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 第三方核查需求有望爆发

来源: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网
时间:2021-04-13 11:02:13
热度:

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 第三方核查需求有望爆发碳市场 碳交易 第三方核查大气网讯:十年蓄势,201年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鸣锣开市。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一,亟须

碳市场 碳交易 第三方核查

大气网讯:十年蓄势,201年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鸣锣开市。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一,亟须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历经10年试点后,于2021年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国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

碳交易市场建立,第三方核查机构成为“卖铲子的人”。①在强制减排市场,第三方核查机构负责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周期性的核查,把控碳排放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提升温室气体排放整体报告结果的可信度。此外,国内发电企业有望率先使用在线监测法进行碳核算,借鉴欧洲碳交易市场经验,在线监测法不会抑制第三方核查需求。②在自愿减排市场,第三方核查(审定)机构是CCER项目的“质检员”,负责项目的审定和核证流程。

中国减排进程逐步推进,第三方碳核查需求有望持续释放。①中国碳市场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碳核查需求持续旺盛。控排企业数量决定强制减排市场碳核查需求体量,中国碳交易市场初期仅涉及发电行业的2225家企业,随着碳市场建设不断深化,行业范围将逐步扩大,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增多,将直接带动第三方核查需求放量。②中国减排压力大,配额逐步收紧有望刺激CCER审定和核证需求爆发。当碳排放权配额收紧,控排企业无法通过自主减排达到碳排放标准,就需要通过开发CCER项目或通过交易其他可以核证的碳指标予以抵消。中国减排压力大,我们预期配额将逐步收紧,CCER项目有望增多,对碳核查市场贡献增量。③CCER再添“国际碳市场履约产品”新属性,审定与核证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2021年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减排市场机制(国际航空碳市场CORSIA)启动试运行,预计到2035年航空业需要购买25亿吨减排量。CCER体系被批准可用于CORSIA抵消,审定与和核证行业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宽。

01碳定价机制是落实“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

1.1 为应对全球气候风险,全球61个碳定价机制持续运转

温室效应急速加剧,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快速上升。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高达412.48ppm,较1950年提升32.21%。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温度迅速升高,2020年全球温度较1950年上升超过1℃。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增加。根据德国观察统计,2000-2019年全球发生超过1.10万次极端天气事件,直接导致全球超过47.50万人死亡和约25.6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损失。

为应对全球气候风险,超过70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20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正努力在205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除此之外,15个国家级以下的地区、398个城市和786个企业宣称正在努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全球61项碳定价机制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中。

碳定价机制是国家激励减排的有效工具。碳定价是通过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定价,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成本转移给排放主体,从而引导生产、消费和投资向低碳方向转型。碳定价主要包括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两种形式,2019年全球通过碳定价机制募集的资金总额高达450亿美元。

2021年全球共有31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30项碳税体系,总计涉及120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2%。

1.2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正式启动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前列,亟须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承担“世界工厂”的角色。伴随经济腾飞,中国碳排放量也随之高速增长。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98.26亿吨,位居全球第一,较2001年增长1.79倍,CAGR18=5.86%。

中国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随后在气候雄心大会上再次强调,至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

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从国家层面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碳交易可以有效打破行业壁垒,使得不同减排成本的企业之间优先选择更低成本的减排方式,在实现整体减排目标的同时使减排成本最小化。

十年蓄势,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

碳排放交易试点10年,经济效益好,减排效果优。①2011年,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2016年福建省加入,成为国内第8个碳交易试点。②截至2020年12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配额累计成交量约为4.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达104亿元。此外,纳入到碳市场70%的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实现了下降。

2021年1月全国碳交易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①《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投入运行。②目前碳交易市场涉及发电行业的2225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来行业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行业。

2030年中国碳交易额有望突破1000亿元。碳中和形势下各地区行业都在策划和落地具体的举措,绿色金融、债券、信贷等资本也开始投资绿色技术和碳交易,将实质性推动碳市场的活跃。长远来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夯实政策基础,产业界将努力尽快达峰,根据环保政策网测算,到2030年中国碳交易额保守估计也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