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探索建立生态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中国方略

来源: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网
时间:2020-04-11 09:03:43
热度:

探索建立生态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中国方略环境修复网讯: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习近平说,这里的山水保护好,继续发展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

环境修复网讯: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习近平说,这里的山水保护好,继续发展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中“五个一批”之一,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保护修复扶贫、生态科技扶贫、生态扶贫资金持续投入等脱贫致富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快了深度贫困地区生态富民、产业脱贫、农民增收脱贫摘帽进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生态扶贫长效机制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基础保障

生态扶贫长效机制保障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扶贫将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探索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扶贫模式,在扶贫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扶贫。强调脱贫致富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不仅将全面脱贫作为主要目标,而且将生态化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积极探索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通过生态修复、保护环境、产业致富、改善民生,促进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生态扶贫长效机制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中国生态扶贫通过实践探索建立的长效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人口参与到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公益性岗位,将群众增收创业和增强社会合力、提高扶贫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扶贫工作基于区域特色资源开发相关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的关键作用。

中国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扶贫长效机制

生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提升贫困区经济社会效益。通过政策引导,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项目支持、行业服务、企业实施的发展思路,整合项目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将发展特色经济林培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富民增收产业化道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奖补机制,对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或与贫困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奖补。利用各地特色森林景观、自然资源和林下无公害产品积极发展集餐饮、住宿、旅游于一体的农家乐、森林人家等林业产业,优先帮助贫困农户。譬如,2018年,中西部22个省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贫困地区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5500万亩,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70家,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贫困户达35万户,年户均增收3500元。2019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56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产业发展和生态扶贫成效明显。

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助力贫困户共享“生态红利”。中国生态补偿扶贫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参与,补偿范围涵盖森林、草原、湿地、河流、土地等几乎所有的生态领域,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补偿的力度,明确转移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区域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补助范围。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通保护生态环境与共享发展成果的联系通道,采取生态惠民和倾斜支持的策略,增加对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在植树造林项目、低产低效林改造资金支持和森林培育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

推动了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碳汇交易等不同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探索,广东和福建、安徽和浙江等跨省之间的生态补偿都在有序开展。目前国家级的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0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5元,草原、草畜平衡的奖励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2.5元,草原禁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7.5元。通过生态补偿促进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了生态保护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拓宽了农牧民收入的来源渠道,有效增加了生态产品和服务。譬如河南省实施生态补偿扶贫,已有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带动7万多人稳定脱贫,管护森林面积950多万亩,取得“以林养人”和“护林脱贫”双赢效果。云南怒江州福贡县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农年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02.6万元,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保护修复扶贫长效机制助力贫困户就业增收。通过设置类型丰富的生态公益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草原监督员、自然保护区管护员、环境保护监督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建立了长中短相结合的多元增收渠道,重点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公益性岗位设置规模逐步扩大,2016年以来,已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40亿元,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7亿元,在贫困地区选聘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和脱贫,分享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带来的实惠。在中西部22个省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中央层面共安排贫困地区林草资金1500多亿元,全国新组建2.1万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12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创新贫困户利益联结与激励机制,促进贫困群众深度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生态扶贫科技支撑长效机制增强脱贫造血功能。结合贫困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复合系统,在环境脆弱地区加强科技支撑,积极运用适宜的成熟生态技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对接力度,建立“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股份合作经营机制,形成科技主动助力扶贫产业、产业需求对接科技成果的局面,以及“专家团队+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扶贫产业培育+创业主体培育”的服务链条,提高了科技扶贫的可持续性。深入开展林草科技扶贫,通过推进“林草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列车行”等活动,选派科技专家、特派员、指导员深入贫困地区,创建“科技+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建立各类示范基地1316个,举办培训班7000多期,培训乡土专家和林农80多万人次,实施科技扶贫项目626项。选派156名挂职干部到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广西、贵州、江西等省区开展帮扶工作,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实施四级干部挂派机制,形成省、市、县、村四级帮扶联动。

生态扶贫持续投入长效机制保障脱贫攻坚“钱袋子”。在国家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生态扶贫的资金渠道,因地制宜成立生态脆弱地区扶贫开发保护基金,通过国家引导资金、企业参与、个人投资以及社会募捐等多种形式壮大基金规模。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在生态扶贫中探索新的金融模式,探索出“政府引导金融、金融聚焦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生态精准扶贫”的金融支持生态扶贫模式,发挥绿色金融保障机制的作用。

董战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博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