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2020年我国大气环境如何?霾等指标有何变化?报告+解读来了→

来源: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网
时间:2021-04-02 15:00:30
热度:

2020年我国大气环境如何?霾等指标有何变化?报告+解读来了→蓝天保卫战 大气环境 PM2.5大气网讯:4月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0年)》(以下简称《公报》

蓝天保卫战 大气环境 PM2.5

大气网讯:4月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0年)》(以下简称《公报》),指出2020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特别是2017年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国平均霾日数和PM2.5浓度明显下降,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全国平均霾日数为24.2天,较2019年减少1.5天,比近5年平均霾日数减少8.1天,其中,京津冀等区域2020年霾日数继续减少。全国共出现10次沙尘天气过程,较2019年和近5年平均偏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全国PM2.5和臭氧平均浓度较2019年分别下降8.3%和6.8%。卫星监测显示,大部分区域二氧化氮和臭氧对流层总量较2019年下降。全国大部地区酸雨污染状况持续改善。

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全国平均霾日数减少3.3天,PM2.5浓度下降17.5%,其中京津冀和汾渭平原霾日数分别减少17.9天和30.0天,PM2.5浓度分别下降27.9%和22.6%。

《公报》指出,2020年气象条件整体利于大气环境改善。5月至10月,全国大部地区气象条件较2019年同期利于臭氧浓度降低。3月至5月,主要沙源地大风日数偏少、前期降水偏多,气象条件利于沙尘天气减少。

从长期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前期转差、后期向好”的趋势。大部地区霾日数由上升转为下降,东部地区PM2.5背景浓度下降趋势明显,但臭氧浓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数读

《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0 年)》

2020年全国大气环境持续改善。全国大部分地区霾日数持续下降,霾天气过程强度明显下降。

京津冀地区霾日数为38.5天,较2019 年和近5 年均值分别减少6.7 天和17.8 天。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2020 年PM2.5 和臭氧平均浓度分别较2019年下降8.3%和6.8%。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 2020年二氧化氮对流层总量和臭氧对流层总量较2019 年下降。

2020 年,受有效降水偏多影响,全国平均气象条件可使PM2.5浓度较2019 年和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5.5%和5.0%。

2017 年以来,全国平均霾日数减少3.3 天, PM2.5 浓度下降17.5%。其中,京津冀和汾渭平原霾日数分别减少17.9 天和30天,PM2.5 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7.9%和22.6%。

2000 年以来, 我国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前期转差后期向好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霾日数由上升转为下降,但冬季持续性、大范围霾天气过程时有出现。东部地区PM10和PM2.5浓度下降趋势明显。

2008年以来,酸雨污染状况得以改善。

污染天气监测预报与评估

助力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气环境治理,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通过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举措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2020年气象条件偏好,也进一步促进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其间,各级气象部门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服务,在污染天气监测预报、污染气象条件评估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污染天气监测预报方面,不断提高污染天气预报准确率。建立环境气象逐小时气象条件精细化预报、中长期预报、月季尺度的气候预测产品体系。以精细化预报为例,目前建成的基于多家大气环境模式的多模式集成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可提供全国范围内未来9天逐小时预报,预报准确率较3年前明显提高。这些预报预测信息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重污染天气应对、跨部门联合会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方面,开展针对不同污染物的气象条件评估。发挥气象优势,逐步形成了包括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定量分析、污染溯源解析在内的环境气象评估技术体系;参与生态环境部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及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防控分析,围绕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变化及传输影响开展评估工作。

持续发展大气环境业务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以来,我国霾日数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是京津冀等重点地区下降明显;霾过程强度明显下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但是,当遇到持续性静稳天气时,仍会出现较大范围的霾天气。2017年至2020年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为每年5-7次,因气象条件变化而略有波动,这说明空气质量还没到与气象条件“脱钩”的阶段。

未来气象部门将继续发展大气环境业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大力发展基于智能网格的精细化预报,为精准施策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提升中长期时效预报预测质量,为大气环境治理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其次,面向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的新需求,拓宽思路和视野,推动跨部门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最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在多源资料应用、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气象条件预报与定量化评估、大气环境和天气气候系统双向反馈机制机理、中长期环境气象可预报性评价等方面加强科研攻关。

大气环境前期转差后期向好

污染治理有成效

2000年以来,我国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前期转差后期向好的趋势。

全国及重点区域平均霾日数长期变化趋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国大部地区霾日数明显下降。各重点区域转为明显下降的时间存在差异。全国平均霾日数自2016开始明显下降,其中珠三角地区自2012年开始明显下降,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自2014年开始明显下降,汾渭平原自2015年开始明显下降。

大气本底站PM2.5质量浓度监测显示,位于我国中东部的站点PM2.5浓度自2006年有观测以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2013年以来PM2.5浓度下降明显。全国6个大气本底站臭氧浓度监测显示,瓦里关站、北京上甸子站臭氧浓度自2006年以来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余4个站点呈现弱下降趋势。

NO2和SO2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PM2.5的重要前体物。卫星监测显示,全国及重点区域NO2对流层总量自2006年以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国NO2对流层总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之后以每年4.2%的速度平缓下降。全国及重点区域SO2柱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卫星监测的长期变化反映了我国大气污染排放的变化,体现了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臭氧污染逐渐受到关注

2020年气象条件利于臭氧浓度降低

臭氧浓度除了受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外,也受到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

近年来,全国和重点区域臭氧浓度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年至2019年,全国及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等地臭氧浓度较高的时段(5-10月)降水日数呈现下降趋势,日最高气温平均值呈现上升趋势,都有利于臭氧的生成。

尤其是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5-10月降水日数为2015年以来同期最少,辐射强度为同期最强,这些气象因素促进了2019年臭氧浓度达到近五年以来最高值。2020年5-10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辐射偏弱、平均最高气温偏低,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臭氧浓度的降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