上下快速路,相邻县(市、区)间 1 小时到达。“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交通设施提升项目投资524亿元以上。

一、推进城乡交通网络建设

(一)主动对接综合运输大通道

按照“对内大循环、对外大通畅”的思路,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与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的接驳,畅通城市交通网络,优先考虑与温福高铁、沈海高速公路扩容线、武宁高速(宁古高速)、宁上高速霞浦至福安段、G228、G104、G235、G237、城澳、漳湾、溪南、坪岗、湾坞、赛岐、八尺门、杨岐作业区相关泊位等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的接驳,助力宁德成为“开放便捷的枢纽之城”。规划远期在宁德市域打造以三都澳为核心,北承南联、西进东出、山海联动的“一核两环六放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

(二)推进城际铁路交通建设

启动宁德城际铁路的建设。“十四五”期间,借助福州都市圈宁德至福州长乐机场城际铁路 F3 线的建设契机,打通至机场的便捷通道,积极融入福州都市圈,加速构建福莆宁地区城际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远期规划新增宁德至福鼎F7、宁德至福安F6、福安至霞浦、福安至苍南等宁德市域内4条城际铁路,完善组合城市交通系统,提升组合城市交通品质。

(三)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

积极提升强化宁德地位及首位度,围绕“一市多区”构想,加强城市交通网络与公路系统高效衔接,系统优化进出城道路网络,推进干线公路城镇过境段与城市快速路的融合衔接,谋划一批城市快速路系统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衔接福州都市圈的快速通道,重点推进蕉城、福安、福鼎等县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通过高速市区段市政化改造、国省干道道路等级提升,加强高铁站、高速公路出入口、国省干线与城市交通路网的快速联接,积极推进高(进出城高速公路)快(城市快速路)一体化改造。

(四)优化城乡路网结构

完善城市路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建成区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强城乡道路与桥梁的养护、改造,通过盘活存量,提高既有路网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水平。为适应城市发展要求,促进战略升级,结合高速路、快速路骨架体系和近期发展重点,壮大中心城区规模,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实施一批畅通工程,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建设一批城市主干道,加强中心城区与北部霍童镇、九都镇及南部飞鸾镇的联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各县市城区主干路网建设,推动各县市提质扩容。“十四五”期间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50公里以上。

推进农村公路广覆盖惠城乡。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广覆城乡。加快“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县道三级公路、县乡道“单改双”等建设,有序推进连通较大自然村公路建设,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 400公里以上,进一步串联城乡通道,缩短城乡通行时间,盘活城乡经济交流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

专栏1:城乡交通网络工程

1.城际铁路:宁德至福州长乐机场城际铁路 F3 线。

2.城市快速通道:积极推进宁甬莞高速宁德东互通及接线工程、沈海高速福鼎互通及接线工程、国道G104线蕉城区城南福洋至飞鸾孝岐头段改扩建工程、国道G104八都岙村至金涵苗圃段改扩建工程、国道G228象洋至柯湾段、国道G235湖滨经浣溪至官江段、国道G235寿宁城关过境线安宁村至前陶村段改线工程、国道G353仙溪亭至潘龙洋段、国道G228下塘(渔江)特大桥至疏港路互通段、国道G228柯湾至玉塘大道段、G237宁东高速八都互通至衢宁铁路蕉城站段、内湾快速通道(G228蕉城疏港路互通至碗窑段)等一批快速路网建设。

3.城市交通道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连城路片区、漳湾临港工业区、车里湾片区、八都片区、塔南片区、三都澳新区、福安正威工业新区、福鼎海湾新城、霞浦福宁湾滨海新城等城市新区建设;连城路、东侨路、金马南路、贵岐大道、林特路、福安富春大道二期、福鼎滨海大道二期、霞浦福宁大道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

二、提升城乡公共客运品质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推行“三条环线+三条射线+多站点”的BRT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搭建换乘便捷高效的公交体系。加快公交专用车道和停靠站建设,合理布局城区公交线路,中心城区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推进公交首末站和枢纽站、公交专用道建设,推广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在公交车领域的投入使用。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推动城镇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乡镇延伸,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实现出行即服务、畅行新宁德。规划环三都澳水上巴士系统,联系中心城区各个功能板块。规划客运码头设置于福安、东湖、长春、南湖、铁基湾、三都岛、下浒、沙江镇、霞浦县等滨水岸线处。“十四五”期间实施宁德市中心城区公交场站、霞浦县客运站、寿宁客运枢纽站、寿宁县竹管垅乡综合运输服务站等;适时推动宁德BRT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可行性研究,积极推动宁德高铁站至塔山公园云轨城市交通1号线和宁德高铁站至宁德时代公司站云轨城市交通2号线的规划专题研究,提高城乡客运品质。

三、提升城市交通品质

开展“微整治”。开展道路平整度提升和井盖治理、路口微改造、道路微循环、信号灯优化等整治,提升通行效率。十四五期间各县市推进 1 条以上主次干道“微整治”。推动东侨区工业北路、福安市世纪大道、福鼎市太姥大道、霞浦县福宁大道、寿宁县城东郊路、周宁中兴街道路、柘荣县柳城西路、文昌路、屏南县国宝路、古田县解放路等主干道整治提升。

建设“微枢纽”。依托大型公建、城市综合体、火车站、景区、公园,构建与公共交通有效接驳换乘的“微枢纽”,沿海县市各推进 1 处具有公交换乘、停车等功能的交通“微枢纽”,山区各县因地制宜推进交通“微枢纽”改造。开展电动自行车及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放专项整治。

打造“新慢行”。新建的城市主、次干道均设置具有足够通行能力的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专用道、步行道,并与绿道网建设有效衔接,形成舒适的慢行交通网络。开展对老城区人流密集区域人行道、自行车道环境进行品质精细化提升,地形变化复杂的街区,鼓励结合地形建设阶梯步道,缩短通行距离,分解道路压力。构建遮阳避雨、安全舒适、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完善的步行系统,形成连接绿道,串联山水、景点、商圈的城市慢行示范区,各县市各推进 1 个以上慢行示范区建设。

拓展“新停车”。城市停车供给结构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乡镇停车供给结构形成“以自有建筑供给为主体,公共建筑配建为辅助,路边零星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加快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立体停车设施建设,鼓励新建区域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节约帝庙空间资源,缓解拥堵。推动“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联动的管理机制,鼓励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的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错时停车,着力解决停车场供应不足、占道停车场和停车管理滞后的问题。到2025年,新增城乡公共停车泊位8000个以上。

城市夜景照明。开展城市夜景照明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展现城市的特征、城市的文化、城市的内涵。强化和提升重要节点、走廊夜景照明品位,有序清理城市中心区主次干道霓虹灯、LED走字屏等。推进城区道路路灯节能化改造。

专栏2:城市交通品质提升工程

1.微整治:各县市实施1条以上主次干道“微整治”,打造1-2条城市主干道整治示范样板。

2.微枢纽:打造9个“微枢纽”。

3.新慢行:各区、市、县各推进1个以上慢行示范区建设。

4.新停车:新增城乡公共停车泊位8000个。

第二节供水保障工程

全流程保障饮用水安全,推动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满足城市新增人口的用水需求,建立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对水源污染、设施老化落后等导致的供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供水设施更新改造,加强应急水源、备用水源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到2025年,按照因地制宜、科学管控原则,提升城乡供水能力,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以上,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放心、优质的饮用水。“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城乡供水项目投资130亿元以上 。

一、饮用水源地保护

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提升水源水质,加大水库水源地保护力度,设立生态隔离防护区,集中关闭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同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摸底排查,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完善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

二、改善城市供水设施

推进城市供水厂新建或扩容,提升改造老旧水厂、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鼓励使用膜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等技术,提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能力,确保饮用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全面改造老旧管网、混凝土管、灰口铸铁管、镀锌管等落后管材及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强化分区计量管理,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加强二次供水管理,全面完成既有设施排查,有序推进水箱(池)清洗消毒,试点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管理。“十四五”期间,新、扩建宁德第三水厂三期、八都水厂、霞浦第三水厂等9座,新增供水能力21.5万吨/日,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50公里,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4%以内。

三、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打破行政壁垒和城乡壁垒,统筹规划城乡供水设施,通过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分期推进福安、福鼎、霞浦、寿宁、周宁、柘荣、屏南、古田等市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重点解决偏远乡村供水问题。

四、城镇节水降损

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的系统性,将节水工作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推进城市节水改造,推广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逐步降低城镇用水损耗。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县城)创建。

专栏3:城乡供水保障工程

1.新、扩建供水厂:宁德市中心城区湖库连通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宁德第三水厂三期、八都水厂、霞浦第三水厂、福鼎罗唇水厂、福鼎市磨石山水厂扩建工程、福鼎市湖林水厂、太姥山水厂扩建工程、古田县城西水厂。

2.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蕉城区、福安、福鼎、霞浦、寿宁、周宁、柘荣、屏南、古田等市县城乡供水一体化。

3.供水设施改造:福鼎市白琳片区供水改造工程、霞浦县二次供水改造、寿宁县六六溪水厂提升改造、寿宁县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工程。

第三节园林绿化提升

着力建成多层级、多类型、多功能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实现城乡生态廊道全覆盖。构建城市绿地与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和谐统一的城乡生态空间,推动福安、福鼎、周宁、霞浦、古田等地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1,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城市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3.4公里以上。“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园林绿化提升项目投资86亿元以上。

一、推进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在巩固现有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各类绿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提升1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重点推进宁德市郊野公园、宁德植物园一期、福鼎莲峰山植物园等植物园;新城区重点推动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建设,老城区重点推动社区公园和街头零星绿地建设,推广“公园+”建设理念,建设集健身、休闲、赏景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公园、“串珠公园”、“口袋公园”,提升人均绿地指标。到2025年,新建公园绿地300公顷以上,打造一批口袋公园、串珠公园和特色精品公园。城市建成区内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15 分钟休闲生活圈。园林绿化实现从单一绿化向复合型绿化花化彩化转型,提升城市景观特色和品质,城市绿地系统碳汇能力与固碳效能持续增强。

二、提升城市景观特色和品质

充分利用河道沿岸现有公园、步道等设施,建设滨江亲水步道、运动慢跑道或休闲骑行道。重点开展城市门户、城市中心节点和城市主要景观线路的景观提升,以城区水系沟渠沿线景观、山边景观和城市道路沿线景观为主,提升城市景观特色和品质。到2025年,各县市打造一批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山水各级和景观风貌,具有鲜明园林特色的道路及提升街区更新建设水平的特色园林景观道路,推进城市立交桥、高架桥、天桥绿化花化全覆盖。

三、加强区域性绿廊、慢道建设

按照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发展要求,统筹区域园林绿化协调发展,结合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等建设绿色生态长廊,管控沿线百米范围内的绿色生态空间和沿线可视界面城乡风貌,同时依托城镇道路及周边水系、田园、湿地为载体,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景观体系。积极推进城市环城绿带、区域绿道网、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构建生态廊道。

四、建设具有闽东特色福道

以“福”为主线,发挥宁德山水优势和人文特色,提升全市绿道网格,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宁德地域文化特色的福道。到2025年,建设和提升改造依山傍水、串联城乡的闽东特色福道650公里。

专栏4:城市园林绿化提升工程

1.郊野公园:新建宁德市郊野公园、蕉城区八仙顶公园、福鼎市鳌峰山公园、寿宁县郊野公园。

植物园:宁德植物园、福鼎市莲峰山植物园。

城市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东湖明月公园、大寨山天山生态体育公园、大门山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及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串珠公园;整治提升街头零星地块绿化。

2.特色园林景观道路:各县市打造一批特色园林景观道路。

3.绿道、慢道:建设环莲峰山绿道、霞浦龙首山风景区山地步道景观工程等绿廊及慢道。

4.福道:建设和提升改造福鼎市烟墩山福道、古田福道、霞浦县福道等具有闽东特色福道。

五、打造生态宜居绿盈乡村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农村产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落实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生态宜居绿盈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持续推进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开展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四旁”乡村绿化行动,把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梯次推进富有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乡村生态振兴村建设。到 2025年,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打造一批宁德特色绿盈乡村样板。

第四节居住品质提升

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为抓手,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通过推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设施提升,打造社区更新和老旧街区片区更新改造样板。推进农房综合整治,全面提升乡村建筑风貌水平,逐步消除农房“高大裸空”现象,提升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水平。到2025年完成中心城区三大片区城市更新,乡村建筑展示闽东地域特色乡村建筑景观风貌。“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城市更新项目投资94亿元以上。

一、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住品质。2025年基本完成 2000 年年底前建成、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逐年滚动推进 2000 年至 2010 年间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小区和街区、片区改造,将绿色、低碳等理念贯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完善小区内无障碍系统,加快老年人家庭、社区适老化改造、鼓励加装电梯,根据实际情况对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健全物业长效管理机制。“十四五”期间各县市至少完成1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小区,引领示范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动城市进一步焕发活力,推进社区治理提升,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以打造活力街区为目标,开展街巷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三微整治”,推进精细化、连片化街区更新。

专栏5: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1.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3万户老旧小区改造。

2.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各县市创建1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小区。

二、加快棚户区改造

推广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资金使用、统一政策执行、统一拆迁安置、统一建设管理“五个统一”的方式,成片区推动建成时间长、整体环境差、结构安全等级低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加快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房屋维修改造,统筹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和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增强城市活力。

三、加快社区更新

加快城市更新,完善水、电、路、气、信、无障碍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站、老年服务站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快递服务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活动空间,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重点推进以“完整社区”、“绿色社区”为目标的社区更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增强城市活力。实施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到2022年,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全市60%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推进智慧社区更新,至2025年,社区更新项目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比例达到60%以上。

四、提升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水平

以“节约资源、提升品质”为主,推动“崇尚集约建房”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培育集约建房新风,逐步消除农房“高大裸空”现象。落实农民建房用地保障,规范宅基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加强新建农房建筑风貌管控,整县、整镇、整村开展既有农房综合整治,县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强过程指导,提升农房设计水平。2021年,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审批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推动县(市、区)开展“崇尚集约建房”建设。全市既有农房基本完成整治,新建农房彰显地域风貌,居住环境明显提升。

第五节城乡生活污水处理

全面提升城乡污水处理水平,重点推进市县污水处理厂扩容和管网的配套完善、推动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提升城乡水环境整治成果。到2025年,市县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处理需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市政雨污管网排查疏浚、混错接改造更新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消除管网空白区;建立健全“厂网一体化”运维机制,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生活污水项目投资95亿元以上 。

一、扩容提升污水处理设施

综合考虑市县人口和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各地污水处理设施新增能力建设。

加快污水厂建设。“十四五”期间,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规划布局污水处理厂,补齐城市建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贵岐山污水处理厂扩建、东区污水处理厂扩建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污水处理能力适当超前污水处理要求。

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推进年久失修、漏损严重的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建设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力度,提高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6万吨/日以上,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50公里以上,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率提高到70%,保障污水顺利收集。

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完善配套污水管网,提高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坚持增量规范与存量提升并重、场站与管网并重、建设与运维并重,推进实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重点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农村黑臭水体区域、重要海湾沿岸及旅游重点村、乡村振兴试点村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 年,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全部建制镇,所有县(市、区)完成县域“打包”统一实施工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设施稳定运行率达 90%以上。

二、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

按照“安全环保、节能省地、循环利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加快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鼓励采用多种技术处理处置污泥,尽可能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城市建设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

三、提升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巩固提升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水体治理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持续完善污水管网,消除城市污水处理空白点,实现水体水质长治久清。开展中心城区、霞浦、周宁、古田、寿宁、柘荣水系整治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至2025年,基本消除污染物排海、排江。

专栏6:污水处理工程

1.城市生活污水设施:新建宁德市冶金新材料产业园、福鼎第二污水处理厂、福鼎三联污水处理厂三期、霞浦县污水处理厂三期、寿宁安宁污水处理厂、古田县凤都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等新改扩容工程;扩建贵岐山污水处理厂、东区污水处理厂、古田城区污水处理厂、柘荣县综合污水处理厂、屏南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古田县环湖乡镇污水处理厂。

2.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完成129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

3.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中心城区、霞浦、周宁、古田、寿宁、柘荣水系整治提升工程。

第六节城乡环境卫生

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全市加快建设数量和布局均能满足城市发展整体需求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不断提高环卫机械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到2025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85%以上,全市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和标准体系,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环境卫生项目投资42亿元以上 。

一、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全链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推动习惯养成,加快推动县级以上政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加快建设统一的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监管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监控能力、预警能力、溯源能力。到2025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 65%以上。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进一步改造提升城市垃圾收运设施,推广密闭、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系统,全面淘汰敞开式收运方式。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市县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线路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运新模式。加快乡镇转运系统建设,根据垃圾收集量和收集转运距离,因地制宜选择固定站压缩收运设备和移动收集车。交通便利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扩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面。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部分县市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

三、推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建筑垃圾、污泥、飞灰等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通过区域联建焚烧厂或协同处置等方式,实现生活垃圾全域焚烧,确保污染物排放全面稳定达标。重点对城市周边土地利用价值较高、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既有垃圾实现筛分焚烧处置。“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环保循环产业园、霞浦县生活垃圾发电厂建设,实现柘荣、周宁、寿宁、屏南等区域联建焚烧厂或外运焚烧处置。启动既有填埋垃圾逐步开挖、筛分焚烧,并实施生态修复,到2025年,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建制镇、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9%以上,基本建立农村有机垃圾生态处理机制。

专栏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1.生活垃圾处理厂:中心城区环保循环产业园、霞浦县生活垃圾发电厂、实现柘荣、寿宁、周宁、屏南等区域联建焚烧厂或外运焚烧处置。

2.厨余垃圾处理厂:新建宁德、古田厨余垃圾处理厂2座以上。

3.大件垃圾处理厂:新建大件垃圾处理厂1座以上。

四、提升城乡保洁水平

“十四五”期间,加大城市道路机械化作业设备投入,不断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水平。推广使用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新型除尘环卫车辆。推广农村生活垃圾以县域为单位打捆村庄保洁、垃圾转运、农村公厕管护等,进行市场化运营。拓展优化村庄清洁“三清一改”内容,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形成长效保洁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到202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80%、各县市建成区达70%。农村地区各乡镇、村庄推行“垃圾不落地”收集。在公共场所设置垃圾桶(池),对旧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进行修复改造提升,防止垃圾随风飘散和雨天垃圾池积水,淘汰露天垃圾收集池和简易垃圾转运处理设施。

五、巩固“厕所革命”成果

以补建、提档、升级为重点,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提升一批城市公厕,在老旧小区、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交通枢纽、公共建筑、大型公园绿地、集贸市场等人流集散场所配齐公共厕所,新建区按照规划要求设置公共厕所。加强和完善农村改厕工作,规范建设标准,落实农村户厕改造提升任务,因地制宜,统筹衔接农村厕所的尾水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中心城市公厕达到每万人4座以上,其他各县市公厕达到每万人3座以上,行政村至少有1个水冲式卫生公厕。

第七节燃气工程

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覆盖范围,加强天然气供应体系建设。到2025年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城镇燃气气源多元化供应格局。

一、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建设

坚持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原则,推广天然气高效利用,推动“瓶改管”工作,提升燃气应急储备能力。“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城市天然气门站,建设应急储备气源站,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

二、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

加快区域干线、县域支线天然气配套管道建设,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园区通”目标。加快餐饮集中区“瓶改管”和城镇燃气管道建设。“十四五”期末,中心城市及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实现各县市管道天然气的接入。

专栏8:燃气建设工程

天然气设施建设:福鼎市龙安LNG天然气利用工程、福鼎市天然气门站、霞浦新奥燃气有限公司LNG储配站、古田县凤都工业集中区综合能源站暨中心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

天然气管网工程:海西天然气管道项目(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海西天然气管道福安段等建设工程。

第八节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坚持自然和人工相结合、地上与地下相结合原则,构建“源头减排、雨水收排、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25年建设一批城市排水防涝、雨水调蓄设施,消除城市易涝点;健全应急抢险物质储备调度体系;完成地下空间设施隐患排查,城市安全韧性有效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安全保障工程投资75亿元以上。

一、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实现城市建设模式转型,转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新区建设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至2025年年底,实现5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二、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要求,对城市现状排水防涝泵站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泵站排水能力,提升城市低洼地区、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等城市内涝高风险区排水标准,降低内涝风险。对于不能通过管渠重力排除的区域,结合当地需求,因地制宜新建泵站进行强排。坚持重点防御、兼顾一般、洪涝兼治的思路,合理布局并适度超前建设防洪排涝、排水防涝设施。加快中心城区连城路片区防洪排涝渠、下坂溪(职教园)防洪工程等重点片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冶金新材料产业园、赤鉴湖、福鼎市南湾、赛江流域防洪排涝工程。推动福鼎市、寿宁县、周宁县等县级城区防洪排涝(高水高排)工程。到2025年,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全域新建改造雨水管道250公里以上,市县建成区基本完成易涝点整治。

三、实施城市韧性工程

遵循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的原则,实施一批应急防灾、人民防空、市政工程等地下空间设施和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建设。鼓励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消除邻避效应,增加绿化空间,提升环境品质。依托地下空间设置大型水资源调蓄设施。节约集约利用管线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优化城市环境。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统一规划,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改造,推动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加快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摸底排查,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着力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

四、加强应急设施建设

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级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建设,推进应急预案、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所有市县完成双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有条件的市、县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提升水源可靠度。推进应急储气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燃气储气设施建设,向上游供气企业购买储气能力,达到地方政府应具备日均3天储气能力、城市燃气企业应具备5%储气能力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的避难场所体系,老旧小区、公园、绿地、体育场、大专院校等的公共服务用房以及各类预留空间充分考虑“平疫、平灾结合”应急储备需求,各类应急避难场所预留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接口,满足防疫防灾等紧急状态使用要求。

第九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深化多领域智慧化应用,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到2025年构建一批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智慧管理与“电动宁德”建设取得成效。

一、推进CIM基础平台建设

以数字宁德建设为契机,建设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应用协同,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地市级CIM基础平台,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工程,提升城市治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CIM平台的基础支撑作用,实现在城市体检、智慧市政、智慧公交、智慧城管、城市安全等领域深化应用。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到 2025 年,覆盖范围近期以中心城区为主,远期拓展至环三都澳湾区,全面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并整合、共享县(市、区)数据,形成“一张网”统管。

二、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深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加快推进交通、园林绿化、水务、燃气、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物联网终端感知、自动采集、数据集成,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市政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推进智慧公交建设,加快公交信息智能化、数字化,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推动通信塔(杆)与社会塔(杆)深度共建、多杆合一,在全市主干道实施多功能智能杆试点示范工程。到2025 年地市级城建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

三、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拓宽城域网出口带宽,优化宽带网络结构和性能。持续推进“5G+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县城以上城区及重点乡镇5G网络的布局建设,实现应用区域和场景网络连片优质覆盖,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快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重点加快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基础设施的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打造面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智能化生活和经济建设的云服务平台,形成市域资源集约、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乡镇以上区域全面实现千兆光网和5G网络覆盖,行政村5G通达率达80%。

四、推动“电动宁德“建设”

加快全市重点区域电动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电动景区、电动厂区、电动港区、电动校区、电动社区,全力打造全国电动示范城市。积极推进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充电设施布局,推进高速公路互通口、国道、省道等主要路口集中式充电站建设。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村庄、厂区、景区等重点区域延伸,实现县域快速充电网络全覆盖。持续推进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打造统一的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依托停车场等公共场所,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基于新能源发电的充、放、换电设施,建设一批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

第十节城市管理提升

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开展市容市貌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2025年建立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形成智慧化、网格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一、提高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

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全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组建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城市网格员队伍。以城市规划区内镇街、村居、路网等划定网格单元,加快组建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城管网格员队伍。到2025年,适度扩展网格化管理事项,将管理范围拓展至农村公共管理区域,实现网格全覆盖。

二、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

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探索开展残疾人参与体验式验收模式。强化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将无障碍设施纳入城市管理重要内容。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专项行动,加快修复设施破损、打通断点堵点、补齐缺口短板,全方位提升无障碍基本服务设施体系,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到2025年,基本完善无障碍设施,基本满足残疾人、老年人以及行动不便人群无障碍需求。

三、提升市容市貌整治水平

开展人行道净化、道路平整度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城区主次干道实施杆线、箱柜专项清理,有序推进村庄杆线规整,引导合理共杆。推动精细化管理示范点建设,提升街面秩序、维护市政设施、细化园林绿化养护、提质环境卫生,开展人行道净化、道路平整度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街。到2025年,市容市貌管理全面提档升级,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全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9:城市管理提升工程

1.无障碍设施改造:城市主要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场所及特殊教育等机构全面达到《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

2.无障碍改造示范:各县市在城市道路、广场公园、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场站、公共停车场、居住区和居住建筑、历史文物保护建筑等七类场所各打造不少于1个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效应。

第四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管理

一、落实责任主体

各级政府是实施本规划的责任主体,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城乡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谋划研究部署,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的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实施通报制度。进度落后的项目,要明确责任单位,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各市、县(区)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建立定期协调机制,抓紧推进实施,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创新工作机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实现项目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和监管方式统一,提速项目审批,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生产。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要素改革,保障城乡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监管,指导项目规范实施。

三、强化协调配合

强化本规划的专项指导性地位,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各相关部门要抓紧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规划执行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注重政策和措施的统筹协调,全力支持和推进规划实施。

第二节提高技术能力

一、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专项支持力度,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研究项目纳入市相关科技计划,探索实践更多的绿色基础设施、构筑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环保合作平台,增强设施智慧化运行功能,带动城乡基础设施领域产业发展。

二、完善标准规范

依据我省实际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借鉴其他先行城市的成功经验,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出台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的基础设施领域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和健全运行监管和绩效评估体系。

三、注重人才培养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建设和培养,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职业资格培训、重点开展技术工人培训,开展技能比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第三节落实资金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用好中央与省政府赋予宁德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部分优先用于城乡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探索城乡建设项目运营新模式,消除民营企业参与的隐性壁垒,鼓励实施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充分发挥我市知名人士资源优势吸引争取返乡投资经济。扩大国有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解决政府资金短缺与社会资本充溢、政府公共利益与社会资本最求利益最大化的现实矛盾问题,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城市经营理念,破解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办法,不断拓宽筹融资渠道,保障建设资金需求。发挥民间投资资本利用,推出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吸引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或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和运营。完善经营性项目收益机制、公益性项目资金筹措与偿债机制、公共产品与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拓展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保险资金等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建设基金对我市城乡建设项目的支持。

三、壮大融资平台

多渠道引入具有实力的国企和民营资本,市、县联动,构建大型投融资平台。支持各地政府盘活现有存量闲置资产(含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鼓励采用收购、联合等方式壮大打通城建融资平台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平台向“融、投、建、管、营”城乡综合运营商转型发展,做强产业深度,提升投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

第四节盘活土地资源

要适应国家严控围填海造地的政策要求,积极争取增量土地的同时,通过加快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盘活存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城区空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适当调整发展时序,优先发展陆域空间用地,从向海要地转向靠山整地,满足居住用地需求;产业用地向下白石、湾坞、霞浦溪南半岛等环湾布局,适时调整行政区划,迅速拓展增量土地空间。在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中,要在土地政策支持下,用活土地资源,要创新土地利用模式。

第五节强化安全管理

一、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

完善安全建设管理的地方性规章、标准和部门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天然气供气设施、输送管道、排水防涝设施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排查发现问题与隐患,加强现场管理和隐患整改,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二、全面排查整治各类事故隐患

针对道路桥梁、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工程建设和人员密集场所等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风险领域,深入排查和有效管控风险源点,及时排除各类事故隐患。加大对水、气、渣土垃圾受纳场等日常性巡查监测力度,全面排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堆场、挡土墙等重点风险隐患,强化监测监控并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第六节强化监管评估

建立监督推进机制,加强督促指导,做到“事事有计划,件件能落实”,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情况与年度效能挂钩。健全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强化管理效能。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强化民众监督,完善公众参与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指标统计和监测体系,坚持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城乡建设监督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高效化,建立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事业的预警预报系统。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有利于促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健康发展的意识宣传氛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