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工业企业 水生态环境 宁夏大气网讯:环保网获悉,12月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
大气网讯:环保网获悉,12月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实施工业领域结构、绿色、技术、智能四大改造,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引导高碳低效产业有序退出,为低碳高效产业落地腾出发展空间。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煤电、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煤制氢行动,从源头上降低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动新能源产业与煤炭深加工产业耦合发展。
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持续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大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系统治理力度;巩固“近零排放”成果,鼓励百万方以上耗水企业建设废水“近零排放”工程,确保工业废水不外排、不入黄河。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建设,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构筑宁东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环境好转,推动镇区、园区协同共生,推进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建成绿色和谐示范基地。
《规划》目标提出,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持续优化,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快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污染治理体系、资源利用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园区绿化率达到15%,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亿吨并达到峰值,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15%以上,二氧化碳减排途径取得重大进展,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土壤污染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全文如下: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宁政办发〔2021〕8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1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
序言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以下简称宁东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开发区,是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国家能源“金三角”重要一极,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宁夏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化工园区。规划区范围东起鸳鸯湖、马家滩、萌城矿区的深部边界,西至白芨滩东界,延伸至积家井、韦州矿区西界,南起韦州矿区和四股泉矿区南端的宁夏与甘肃省界,北至宁夏与内蒙古省界,延伸至红墩子矿区,规划总面积445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包括宁东镇及煤化工园区部分区域、临河综合项目区和新能源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及《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自治区党委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决定》《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宁夏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意见》等,编制《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战略部署,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规划区4450平方公里范围内重点规划煤炭、电力等能源产业及工业园区和铁路、公路、给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核心区800平方公里范围内重点规划工业园区、宁东新型城镇和公用基础设施等,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章 实现再造一个宁夏经济总量目标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宁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宁东基地实现“再造一个宁夏经济总量目标”的重要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沉着应对、果断行动破困局,运筹帷幄、精心谋划开新局,保持定力、科学统筹稳胜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成绩,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到“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年均增长9.5%;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7.5%,成为西部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年均增长4.3%,自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投资5535亿元;财政总收入80.2亿元,年均增长15.7%;地方财政收入42.76亿元,年均增长12.4%;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5亿元,年均增长15.7%。宁东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国家绿色园区;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前10位,连续三次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产业发展发生新变化。煤炭、电力、化工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32:28.7:32.8调整到24.1:23.7:46.6;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比重提高到50.8%。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建成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220万吨/年煤制甲醇装置等重大项目,煤制油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年、煤基烯烃生产能力达到320万吨/年,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基烯烃生产基地。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宁东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及配套电源点项目,新增火电装机容量796万千瓦、外送电能力800万千瓦。新材料产业茁壮成长,芳纶、氨纶、锂电池材料等一批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新材料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提高到23.3%。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集聚,甲醇、烯烃等大宗化工原料产业链拉长延伸,形成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清洁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宁东光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86万千瓦,开工建设一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产业蓬勃兴起,完成产业区选址和规划,落地开工一批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建成国家级煤及煤化工检验检测中心、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心、宁东煤炭储运港等一批项目,宁东能源化工供应链管理平台上线运行。
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科技创新支撑水平显著增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效显著,“现代煤化工、精彩在宁东”品牌加快创建,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1%,较2015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20项,获得专利授权830项。建成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27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或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建成宁东基地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一期工程。柔性引进院士专家21人、专业人才600人,引进全日制博士硕士211人、本科生2981人、技术工人11783人,每年定向培养技术工人400人,每年有1万人取得技能培训证书。
安全环保得到新提升。始终把安全环保作为宁东基地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基石。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纵深推进,“三废”有效治理成果明显,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PM2.5、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火电机组及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在全区率先实现“超低排放”,焦化和电解铝行业烟气提标改造比“2+26”城市要求提前1年,主要污染源实现24小时连续动态监控和第三方专业运营管理,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4%,PM2.5下降22%;组建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推进联盟,工业固体废弃物实现科学分类、安全处置、综合利用,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3%,较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成日处理能力4.5万立方米鸳鸯湖和化工新材料园区污水处理厂及日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南湖中水厂,以及国能宁煤、中石化等一批“近零排放”工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8%,矿井水利用率达到35.2%,实现工业废水不出园区、不入黄河;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绿化和植被恢复成效明显。本质安全型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企业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本质安全水平显著增强,建成3座消防站,组建由12支企业专业化应急救援队和500名消防救援官兵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智慧宁东”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投入运营,危险化学品得到精准管控,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明显,安全生产形势长期稳定向好。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率先推行“多评合一”“区域评”“全程代办”“预审代办”等服务新模式,承接“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1080项,审批总时限减少51.7%,涉事环节压缩21.5%,可不见面办理率达到83.1%。坚持“投资有效益、企业有钱赚、安全有保障”服务理念,组建企业生产、金融、生活三条服务线,新设立担保、科创、市政建设三大平台公司,累计减税降费21亿元、融资贷款53亿元、担保贷款21.5亿元。水权交易改革试点成效明显,通过跨区域、跨市县(区)市场化交易黄河水权指标3484.8万立方米。宁东基地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空间布局和开发模式得到优化整合,“一区三园”控制面积调整至86.7平方公里。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和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成运行。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86亿元。
基础设施得到新改善。建成宁东供水二期工程,连通长城供水工程,建立“双水源”供应保障系统,新增日供水能力35万立方米,新建供水管网150公里。建成2座33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建供电线路686.6公里,开工建设青山750千伏变电站,形成灵州、银川东和青山750千伏主干网和330千伏及以下输电网的坚强电网网架,供电可靠率达到99.87%。宁东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货运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较2015年翻一番,建成企业铁路专用线43公里。青银高速(宁东段)改扩建、银百高速(宁东段)建成通车;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九通一平”,修建道路63.1公里、给水管网62.4公里、排(雨)水管网69.6公里、工业管廊31.5公里、天然气管线215公里,光纤接入及IPTV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普及率达到92%,5G信号覆盖率达到3%左右,形成四通八达、互联互通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成化工新材料园区动力岛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和临河综合项目区动力岛一期工程,对现有燃煤火电机组实施供热升级改造,实现园区蒸汽集中供应和统筹保障。
产城融合实现新进展。始终坚持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宁东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教育优先战略持续巩固,建成宁东学校、宁东第一幼儿园等工程,创新与银川唐徕回中合作办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宁东医院新院和核酸检测实验室,医疗救治和重大疾病风险控制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宁东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黎园、文旅步道等工程,清水营影视城功能和设施持续提档升级,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保、医保和民政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3394套,完成300户1251人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开通国有公交,引进网约车、共享单车。社会治理成效明显,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等重点领域基层治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不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成果,法制建设、平安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形成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四五”时期,宁东基地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核心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
一、面临的新机遇
国家扩大内需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为宁东基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带来重要机遇。
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地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推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高质量发展,开展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创建工作。这一系列重大战略,为宁东基地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推动国际合作、国内分工、区域协同带来新的更大机遇。
支持能源转型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大力支持宁夏新能源发展,促进民族地区能源转型,并制定印发了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着力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调整输电通道外送电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宁东基地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有利于破解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利用效率偏低等突出问题,有利于走出一条以新能源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为主的能源转型发展之路。
东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随着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东部地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来巨大的产业合作空间和市场需求,宁东基地作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将更加凸显,成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承接地,将精准有效承接一些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优项目好项目。
先行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赋予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宁夏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和《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宁东基地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面临的新挑战
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形成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错综复杂,新冠疫情带来的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上升,全球经济低迷、主要经济体需求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产业竞争格局加剧形成的挑战。“十四五”期间,国家在东部沿海地区布局建设的大连长兴岛、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等石化基地陆续密集投产,预计新增石油炼化产能过亿吨、芳烯产能过千万吨,对以煤为原料生产加工的化工产品带来巨大挑战。同时,西部尤其是能源“金三角”地区将规划布局一大批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相比宁东地区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规模效益等更具有竞争力。
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水资源管理等政策要求,持续落实“三线一单”制度,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保护,特别是随着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实施,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减排等压力巨大、任务繁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发展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宁东基地现有产业结构以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为主,占全部工业经济比重达到94.4%,尤其是煤化工产业以基础化工产品为主,产业链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质量和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缺乏,高技能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宁东基地产业集中度高,煤炭消费、能源消耗刚性需求大,虽然执行比国家更严的减排措施,但区域空间有限、环境容量不足,承载能力较弱,生态环保、节能降耗和碳减排的压力大、任务重,重要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不够,必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需要推动宁东与马家滩、太阳山等地区一体化发展,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氧化碳减排有待进一步提高。到“十三五”末,宁东基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2015年增长113.3%。“十四五”期间,是宁东基地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攻坚期,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为主,减煤降碳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压力巨大,亟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确保按期实现碳达峰。
安全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高危行业安全风险不断叠加,新的大型化工装置和工艺技术首次运行,安全风险暂时难以做到有效辨识和防控。中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较弱,技术工人安全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应急救援体系尚未健全,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应急救援能力薄弱。园区封闭化管理亟需加快实施。
基础设施配套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效、便捷、通畅的对内对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需要持续完善;公共物流平台缺失,大宗工业产品物流体系亟需加快建设;园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需要扩容升级;园区管理亟需实施“六个一体化”管理。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党委十二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部署,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绿色安全发展,强化要素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高效优质服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走出一条减煤加氢和减碳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争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保证。全面落实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派驻机构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能力和水平,为争做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瞄准市场前沿和高端领域,着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开放合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精准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新优势。
坚持系统综合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加强与西部地区、沿黄能源地区尤其是能源“金三角”地区合作,推动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互促、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以宁东基地核心区为重点,稳步有序开发建设马家滩工业园和太阳山开发区等地区,辐射带动银川、石嘴山和吴忠等区域产业发展集群集聚,打造宁夏工业经济发展长廊。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宁东基地坚持从服务国家战略、站位区域全局、推动宁夏经济、担当宁东责任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有序有效开发煤炭资源,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和安全发展,加大生态环保治理力度,加快生产煤矿智能化改造,完善风险预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与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开展综合能源供应试点示范;严格控制新增煤电规模,不再安排新建煤电机组;坚决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建设平时低碳高效运行、战时供给保障有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构建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前提的现代能源体系,同时延伸发展产业链后端低能耗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重点实施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煤基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项目,促进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除国家布局的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外,严禁新增建设以煤为原料的深加工转化项目,持续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煤电、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煤制氢行动,开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CCS工程示范,从源头上降低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动新能源产业与煤炭深加工产业耦合发展。加快氢能制备、存储、加注等技术开发利用,积极培育储能及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产业。
建设国内一流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合理布局建设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升级示范,加快推进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优势企业挖潜改造,大力提升技术装备成套能力,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减排途径,逐步建设行业标准完善、技术路线完整、产品种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建设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围绕光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宁东光伏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园,推动形成以光伏发电、绿氢制备、储运、应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家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煤化工示范区、西部绿氢产业示范基地和宁夏氢能产业先行区。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形成以先进化工材料、先进纺织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石墨烯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引领区。
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区。以“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为重点,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方向,以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快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注重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制造业招商质量,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由生产制造向复合发展转变,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力促制造业前瞻化布局、智能化引领、高端化发展,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核心知识产权支撑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区。
争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性,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强化源头治理、整体治理和系统治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加快调整,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立足生态资源、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加快补齐创新链、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着力提升跨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基础能力再造、新旧动能转换,争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
第四节 发展路径
全面推动改革创新发展,以绿色化、标准化、智慧化建设为核心,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绿色发展;以智慧化园区建设为重点,实行原料产品项目、公用工程物流、生态环境保护、安全消防应急、智能智慧数据、管理服务科创“六个一体化”管理,从物质流、能量流、储运流、废物流、数据流、资金流等更多维度最大限度地形成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
实行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纵向延伸、横向耦合、循环链接”原则,延链补链融链建链,拉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实施企业内部挖潜改造,按照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理念,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填平补齐、挖潜改造现有生产装置,最大限度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实行公用工程物流一体化。按照“整体规划、分区开发、适度超前、稳步推进”原则,引进或组建专业化公司,围绕安全生产、公用设施、仓储物流、维修服务、应急救援等产业发展需求,完善水、电、气、风、污水处理、工业管廊等公用设施,实现一体化配套建设;加快宁东物流园建设,打造多功能、多联运、多业态的复合型现代物流园区,实现多样化服务、一体化物流、行业化监管。
实行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按照本质安全要求,强化源头管控,严格准入标准,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健全完善安全消防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配齐配强专业化队伍,坚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实现“一图、一账、一平台”和“一企一管”;加快园区消防站建设,完善消防功能设施,实现信息共享、指挥有力、快速高效、规范有序一体化应急救援管理;实行园区封闭化管理、全覆盖监控,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筑牢安全基石。
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建立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实现以生态可承载能力为基础的源头减排、中间循环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一体化环境和生态保护管理模式。突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强度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动企业清洁化生产,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生态优先发展方式。
实行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坚持以大数据为基础,以融合服务为根本,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深度融合、迭代演进,整合建立安全生产、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封闭化管理、运输管理、能源管理、自动化办公和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各个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实行管理服务科创一体化。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持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为重点,加快形成产业规划管理、环境安全卫生、配套设施服务、人才金融支持、科技研发创新、责任关怀与品牌体系建设等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顺应宁夏区情实际,立足宁东发展现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再造一个宁东经济总量目标。
产业发展明显提质。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重点特色产业效益显现,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制乙二醇、精细化工四大产业集群效果凸显,氢能、高性能纤维材料、电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效应明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发展现代化成效突出,煤化工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60%、新材料占30%、清洁能源占5%,制造业比重达到75%以上,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集群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创新驱动明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创新高地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持续优化,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快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污染治理体系、资源利用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园区绿化率达到15%,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亿吨并达到峰值,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15%以上,二氧化碳减排途径取得重大进展,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土壤污染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安全发展明显保障。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事故风险防控水平和公众安全素质明显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程度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明显突破。“四权改革”、营商环境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走在全区前列,管理体制机制基本适应新发展格局,顺应高质量发展,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承载能力持续提高,新优势不断显现,新动能不断增强。
民生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年均增长8%以上,收入水平走在全区前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医疗等软件建设水平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服务效率大幅提升,社会保障待遇、人均民生投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区中上水平,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深入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展望2035年,宁东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建成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进入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前列,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和石化产业安全贡献更加突出;经济总量比2025年翻一番,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加明显。创新发展实现大提升,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实力大幅跃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实现大改善,争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取得重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行业领先,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明显下降。安全发展实现大进步,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显著增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更加现代,安全发展达到更高水平。产城融合实现大突破,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公共服务更加完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力量建设
坚持科技兴产行动,坚持需求导向,整合科技资源,扩大对外合作,走协同创新之路,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围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精细化工、氢能、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布局创新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攻关,积极承担一批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煤制油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先进煤制烯烃技术、先进烯烃深加工技术、先进煤气化技术、新型催化剂技术、连续化及绿色化生产技术等研发应用。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氢能新技术新应用,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实施煤化工产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工程,构建宁夏煤化工产业标准综合体。做优做强“现代煤化工、精彩在宁东”产业品牌。加快新产业新经济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商业模式、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创新转型路径。
二、深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
建立完善东西部和能源“金三角”科技合作长效机制,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共建一批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东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园区合作,畅通合作渠道,取得并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开展能源化工、清洁能源等领域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三、提升科技平台建设水平
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组建宁夏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宁东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宁夏工程塑料技术中心、宁夏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创新中心、新材料及装备研发制造中心、综合分析测试平台和黄河流域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提质赋能行动,加快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现代煤化工等重点产业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整合优化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研究推进新能源领域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加快培养能源化工、材料等专业人才;支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探索离岸孵化新模式,重点建设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在区外、国外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达到60家。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企业家创新意识,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创新主体有活力,创新活动有效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行动,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融合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高新技术和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行动,建立备选库,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荐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到2025年,各类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一定数量。
二、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实施产学研融通创新工程,建立创新链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区内外顶尖大院大所和高校产学研合作,支持领军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建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课题专项,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三、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
尊重企业家首创精神,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开展企业家创新创造意识培育行动,分层分类开展创新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家与科研人员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建设创新团队、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完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向产业和企业集聚,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度接续、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队伍。
一、培育各类创新人才队伍
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鼓励企业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高水平技术支撑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开展“人才+产业”行动,探索建立“政府出钱、企业育才”的人才培养储备机制。着力搭建人才引进培养平台,加强产教融合,联合区内高校共建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学院,建设产业工人技能实训基地和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中心。着力培育“四型”人才队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二、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实施创新人才激励计划,推进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鼓励企事业单位对亟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定中的主导作用,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方法。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落实人才安居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人才政策机制创新,成立专业人才资源机构,建立人才长效联系机制,强化人才工作统计分析。提高各类人才获得感,继续实施“宁东英才”“宁东高层次人才”“宁东工匠”“宁东头雁”等人才项目的评选认定。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第四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生态,推动重点领域科技资源协同配置,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基本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科技创新格局。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工程,建立由“决策层、咨询层、管理层、研发层、应用层”五个层次组成的科技创新组织架构,指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内部成立科技创新管理机构。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创新市场导向制度。改进宁东基地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技术攻关组织管理新模式。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优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科技创新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提高专利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严厉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二、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探索建立企业创新地方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多层次政策机制。设立宁东基地创投基金,引进天使投资、风投机构,推动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企业需求和支撑产业发展为导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基地设立中试熟化平台或成果转化基地,支持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合作开发等方式,引进和应用先进成熟技术及关键设备。探索建设“一站式”技术交易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完善“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探索产学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利益分享、合作共赢新模式。
四、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拓宽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先行先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费用补贴等多种形式的地方财政补贴政策,探索设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贷款,加强产业化项目贴息等金融扶持。加快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挂牌交易,组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高收益债。建立完善专业化科技服务机制,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引进建设一批科技服务机构,探索政府购买第三方科技服务模式,促进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集聚区。
第四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根据宁东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推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以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工为重点,以绿色环保、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始终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实施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四大改造”,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优化升级,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建设行业标准完善、技术路线完整、产品种类多元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保障我国石化产业安全、促进石化原料多元化。到2025年,力争煤化工及下游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一、创新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布局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和“两高”项目管控要求,根据《宁东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及规划环评和规划水资源论证评价,合理有序建设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支持煤制油气等现代煤化工企业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产业链后端低能耗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打造全产业链条,形成高端产业集群,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
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升级示范。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加快现有两套MTP装置升级改造,提升系统集成优化水平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适时开展煤制芳烃工程化示范,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大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坚持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能源转化效率、综合能耗、水耗、碳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率管控,推进废气、废水、废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拓展二氧化碳减排途径,实施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等综合利用项目,推进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发酵制丁二酸等示范应用,开展CCS/CCUS工程示范。突破含盐废水处理、结晶盐综合利用、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等技术装备,加大非常规水利用,减少蒸发损失,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废水实现“近零排放”。加快推进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最大限度减少固废和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重点开展废渣综合利用,全面提升资源利用和安全环保水平。
二、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
加快焦化产业改造升级。坚持焦化多联产、循环化、高质量发展,除现有建成和在建焦化多联产项目,不再新增布局建设焦化项目。深入开展行业对标管理,加快推进焦炉尾气、煤焦油等副产品高质高效利用,采用焦炉煤气制甲醇、粗苯加氢精制、焦油加氢处理、煤焦油产品深加工、煤沥青制针状焦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焦化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持续开展焦化行业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应用,推进焦炉烟尘、焦化废水深度治理和处理回用,焦化产业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快煤基多联产改造升级。实施煤基多联产质量效益提升改造工程,对乙炔、BDO等现有装置进行填平补齐、挖潜改造,扩大现有1,4-丁二醇和醋酸生产能力,提高电石炉尾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伸发展醋酸乙烯、VAE、EVA、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热塑性聚乙烯醇、聚乙醇酸等高端产品,推动传统煤化工向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加快煤制合成氨/尿素改造升级。实施煤制合成氨/尿素质量效益提升改造工程,加快现有煤制合成氨装置挖潜降耗扩能改造,充分释放合成氨、尿素生产能力和效应,进一步延伸发展复合肥、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等系列产品;依托现有醇氨联产装置,延伸发展聚甲醛、碳酸二甲酯和聚碳酸酯等产品。探索开展绿氢合成氨升级示范和氨氢能源转换新技术应用,实施绿氢耦合现有煤制合成氨、甲醇等示范项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加快构建高端产业集群
加快构建煤制油产业集群。实施煤制油质量效益提升工程,持续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推动副产品增值利用,延伸发展GTL润滑油基础油、费托蜡、高碳醇、α-烯烃分离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提升煤制油产业质量效益。
加快构建煤基烯烃产业集群。实施煤基烯烃质量效益提升工程,依托C2~C5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制烯烃,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建设丙烷脱氢制丙烯、乙烷脱氢制乙烯及下游深加工产业;打通产业链堵点、补齐产业链断点,延伸发展苯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丙烯酸、苯酚/丙酮、双酚A等有机原料;大力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合成纤维和新型化工材料等高端产业链,重点实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高密度聚乙烯、全密度聚乙烯、抗冲/无规共聚聚丙烯、α-烯烃等高端聚烯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醚等工程塑料;聚氨酯、高吸水性树脂、特种酚醛树脂、特种环氧树脂等高性能树脂;三元乙丙橡胶、聚烯烃弹性体、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等高性能合成橡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等高性能纤维。促进煤基烯烃产业向高端化、材料化方向发展。
加快构建煤制乙二醇产业集群。实施煤制乙二醇产业链延伸工程,重点发展高强度工业(直纺)涤纶丝、共聚聚酯、特种聚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等,推动化纤原料本地化,带动西部地区现代纺织、吹塑制品等产业发展。适度发展电子级草酸、碳酸二甲酯、乙醛酸、可降解塑料聚乙醇酸(PGA)等化工新材料,提升乙二醇产业盈利能力。
加快构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围绕甲醇、CO和H2、高端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实施精细化工产业再造工程。延伸甲醇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甲缩醛、多聚甲醛、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酮氰醇法限制类工艺除外)、季戊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环状三羟甲基丙烷缩甲醛等系列产品;延伸发展CO和H2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碳酸二甲酯、丁辛醇、甲酸及酯、苯乙酸、特种胺等系列产品;培育壮大上下游基础配套产业,重点发展(邻、对)苯二胺、己内酰胺、己二腈、己二胺、PBO聚合单体、三甲基苯酚、绿色助剂、绿色水处理剂、新型高效和环保催化剂等系列产品,补齐硫酸、烧碱(仅限中间环节,不新增外销产能)等基础化工原料。开发微通道反应、连续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更高端、更精尖、更绿色的新产品,重点发展丙烯酸及酯、乙醇胺、乙撑胺、聚醚多元醇、乙二醛、碳酸甲乙酯等精细化学品,配套发展绿色催化剂系列产品。
加快构建医药化工产业集群。适度发展医药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氨基酸、维生素(限制类除外)、抗高血压、抗高血脂、抗癌症、抗病毒药及中间体等系列产品。
第二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充分发挥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作用,积极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新材料、清洁能源、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基础材料,突破关键战略材料开发应用,推进前沿新材料培育布局,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新高地、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
一、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着力发展高端树脂产业。重点发展聚苯乙烯、酚醛树脂、环氧树脂、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醚、共聚聚酯(PETG)等产品,加快推进多牌号、高附加值煤基烯烃树脂开发应用。
加快发展合成橡胶产业。重点发展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烯烃弹性体(POE)、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TPO)、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等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鼓励发展耐高低温、耐化学腐蚀、耐油性等产品。
延伸发展高性能纤维产业。加快构建“原料-中间体-化学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先进完整的产业链,重点发展绿色差别化氨纶,尼龙66、尼龙6,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CDP、ECDP)、碱溶性聚酯(COPET)、高收缩聚酯(HSPET)、阻燃聚酯、低熔点聚酯、非结晶聚酯、生物可降解聚酯、采用绿色催化剂生产的聚酯,高强度工业(直纺)涤纶丝,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等特种聚酯和纤维;鼓励发展芳纶纤维及芳纶制品(芳纶纸、蜂窝材料等)、芳砜纶(PSA)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纺丝生产装置单线能力≥300吨/年)、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并双噁唑(PBO)纤维、聚苯并咪唑(PBI)纤维、聚2,5-二羟基-1,4-苯撑吡啶并二咪唑(PIPD)纤维、聚2,5-二羟基-1,4-苯撑苯并二咪唑(PDBI)纤维、聚醚醚酮纤维(PEEK)、碳化硅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积极开发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及构件,培育发展汽车、高铁、飞机等高端装备用复合材料产业链;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规模化、稳定化和低成本制备技术,加快提升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智能、绿色生产技术,积极培育耐高温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制造和产业化技术。
积极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镍低钴三元材料、锰酸锂、镍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锂离子电池前驱体及正极材料,新型硅碳、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隔膜材料、新型电解液及添加剂、铝塑复合膜及电池制造、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利用等配套产业。
培育布局前沿新材料产业。培育布局石墨烯产业,重点推进石墨烯功能材料制备、产业化制造和装备技术开发应用,包括石墨烯制备、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储能材料、石墨烯电子信息应用、石墨烯节能环保应用等,发展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石墨烯柔性显示、石墨烯柔性液晶、石墨烯基特种防腐涂料、锂电池石墨烯基材、石墨烯基合金材料等产品。培育布局增材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稳定性的增材制造专用光敏树脂、粘结剂、催化剂、蜡材、高性能抗老化工程塑料与弹性体,开发特种合金粉末、结构陶瓷粉末、3D打印石墨烯陶瓷材料。培育布局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以稀土永磁材料、新型高频软磁材料、高容量稀土储氢材料、稀土锆基陶瓷粉体材料等为主的稀土功能材料。培育布局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以医用高性能树脂、医用高性能合成橡胶、医学成像与诊断用纳米材料等为主的生物医用材料。培育布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新型低温超导及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智能传感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二、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大力推动绿能开发。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光伏等绿色能源,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和煤矿备采区闲置土地,加快建设宁东光伏产业园,采用并网外送、离网制氢、源网荷储等多种开发模式,实施农光互补等“光伏+生态”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将宁东基地建成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示范工程、太阳能光热发电+储能和集中供热一体化开发示范工程,探索开展废弃矿井井下和井上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示范。加快发展光电转化材料和太阳能电池封装等相关配套产业,构建电池材料、电池组件、电池板、系统集成光伏全产业链。
大力推进绿氢生产。依托宁东光伏产业园和宁东新能源产业园,加快实施一批离网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工程。试点利用丙烷脱氢和氯碱副产氢。整合区域内电力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多能互补耦合制氢,形成制备方式多样、利用途径多元、生产成本较低的绿氢制备产业体系,建设绿氢耦合煤化工示范工程和绿氢规模化生产基地,争创国家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实施绿氢替代灰氢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水煤气变换反应替代技术升级改造,重点在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基多联产、煤制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补入氢气,推动灰氢转绿、以氢换煤、绿氢消碳,破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瓶颈;原则上新投产煤化工项目须同步配置绿氢生产装置,鼓励存量煤化工项目逐步配置绿氢生产装置,支持独立绿氢生产企业为煤化工项目供应绿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积极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应用、天然气掺氢示范和推广应用,支持发展工业特种气体、高纯稀有气体产业,探索实施氢能热电联产和储能、液氢制备和储运等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制氢、储运、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构建氢能产业集群。支持重点企业利用工业管廊建设输氢管道,同时布局建设一批加氢/加油/充电等综合能源中心,形成互联互通的氢能输送体系。加快打造集氢能重卡运营维护和检验检测、燃料电池供应、加氢站建设运营等一体化氢能交通生态圈。加大氢能核心技术攻关,组建宁夏氢能产业研究中心和氢能产业联盟,加快推进氢气储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开展液氢制备和储运技术装备应用;利用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开展低成本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氢燃料电池、绿氢化工、天然气掺氢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和鼓励重点企业开发新产品、谋划新场景、探索新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氢产业、氢经济。重点围绕绿氢制备、绿氢耦合煤化工、加氢站、氢储运、氢燃料电池及氢能重卡等领域,参与相关标准研究制订工作,推动健全完善不同层级的标准体系。
三、突出发展电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产业
发展功能膜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用PVDF背板膜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类封装胶膜、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用柔性聚合物膜;光学显示器用偏光膜、特种光学聚酯膜;动力锂电池隔膜、燃料电池用含氟磺酸膜等。
发展高纯试剂及电子特气产业。重点发展电子级氨水、电子级双氧水、电子级硫酸、电子级氢氟酸等高纯化学品以及5N级及以上的氢气、氦气、硅烷、二氯二氢硅等超净高纯试剂及特种(电子)气体。
发展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液晶(LCD)及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材料、聚乙烯醇(PVA)偏光片材料、柔性与印刷电子材料、大规模柔性复合光子晶体、新一代荧光转换型激光显示材料、彩色静电成像材料、量子点发光显示关键材料、高光效LED材料、交流LED关键材料等产品。
发展专用化学品产业。重点发展磷酸铁、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三元正极材料、高能量密度硅负极、石墨负极、电解液等电池材料,高分辨率光刻胶及配套化学品、印制电路板加工用化学品、研磨抛光用化学品等产品。
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围绕煤炭、化工、电力等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大型干粉煤气化装备、密闭式循环冷却系统、高性能气体分离装置、特种非标工艺设备等化工专用装备,鼓励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光伏/光热发电、智能电网关键装备等新型电力装备,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加氢等氢能装备发展,加快推动二氧化碳捕集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结晶盐综合利用装备等节能环保装备,培育发展柔性制造、检测、装配智能成套设备及智能数控系统、高精度传感器、关键功能部件、网络化系统集成等智能成套装备,全力推动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
五、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大力促进能源绿色消费。严控煤炭消费增量,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步伐,推进煤炭消费达峰并实现稳中有降。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煤电、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煤制氢行动,从源头上降低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动新能源产业与煤炭深加工产业耦合发展。持续推进终端用能领域电能替代工程和绿电替代工程,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推进绿电生产和消费,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加速能源消费绿色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大力实施工业领域结构、绿色、技术、智能四大改造,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引导高碳低效产业有序退出,为低碳高效产业落地腾出发展空间。实施煤化工、火电、焦炭、电石、电解铝等行业能量系统优化、装置能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工程;实施能效水平对标达标行动,不断完善工业对标指标体系,实施一批对标能力提升示范工程,大力开展节能诊断,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实施国能宁煤、宝丰能源、中石化宁夏能化、和宁化学和青铜峡铝业等重点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示范工程;实施终端用能电能替代行动,大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重点推广应用热泵、电锅炉、电驱动皮带传输、电动汽车等成熟电气化技术和设备,不断拓展电力使用领域。加强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工作。鼓励发展节能低碳服务业,加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创新,为企业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能源托管等一站式节能低碳专业服务。
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积极推广应用高盐废水、挥发性有机物、水体及土壤污染等关键治理技术,发展稀土三元催化材料、脱硝催化材料、水处理用高通量纳滤膜、高性能反渗透膜、离子交换树脂、高效吸附剂、高效水处理膜、工业用特种气体分离膜和净化膜、环保胶黏剂及专用助剂和添加剂、生物可降解塑料、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等环保材料和药剂产业,培育环境修复服务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产业。大幅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提高气化残渣、电石渣、化工渣等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废江南体育在线直播观看 板、报废动力电池等新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突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及推广,支持碳补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开发和应用。
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高质量循环发展为引领,加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发展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巩固提升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水平,持续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全面加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链条资源互补和产业链合理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资源型产业一体化、循环化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新引擎,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第三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煤化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围绕研发服务、金融服务、新型物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打造一批优势凸显、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培育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共享生产平台、供应链管理、工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大力提升研发服务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和产业化,积极引入新兴产业领域科研服务机构,支持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科技公司和科技服务公司,鼓励成立产学研联盟。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国家级煤化工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自治区级差别化氨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大新材料、清洁能源、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专家人才、科技政策等信息库,加强与高端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强化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应用。
二、培育检验检测服务生态
加快发展面向生产制造、设计开发、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计量服务,培育面向质量、安全、环境、生态、能源及性能等认证服务,建设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领域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打造西北地区检验检测基地和精细化工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推进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资源整合,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引进整合提升宁东基地配套检修维修服务,实现检修维修服务的本地化。
三、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提高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运营、保险等知识产权服务保障能力。加强知识产权诉讼、维权、尽职调查等法律服务,实现知识产权的规范化管理。推进知识产权检索分析、数据加工、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提供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实务等咨询服务,力争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四、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模式
推进金融业全功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宁东基地设立金融服务网点,完善银行组织体系建设。建设煤化工交易、产业链物流平台,建设支付、清算、资产登记、托管等金融平台,创新功能性平台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建设,通过挂牌、上市、发债、基金等渠道和方式优化融资结构,构建银行信贷、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探索普惠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五、完善新型物流服务基础
加快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铁路布局,推进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提升畅通园区内部铁路物流微循环。强化物流主体建设,支持培育以宁东铁路为龙头、以区内外专业化物流企业为支撑(参股)的大型集团化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智能交通与物流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建设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新型物流服务水平。
第四节 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宁东。
一、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
加快建设智慧园区。充分运用社会资本,会同华为、中国电信等ICT企业力量,打造逻辑统一、物理分离的宁东云架构,核心云采取私有云+混合云方式建设,各边缘节点采用全私有云模式,向宁东企业提供不同安全需求、不同应用场景和不用物理体量的云端计算、存储服务能力。实施重点园区封闭化管理,建设国产化数字底座,部署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整合园区和企业管理、生产、安全、环保等多元数据,建立宁东工业大数据。引入国际国内先进的工业场景应用,实现人、车、物、产、环、管全要素感知,构建数字孪生的智慧监管体系。依托工业互联网汇聚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消费链数据,建立能耗数字化管理体系,打造“工业大脑”,构建智慧招商管理系统和产业经济监测分析体系,建立政策专题库,配套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物质链交易平台。
加快产业数字赋能升级。鼓励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内部工控网,推进企业内部网络IP化、无线化、扁平化、柔性化等内网改造。深化移动物联网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园区等领域应用,推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建立宁东工业专网,利用5G、北斗等前沿技术为企业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多样性工业协议对接的接入、控制网络,争取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力支持企业智能制造,有序发展一批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推动离散型生产装备向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等方向升级,加快部署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鼓励开展云制造试点,推动柔性生产、定制生产等新的生产模式发展,打造一批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的“未来工厂”。
二、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能源化工软件服务生态。引进和培育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商,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软件服务等融合应用,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场景的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以及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工业智能软件和解决方案。推动个性化定制,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专用化学品等行业,培育开发小批量、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模式,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产业体系。鼓励线上工业品超市、安全培训、合同能源、共享实验室、在线诊断、远程运维、云上会展等新业态发展。
发展专业电子产品制造。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穿戴设备、工业仪表、电子元器件等产品深度融合应用,加快探索防爆电子检测仪、智能头盔、智能巡检终端等化工领域电子产品创新发展,推动能源化工领域专业电子产品生态初步集聚。
发展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加快推进电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生产制造,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主动对接和服务银川、西安等地电子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数据场景应用。引导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应用上深入探索,通过在供给端培育海量工业场景应用、提供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向企业开放数据服务能力等手段,降低企业数据应用的成本投入和专业壁垒,共同推动工业大数据全面深度应用。以国内先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已有成熟工业场景应用为支撑,推动制造技术、管理能力开放共享,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能源及安全生产管控能力,打造融合生产计划、调度、设备、操作、LIMS、工艺等内容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市场”生态体系,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加快建设数字化产业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主动推进内部设备联网、信息化系统云化和综合集成,建设汇集人、设备、物料、产线、订单、产品、供应商、客户、财务等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宁东基地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工业大脑建设项目,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园区产业数字化,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通过“百家争鸣、脱颖而出到揭榜挂帅”的分段策略,培育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创新的产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集营商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人力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性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推动宁东统一政府数字治理门户建设,推进现有党建、绩效考核、一网通办、项目管理、智慧环保、智慧安监等应用系统升级优化,构建便捷智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善和推广数字化公共服务,持续开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化社区医疗、智慧社区服务等建设。以“我的宁夏”APP为依托,积极争取建立宁东专区,整合各类应用服务。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强化市场监督、生态环保、社会治安、应急救灾等领域数字化应用,重点开展国土一张图、地下水/空气监测、安监应急一张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基层综治等应用系统建设。实施智慧城镇建设,发展智慧民生服务,拓展定制公交、网约车、共享(电)单车等智慧交通出行新模式,提升城镇数字化治理水平。
第五节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布局、强化功能、服务发展,实施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加快建设宝丰能源、宝廷新能源、润丰新材料、和宁化学、焜龙油品、宁东煤炭储运港、临河电厂、方家庄电厂、马儿庄煤矿等铁路专用线。
建设内畅外达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干线公路网络,提升宁东与银川、灵武、吴忠城际快速通道服务能力;优化宁东基地园区与园区、园区与镇区的内部快速通道。
打造衔接顺畅综合枢纽。优化提升宁东汽车站服务功能,建设公交枢纽站及首末站。依托太中银铁路梅花井站、宁东铁路鸳鸯湖站、上沟湾站、鸭子荡站,建设集装卸、包装、仓储、配送、公铁联运、货运信息配载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园区。积极推进粉煤灰外运物流基地建设。加快货运停车场、危化专用停车场建设。
构建一体化高效公共交通体系。积极开通与银川、灵武城际公交线路,实现区域公交一体化。推进建立旅客联程联运服务系统,促进运输服务多样化、高效化。优化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构建“城市公交+定制公交”出行服务模式,建立“转换科学、换乘方便、布局合理”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打造“143”交通出行圈(园区内部1刻钟通勤、银川(吴忠、灵武)40分钟通达、西安和太原3小时到达)。
推动智慧交通发展。积极推进宁东公交平台建设,实现车企在线运营端、政府管理大数据端、司乘在线作业端、乘客出行信息端等集成管理。推动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5G等技术应用与融合。加强交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执法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
二、构建多元供给的供水保障体系
提升宁东供水保障能力。统筹规划区域供水工程,加快现有水源工程和净配水工程改造,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太阳山二期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后续再依托陕甘宁供水工程,提高太阳山地区供水安全水平。推动宁东与长城供水工程互联互通,建设宁东供水工程、太阳山供水工程马家滩延伸工程,建立互为备用、安全可靠的现代供水保障体系。
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实施园区公共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工程,加快废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0%。积极开展工业再生水补充生态绿化用水试点研究,缓解生态绿化用水短缺局面。持续推进现有矿井疏干水处理回用设施升级改造,加快实施部分煤矿矿井疏干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矿井疏干水回用率达到95%。
推进宁东智慧水务建设。制定宁东智慧水务一张图,推进水资源管理智能化监测平台建设。实现供水管线、取水点位、控制压力、流量水量、水源水质、三维视频等在线监测、联合调度、智能管控。加快矿井疏干水的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推动所有煤矿排放及回用的矿井疏干水准确计量和核定,确保依法依规缴纳水资源税。加快“智慧水务”与“智慧宁东”信息平台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在线监测、远程调度、智能管控。
三、构建低碳高效能源支撑体系
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成宋新庄、红一、红二、红四等煤矿,有序开工建设惠安、新乔等规划煤矿,不断扩大先进产能比例,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实施生产煤矿智能化改造,优化提升采掘、供电、供排水、通风、主副运输、安全监测、洗选等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智能化水平,推动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作业;推进新建煤矿智能化建设,创新煤矿智能化采掘模式,建设智能化生产与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多系统、多功能融合的一体化平台,实现煤矿产运销业务协同、决策管控、一体化运营等智能化应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枣泉、红柳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加快现役火电机组升级改造,实施现有燃煤锅炉供热(蒸汽)改造,集中布局建设工业蒸汽动力岛,满足工业项目用热(汽)需求。
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加快高效铁路网建设,推进能源“金三角”区域铁路互联互通,构建“一纵六横”鱼骨式铁路网,向东与太中银铁路银川联络线、向南与太中铁路正线、向北与东乌铁路、向西与包兰铁路接轨,推进银川-宁东城际铁路建设,打通宁东基地物流大动脉;建成宋新庄至汪水塘专用线,打通宁东至山西地区和山东沿海港口的货运通道;建成宁东铁路与内蒙古南部铁路鄂上线联络线,打通宁东至鄂尔多斯煤炭基地的运输通道。
提升能源储存消纳能力。建设煤炭物流储运基地,持续增强煤炭储备能力,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煤炭、成品油、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储备,布局煤炭集散中心,加快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天然气储气设施、氢气储氢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及“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开发示范工程。持续完善宁东能源化工供应链平台运行模式。
四、完善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镇宽带基础网络,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加快互联网建设,实现光纤网、5G通信网和窄带物联网(NB—IOT)、工业无源光网络(PON)等千兆光纤技术全覆盖。布局建设交通、物流、能源、节能环保、城市管理等重点行业感知设施。建设广覆盖、大带宽、低功耗的物联网网络,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广疫情防控智能无人系统,健全重大疫情监控网络。
第五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坚持南北联动、东西贯通,推动与灵武马家滩、吴忠太阳山开发区等地区一体化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构建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联动循环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产业集群集聚、资源优化配置、产城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分区
立足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容量、开放开发潜力,统筹区域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产业一体化发展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绿水青山,实现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生产空间布局
生产空间主要包括工业园区、独立工矿区、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国土空间,其中工业园区包括煤化工园区、临河综合工业园、灵州综合工业园区、化工新材料园区、新能源产业园、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宁东物流园、太阳山开发区及马家滩后备工业园。核心区生产空间规划面积182.9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园区138.76平方公里、独立工矿区17.82平方公里、综合交通设施25.45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0.89平方公里。核心区以外的生产空间布局严格执行各市县(区)国土空间规划,其中太阳山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20.39平方公里,马家滩后备工业园规划面积41.93平方公里。利用宁东煤田采矿区,科学规划宁东光伏产业园。
二、优化生活空间布局
生活空间主要包括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等国土空间。核心区生活空间规划面积21.49平方公里,其中城乡建设14.73平方公里、农业生产6.76平方公里、公共服务2.85平方公里。核心区以外的生活空间按照属地的原则进行布局。
三、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生态空间主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国土空间。核心区生态空间规划面积178.92平方公里,各生态要素划定和管控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区以外的生态空间按照属地的原则进行划定管控。
第二节 构建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合理确定产业规模、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构建“一廊三区”发展新局面。
一、打造宁夏工业经济发展长廊
以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坚持区域规划有机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政策协调联动、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加快推动宁东与马家滩、太阳山等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与银川、石嘴山和吴忠等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实现上下游产业有效衔接、互补互促、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宁夏工业经济发展长廊。
二、建设北部煤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区
以建设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为目标,依托煤化工园区、临河综合项目区和化工新材料园区,重点布局建设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高端煤基新材料示范项目,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提高基础原料配套产业保障能力,引领带动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色环保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北部煤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区。
三、建设中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以建设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依托新能源产业园、化工新材料园区、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产业园、宁东光伏产业园和周边区域油气资源,加快发展以光伏、光热、氢能、储能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先进化工材料、先进纺织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石墨烯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高纯试剂及电子特气、显示材料及化学品、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用新材料和化学品等为重点的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产业,高水平建设中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四、建设南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区
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为目标,依托化工新材料园区拓展区、太阳山开发区及马家滩后备工业园,推动基础化工原料向下游延伸、精细加工、集群集聚,降低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重点延伸发展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基甲醇、煤焦化、煤基合成氨/尿素、煤基多联产、CO和H2等下游产业,以及现代医药化工、农药中间体及相关配套下游产业,高水平建设南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区。
第三节 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围绕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建立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区域协同创新机制、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发展利益共享机制
宁东基地规划区内的各类工业园区由宁东基地管委会负责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建立合理的税收利益分配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内部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当地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快推动与马家滩和太阳山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制约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高效服务的营商环境。
二、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统筹区域内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宁东与银川、吴忠、灵武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研设施、科研仪器、技术平台和人才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和开放共享,共同组织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前沿性产业创新项目、重大科技产业转化项目,形成科技体制贯通、创新资源要素流通、科技基础设施联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三、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规划区域内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各类资源要素,加快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等市场主体聚集,聚焦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等重点特色产业,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机制,健全完善资源配置政策体系,推动形成资源一体化开发、产业一体化发展、政策一体化配套的要素配置保障机制。
第四节 推动产城融合一体发展
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以产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加快现代化,高水平规划建设产业高度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一、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完善城镇功能设施,补齐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治理、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短板,推动产业与城镇良性互动、互促共荣、全面发展。宁东镇以核心区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宁东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实现产城融合一体发展。马家滩镇以马家滩后备工业园及周边工矿产业发展为基础,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空间,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协同管理,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太阳山镇以太阳山开发区及周边工矿产业发展为基础,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城镇配套服务功能。建立三地协同创新机制,相互借鉴管理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强重大污染、安全事故等联合管控与应急处置,共同推动规划区产城融合一体发展。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为核心目标,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推进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宁东镇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增强宁东镇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优化机构设置,本着机构精简、层级减少、部门优化、运行高效的原则,合并相近管理职能,设置综合业务部门,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审批环节,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宜的管委会、镇、社区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推进集中审批服务和综合执法改革,打造综合、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适应发展实际的财政管理模式,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宜的原则,明确宁东镇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三、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和品质
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社区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智慧社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各类生活服务保障能力。统筹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健全应急防控救援体系。合理布局停车场、社区市场等便民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坚持以现代思维和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手段经营管理城镇,推动城镇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创新治理模式,优化交通网络,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城镇路网循环更加通畅、交通更加便捷。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城镇建设。
第六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发展新动力,释放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持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强化煤炭资源保障供应
加大宁东基地煤炭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加快推动现有矿区未开发利用资源前期工作进度,鼓励煤电、煤化工项目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煤炭资源开发。拓宽宁东煤炭输入渠道,加大与能源“金三角”地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宁东能源化工供应链平台作用,打造区域性大型煤炭集散中心或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建立功能完备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提高煤炭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二、强化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安全保障
坚持以水定产,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产业发展布局。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统一配置和调度黄河水、矿井疏干水、再生水水源,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新增产业项目优先配置非常规水资源。规范管理供水设施,建立南北互通互补供水工程体系;优化整合供水主体,探索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开展区域水资源论证,深化用水权改革,探索推进水价和水资源税改革,积极开展用水权收储试点和跨区域、跨行业水权市场化交易,新增项目用水通过市场化水权交易、自治区统筹预留指标等途径解决。
三、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和保障供应
加强宁东基地规划范围内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规划工作,依法办理土地预审(选址)、报批供应、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等行政事项。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争取自治区优先保障建设用地和使用林地定额指标。加强草原征占用监督管理,规范草原审核审批,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
四、强化能源消耗和环境总量要素保障
严格落实能耗“双控”任务,同步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坚决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重大项目新增能源消耗指标通过存量项目挖潜、置换和新能源替代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原则上先从宁东基地减量项目置换解决,不足部分在全区范围内调剂解决。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范围。
五、强化电力资源保障供应
加快宁东基地电网规划建设,重点建设青山750千伏及江汉、云海和宝丰330千伏公网变电站重大工程,全力保障地区多元化负荷供电及电源接入需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和宁东基地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探索开展现货交易试点。采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鼓励开展混合所有制及存量资产入股、出售、产权置换、租赁等机制创新,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售电公司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企业全电量参与直接交易,积极开展跨省(区)电力直接交易。
六、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公共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依托全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水权、排污权、国有产权等公共资源采用招拍挂等市场化方式进行公开配置,促进宁东基地范围内公共资源要素聚集、优化配置,形成效应、整体优势。积极推动与各市县(区)开展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试点。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健全水、电、天然气等阶梯价格机制。推动企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用能权等交易改革。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推进国有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改革,强化产权执法司法保护。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市场主体平等保护机制。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加强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创新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生命周期共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在线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和社会监督作用,强化交易主体权益保护,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效益和公平性。加大科技创新要素和金融要素培育,进一步激发数据、知识、技术等要素市场活力,推动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加快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实现98%以上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采用电子化方式交易、全过程数字见证,符合条件的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项目实施“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
七、推动“四权改革”任务落实
全面贯彻落实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等改革任务。按照“以水定产”原则,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重点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实现黄河水、矿井疏干水、再生水统一配置,实行非常规水配额制,建立非常规水补贴机制,逐步实现非常规水水价低于或持平黄河水源水价;试点推行园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改革,实行取用水备案承诺制。重点开展创新市场化供地机制、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改革;坚持“亩均论英雄”用地导向,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积极推广“标准地”,在规划区范围内,围绕事先评估、事前定标、事中承诺、事后监管等环节建立“标准地”规范指引。引导企业实施零地技改,加快转型升级,原出让的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经批准原地技改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先期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排放物开展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改革,重点核定初始排污权、确定排污权基价、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建立排污权市场交易机制、创新排污权抵押融资、完善排污监管体系等;严格落实企业和园区固废危废处置、利用主体责任,现有煤矿、煤电、煤化工等重点产废企业要落实环评报告及批复的固废综合利用措施,确保治理成效。探索建立燃煤电厂发电计划与电厂固废综合利用率挂钩的电力绿色调度制度,实施固废处置梯级收费政策;开通固废利用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享受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条件的减免相关税费,促进项目建设,推动固废综合利用。
第二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一、深化委属企业改革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委属企业加快转型发展,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委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搭建“管理+技术”的双通道发展路径,有效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整体运营效能,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委属企业以股权投资或产业投资基金等直接投资方式,参与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管机制,推进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统筹衔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
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持续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实施民营企业培育工程和优秀企业家培育计划,培育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一流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立足宁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强财税保障能力,建立完善融资渠道畅通、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宁东基地高质量发展的财税体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持续完善核心区财税体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和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建成全区具有示范引领的低成本化园区。规划区税务征管依据行政管辖区域或经济管理区域,由所在地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按照现行分税制财税体制划分入库级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现有金融机构体制机制,全方位、一站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提升行政层级,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信贷投放、结算效率。健全“财税库”同级政府、同级配置,形成协调统筹一致的财税和金融服务保障机制。引导和支持金融要素市场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展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引导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环保、安全等保险业务。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注入。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制度体系,积极引导金融业规范发展,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四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抓手,积极释放“制度红利”,推动流程再优化、系统再完善、机制再健全、政策再配套、服务再加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精简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加快政务服务从网上、掌上、窗口“可办”向“好办、愿办、实际办”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动态管理制度,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条件,加强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压缩审批时限,优化投资项目前期审批流程,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完善“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平台功能,网办比例达到95%以上。优化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专窗服务,实现“一窗进出、一套材料、一次采集”和“企业开办一个环节一日办结”。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证照分离”和“照后减证”,简化企业注册和注销手续,提高涉企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打造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推动“互联网+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事后评估和专项报告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完善信用宁东社会信用体系平台,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推动企业诚信经营、社会组织诚信服务和个人守信自律。
第七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深化区域务实合作,构建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能源资源、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与全国及重点区域全方位对接、深层次融合,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扩大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渠道和规模。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能源化工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发展开放型特色产业,培育开放型经济主体,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多领域”国际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二节 深化区域务实性合作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新时代西部地区合作
加强与陕西西安、成渝双城、甘肃兰州等地区务实合作,突出产业协作,重点围绕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等产业,整合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原材料生产加工和配套服务,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积极引进“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并与之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区域物流业深度合作,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构建安全、低碳和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保障原材料供应安全。
二、加强黄河流域能源地区协作
加强与甘肃陇东、陕北、青海河西等能源基地合作,共同优化煤炭生产与消费结构,推动煤炭清洁生产、智能高效开采、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开展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与周边地区(园区)污染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合作机制,推动环境执法协作、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
三、深化能源“金三角”地区合作
立足深化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强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深入推进规划和重大项目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税收优惠、融资贷款、生态补偿、项目建设等方面联合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立足能源“金三角”整体开发,有序有效开发鄂尔多斯盆地综合能源基地资源。立足产业协同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化能源化工全方位合作、差异化发展,联合打造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立足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深入推进公路、铁路、电网、供气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构建便捷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区域性大型煤炭储运基地。立足可持续发展,共同争取国家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循环经济项目,努力创建国家碳达峰试点示范园区。
第三节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坚持以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开放,推动对内对外一体化开放、联动化发展。全面深化对内开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合作,以提升市场主体服务效能为抓手,聚焦产业项目建设,建立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利益分享机制,提升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融合度。大力引进高端树脂、高性能纤维、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储能装备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高端产业项目,争取实现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与沿海地区人才、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对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支持转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承接地建设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探索协同攻关新模式。
第四节 积极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强化投资对稳增长、促转型、优供给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机制,扩大精准有效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效益。
一、不断拓展投资空间
紧扣国家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顺应市场需求,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扩大产业领域投资,聚焦重点特色产业,高质高效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放眼国内外加速集聚一批层次更高、质量更优、效益更好的国内外企业投资项目,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业基础、共性短板等领域投资,有效增添经济发展后劲。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物流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投资,以及宁东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短板领域投资。扩大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节约集约等生态建设领域投资。
二、强化投资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通过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项目倾斜,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消耗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完善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放比重。加强政府、担保公司、保险机构联动合作,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大企业融资增信力度。构筑产业链生态圈,提高本地配套率,降低企业成本和周转库存。
三、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持续开展“多评合一”“区域评”“多图联审”“代办预审”,提高民间投资服务效能。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和政策,建立健全多种合作模式,有序推进PPP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四、促进外资扩规和提质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聚焦港澳台、日韩欧美及东部发达地区,开展线上线下外商投资促进活动,实现外资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加大对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外资项目。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经贸投资合作,促进投资与贸易联动发展。
第八章 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战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环境质量底线、把住资源利用上线,持续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石,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东。
第一节 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紧紧围绕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出发点,发展绿色工业、建设绿色园区、打造绿色经济,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强大内生动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一、深入推进绿色制造
加快绿色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推动生产原料、能源的绿色替代,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和装备,推广自动化装备和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提高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建立并实施能效、水效、环保“领跑者”制度。
二、加快绿色转型升级
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碳排放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测,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禁止新建燃煤火电机组。推动重点行业装备升级改造,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提升智能化、清洁化水平。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工业资源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全面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格落实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和定额管理,全面实行水资源论证、节水评价、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精准计量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园区及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全面清理用水黑户企业,规范取用水行为,推进用水权有偿取得,倒逼高耗水项目和产业有序退出,争创国家和自治区节水型园区;到202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以上,园区节水企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实施“四大改造”行动,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实施能耗预算管理,建立能耗预警调控机制,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提高能耗物耗准入门槛,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资源向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行业、项目倾斜配置,加快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驱共进;实施重点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创新节地模式,推广节地技术;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促进空置厂房、楼宇等存量资源再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监测监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原料及产品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运输比重,实现大宗货物“公转铁”。改善交通运输能源结构,全面实施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大力推进氢能重卡、氢能公交替代计划,实现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替代。
第二节 持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确保完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任务。
一、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切实降低燃煤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力度。削减煤炭消费比重,新建、改建、扩建耗煤项目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优化挖潜现有企业煤炭消费空间,实施煤炭消费总量精细化管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实施绿氢替代灰氢行动,积极推进绿氢耦合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建设,建成多能互补的能源基地。
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开展工业碳排放专项调查行动,编制碳排放清单。针对火电、煤化工等行业制定具体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开展行业二氧化碳总量控制试点。加强主管部门、职能部门、有关企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能源统计、应对气候变化核算等基础能力培训,系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落实企业碳盘查和统计制度,摸清温室气体排放底数,建立行业碳排放数据库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深挖低碳减排潜力。研究原料用煤二氧化碳排放考核核算机制。
三、探索二氧化碳减排路径
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统一部署,结合宁东基地实际,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科学合理确定达峰目标,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因地制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上下联动制定碳达峰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争取宁东基地纳入国家碳达峰试点范围,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获得支持。推动宁东基地二氧化碳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重点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行动。探索开展项目实施前的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测算项目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协同环评、能评制度,严格控制项目准入;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开展年度项目碳评价,将碳排放量纳入碳预算管理,强化过程管控。
四、建设二氧化碳减排示范工程
积极扩大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产业规模,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发酵制取丁二酸、绿氢合成氨耦合制尿素、加氢制取甲醇等应用示范及综合利用,利用新能源制氢替代煤制氢,开展CCUS/CCS工程示范和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示范,从源头上降低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动新能源产业与现代煤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加强与长庆油田开采合作,积极推进二氧化碳驱油示范工程。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节能、节电、节水等低碳设施和技术,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工艺和低碳材料。
第三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工作方针,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强化污染治理设施监督管理,健全大气、水、土壤风险监测监控体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一、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
强化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加大重点及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和无组织扬尘管控力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严格落实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补齐臭氧治理短板。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全面实施“源头有效减排+过程控制+末端高效治理”的全过程治理措施。强化有毒有害异味气体环境风险管控,完善监测监控设施,提高精准管控能力。建立健全与周边区域联控联治联防机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二、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持续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大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系统治理力度;巩固“近零排放”成果,鼓励百万方以上耗水企业建设废水“近零排放”工程,确保工业废水不外排、不入黄河。加快推进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完善在线监测系统,健全水环境风险三级防控体系。强化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持续提升鸭子荡水库水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用水安全;加大沟道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定期维护大河子沟、边沟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实现水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三、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实施土壤环境治理和修复保护工程,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详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与污染监控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工业固废及其他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强危险废物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鼓励实施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及矸石山生态环境整治。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建设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构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外运外销体系,降低铁路物流成本,实现规模化外运外销。压实企业综合利用主体责任,完善固废处置梯级收费政策,加大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奖补力度,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第四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建设,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构筑宁东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环境好转,推动镇区、园区协同共生,推进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建成绿色和谐示范基地。
一、加强空间管控
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加大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加快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建设,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转变。实施矿区修复,完善大河子沟、边沟、青银高速生态廊道建设,推动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二、强化生态治理
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统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矿地和谐等工作,积极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井下洗选等绿色开采技术,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提高矿井水、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矿山环境修复力度,重点开展废弃矿山、煤矸石堆场的综合整治和土地复垦,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区及周边地区发展风电、光伏、林业等产业,实现矿区扰动地面的规范化治理和土地多用途利用。到2025年,宁东矿产勘查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整体提升,新技术新工艺普遍推广应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矿地融合良性发展,生产矿山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矿地和谐、发展良性的宁东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推动镇区、园区绿地建设,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国土绿化率,加强草原管理和湿地保护修复。探索使用矿井水补充生态用水可行性,营造稳定可持续的生态景观,加大河湖生态治理,因地制宜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三、推动系统防控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视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工作要求,综合施策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以信息化手段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提升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水平,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第九章 夯实安全发展基石,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两个至上”、统筹“两件大事”、强化“两个根本”,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节 严格落实安全责任
持续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统筹推进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新局面。
一、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从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承诺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开展“以案代训”“现身说法”等培训,固化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底线思维,全面推进安全总监制度。推进企业应急预案专业化、简明化、卡片化,强化落实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安全培训“三到位”,切实提高企业应急能力。支持企业建立职工查纠隐患奖励制度。严格落实事故发生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制度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刑事调查、停产整顿、联合惩戒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二、强化党政领导责任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制定安全生产年度“工作清单”,细化工作标准,明确操作流程,形成目标明确、规范有序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谈话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履责述职工作要求。构建履职纪实平台,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履职纪实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巡查、考核及考核结果公开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理顺应急管理责任链条
高位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职责细化实化,健全监管责任工作机制,明晰各行业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职责边界,畅通监管沟通渠道,有效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各行业部门专业优势,提高监管效能。严格“三个必须”要求,强化主管部门监管职责落实,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部门职责定期修订机制,进一步理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消除安全监管盲区。完善规划、审批(备案)、建设、运营等多个监管环节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出现新进企业(新建项目)安全监管空窗期。
第二节 强化危化品全链条管理
建立健全危化品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实施全链条、全流程、全风险安全监管,坚决防范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有力防范化解危险化学品系统性安全风险。
一、强化源头管控
严格执行危化品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特别是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开展多部门联合审批,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建立完善涉及公众利益、影响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重大建设项目公众参与机制。制定和完善危化品“禁限控”目录,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园区产业链安全和安全风险容量要求,作为危化品项目准入的前置条件之一。禁止建设经安全风险评估确定为工艺危险度4级以上的项目。严格控制涉及光气、氯气、氨气等有毒气体,硝酸铵、硝基胍、硝酸胍等爆炸危险性化学品的项目建设,从严审批特别管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从严审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建设项目。新建化工生产储存装置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区域周边土地安全控制线,严格论证审查新建危险化学品项目总图设计,从严控制安全控制线内的土地开发利用,确保不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强化安全管理
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加强安全能力建设,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引导化工产业升级和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技防现代化水平,通过技术改造促进危化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快园区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建设应用,加强园区危化企业两类重点人员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园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队伍和能力建设,对园区内条件成熟的高风险化工功能区实施封闭化管理,根据园区发展需要配套建设对应规模的危险化学品车辆专用停车场并严格管理,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园区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开展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强化园区工业管廊、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配套设施安全风险排查管控,科学确定安全风险容量,明确安全潜在风险,全面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达标升级。建立健全标准化达标企业运行质量抽查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退出机制。强化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加快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装备,推动现有企业自动化控制和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升级。严格控制高风险岗位和区域操作人员数量,降低本质安全风险。
三、强化应急救援
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数据库和应急救援专家库,推进应急救援综合调度指挥平台建设。积极培养具备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决策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的专兼职人员。配齐配强现有危化品救援队伍的软硬件设施,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
第三节 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突出危化、工贸、煤矿、道路交通、城市建设、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强弱项、强底板、补短板,不断完善和落实“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措施和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工业重点领域安全治理
持续开展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组织专业化建设,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煤炭安全生产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推广应用瓦斯防治、冲击地压防治、水害防治、软岩支护、防灭火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提高对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预防和综合治理水平。深入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到2025年,正常生产煤矿全部实现二级及以上达标。推动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商贸等工贸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突出较大以上风险辨识管控和“三违”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继续深化金属冶炼、粉尘防爆、涉氨制冷等重点领域环节专项治理,在高危行业推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二、推进建设交通领域安全治理
完善宁东基地建设管理体制,理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职能体系,全面推行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监管能力。依托企业信用平台,限制不良信用企业进入宁东基地建筑市场。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传输检测信息,完善和提升施工现场视频监控能力,建立短信通知群发预警管理平台。以防坍塌、防高处坠落事故为重点,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及时消除隐患。严厉打击违法分包、转包、以包代管和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健全完善道路运输安全责任体系,全面提升客货车本质安全水平。强化运输企业安全监管,突出“两客一危一货”、校车等重点车辆安全管控,持续改造升级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严厉打击道路运输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三、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安全治理
完善燃气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燃气设施安全运行监控系统,配合推进应急气源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老旧燃气管网设施改造工作。建立高压输配“一张网”,健全电力设施保护网格化制度,建设宁东基地城市供电网应急抢修中心。开展老旧排水管网设施升级改造工作。建设宁东基地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系统,推进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网与宁东基地视频监控系统整合联网、共享应用。加强宁东基地视频监控专职队伍建设,建立园区、宁东镇社区、街道三级视频巡逻机制。推进公安数字集群补点建设,建成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建成宁东基地公共交通运营车辆信息中心。积极推进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社会化运作,落实大型活动承办方安全责任和政府监管职责。推动建立景区(点)客流预测、监控系统,及时发布“大客流”预警信息,完善人流疏导机制。
四、推进油气输送运营安全治理
严明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严格加油加气站审批,科学规划加油加气站布局,调整布局不合理的加油加气站。着力整治成品油非法经营行为,维护宁东基地成品油市场安全运营。重点建设运行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气瓶管理系统四大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油气安全运营水平。督导油气输送管道权属企业持续开展不间断的自查自改,全面提升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管理水平。理顺管道属地监管责任,统筹油气输送管道规划工作。开展管道风险评估,加强检验检测。积极协调解决宁东基地过境的建设项目与油气输送管道建设和安全运行相关的重大问题。严厉打击宁东基地油气输送管道周边违法施工行为。完善专项管理制度,加强巡检、督查,实现各类管线的实时监控,保证管线及沿线区域的安全。
五、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治理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经发、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环保、建设和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实现宁东特种设备从项目引进到设备到期报废的全链条监管。开展辖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析和研判,划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防范事故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等级,实施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和设备分级监管。从企业项目建设立项前、在建中、投产后三个环节入手,加强特种设备制造、安装、监检、使用等过程的监督,从源头上从严把关,进而保证项目建成后所用特种设备的质量安全。
六、推进职业病危害防治
强化职业卫生监管执法,开展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粉尘、毒物危害专项治理,依法查处职业病防治违法行为。督促企业优先采用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逐步改善作业环境。加强职业卫生信息管理,逐步完善职业危害数据库。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完成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告知等工作,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第四节 完善应急保障体系
实施安全生产与应急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和监测预警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提升化工园区应急保障能力。
一、完善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宁东基地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成效。建立宁东基地风险监测评估、预警跟踪、管理防控联动机制,强化与园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推进与宁东消防应急救援大队应急指挥协调的有效衔接。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分析、审核、报送和追责等制度,建立应急决策和快速评估系统,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全面提升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科学决策能力。
二、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提升消防大队管理水平和能力,增设专门领域消防救援队伍和一线救援警力,组建扩充基层专职应急救援队伍。按照园区规划和企业建设进度,参照不低于《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特勤消防站的标准布点建设消防站,确保消防车种类、数量、结构以及车载灭火药剂数量、装备器材、防护装具等满足安全事故处置需要。建立“消防、企业、第三方”监管体系,将企业日常消防管理内容纳入第三方监管范围。完善园区应急救援通道,建设宁东基地危化品运输专用通道,完善园区间道路建设,确保每个园区至少有两条对外联系道路,增加直升机停机坪等特殊消防应急设施。提升企业消防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工艺处置、危化品输转、导罐、堵漏、消防救援等队伍建设,完善企业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企业消防数据库,强化企业对火灾危险源的防控,落实企业间安全防护管理。完善消防站、消防取水设施建设,增设远程消防供水系统,增加应急时用于消防救援的中水景观池。建设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在“智慧安监”平台融入“智慧消防”,构建“物联网消防安全智能监管预警系统”,形成防护、预警和救援一体化智能管控体系。加强临建区、宁东镇等地消防管理。
三、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及公共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协作联动、布局合理、品种丰富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构建多元化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增强高科技应急装备的采购和使用,统筹规划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装备。强化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积极推广应用智能仓储技术,实现储备物资的远程监管和数字化调配。
四、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自然灾害基础工作建设,修建防洪坝和导洪渠;加大市政排雨、排污管廊建设;同时设立大型群众转移点,并配置相应的群众转移设施;积极与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沟通,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整合和完善环境、气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监测预警,全面提升现场快速监测和预警预测能力,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增强事前防范能力。以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为核心,加快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补齐水旱灾害防御薄弱短板,不断提高监测预警科技化水平,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现代化指挥调度能力。
第五节 完善安全文化体系
构建全员参与、运行规范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推广性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增强安全文化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安全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一、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开展化工危险化学品、煤矿、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技能提升行动,推动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人员重点岗位准入类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学历专业资质准入,实现高危企业在岗和新招录从业人员100%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建设安全技能实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示范基地,培育2家-3家安全生产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一批职业院校在高危企业设立分校区,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新型学徒制等方式促进职教融合,推进企业自建、共建,引进优质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园区公共培训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推进园区培训空间、实训基地和数字培训资源建设,通过提升高危行业安全培训供给质量提高培训质量。引导建立安全生产网络学院,建立高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学习个人终身账号和档案,实现培训和考核过程可追溯。加强对企业安全培训的执法检查,切实提高企业全员培训成效。
二、加强安全生产宣传
充分利用政务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普及宣传安全知识。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提升群众安全意识,大力开展全社会、多层次的安全文化活动,认真组织好“安全生产月”,继续开展“青年安全示范岗”、“安康杯”竞赛、“安全文明示范工地”等各行业领域评优创先活动。
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加快推进安全社区、安全企业、平安校园、安全工地、安全交通、安全场站等建设。加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安全诚信信息共享机制。持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到2025年底,新创建1家-2家国家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3家以上自治区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10家以上宁东基地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
第十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实施居民收入提升行动,推行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支持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变,拓宽居民依靠合法动产和不动产获得收益渠道,引导居民创办小微企业,或出资入股、联合投资建设一批经营风险小、预期回报好的经营项目,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实体,提高创业动能和经济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建立健全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享机制。
第二节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建立宁东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平台,精心组织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积极挖掘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就业新潜力,促进灵活市场化创业就业。建成古窑子等小微创业园,鼓励群众创业,扩大就业容量,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收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提高劳动力就业与岗位供给的匹配度、精准度。建立劳动者自主选择、市场资源配置、政府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努力做到培训对象全覆盖、培训补贴全覆盖、评价激励全覆盖、服务保障全方位。精准服务产业用工,全面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500人。
第三节 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2所,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巩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适时规划建设小学1所。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困难群体教育,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加强教育合作交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教育督导机制,力争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验收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深化“互联网+教育”,用好宁夏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校园治理能力。
第四节 构建公平普惠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设施好于全区、标准高于全区、服务优于全区”的思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和医疗补助标准。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跨区域、跨制度转移衔接,实现异地就医结算。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制度,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相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对生活困难家庭的分类救助。制定完善残疾人福利政策,建设残疾人康复场所,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妥善安置和抚育孤儿。加强保障房建设,满足低收入群体和务工人员住房需要。加快推进宁东老年活动中心投入运营工作,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立老年危急救助服务平台,使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
第五节 全面推进“健康宁东”建设
开展综合医疗改革,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以宁东医院为龙头,宁东公共卫生中心、宁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紧密型医共体,围绕群众健康需求进行全链条、全方位管理服务。规划建设集妇幼保健、中医服务、老年护理为一体的医疗机构,完善宁东医院、公卫中心硬件设施,夯实卫生根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队伍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传染病房建设,提升宁东医院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强化职业健康保障,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与区内三级医院宁医大附属医院交流合作,深化与浙江大学附属医院交流协作,搭建宁东镇区域“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实现与自治区“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互通互享。强化宁东医院内涵建设,完善宁东医院现代医院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以急救、烧伤、中毒为重点的特色专科,力争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处置能力建设,提升120分站紧急医学救援水平,建立宁东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推进宁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园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建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加强重点区域场所环境整治,引导全社会形成讲卫生、改陋习、讲文明、见行动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饮食风尚,从源头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第六节 加快推动“文化宁东”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以及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确保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城乡社区普遍建有全民健身站(点)。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戏送书送展览下基层等公益文化活动。积极对接银川市、吴忠市、灵武市文物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属地文物管理部门牵头开展文物普查、破坏风险评估和文物保护工作;在土地储备时,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应“先考古,后出让”,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入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新发现文物,应立即停工,及时报告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处理;加大明长城、磁窑堡西夏窑址等古遗址的保护修复力度。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影视城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宁东基地工业发展记忆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业、生态、科技、教育等全方位多角度融合。
第七节 深入推进“法治宁东”建设
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守好维护政治安全生命线。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水平。积极稳妥做好金融风险防范等重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制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开展“八五”普法教育,持续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加快构建立体化、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聚焦社区、校园、企业、社团等重点领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完善为民服务体系,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切实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坚持宁东基地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宁东基地“十四五”规划推进小组,研究解决规划建设中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为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和群团等工作的领导,建立与银川、灵武、吴忠市政府沟通协商机制,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形成改革发展和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化合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持续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党工委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警示教育常态化长效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想腐,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第二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严格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强化“多规合一”,以本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职责明确、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本规划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加强各项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并与自治区、银川、吴忠市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规划、指标、项目、资金、土地等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合理统筹资源和安排进度,确保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
第三节 强化政策协同保障
以国家和自治区政策为导向,聚焦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园区各类政策的衔接协调,确保规划有效实施。重点围绕新材料、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积极做好项目用地、环评、能评等前期工作,做到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升级改造一批,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完善园区配套财政资金支持政策,重点支持技术改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梯队培育等领域。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年度监督检查和中期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价与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并根据责任配置资源,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各部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目标考核和结果运用。完善规划实施的公共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上一篇:山东省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
-
5个生物质发电项目!2021年第二十二批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项目清单2021-11-30
-
河南:关于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环境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2021-11-23
-
能源“绿色低碳行动”不能没有煤炭2021-11-22
-
河南省耗煤项目煤炭消费替代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2021-11-18
-
仅3个生物质发电项目!2021年第二十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项目清单公布2021-11-16
-
38.7亿!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预算2021-11-16
-
1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 2021年第二十批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项目清单公布2021-11-10
-
碳市场机会多 可再生能源项目也能卖碳赚钱?2021-11-09
-
2020年煤炭行业环境评估报告2021-10-28
-
实现电力行业脱碳 加快煤炭淘汰步伐2021-10-27
-
神木市采空区煤炭自燃问题治理何去何从?2021-10-22
-
住建部发布首个建筑碳排放强制性指标:《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2021-10-22
-
山东落地首笔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2021-10-15
-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09-28
-
“双碳”目标下 煤炭工业如何应对新挑战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