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浙江省杭州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探索实践

来源: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网
时间:2019-09-17 09:27:09
热度:

浙江省杭州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探索实践固废网讯:【编者按】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图书

固废网讯:【编者按】

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图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攻坚克难的30个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现将这30个案例予以编发,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引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摘要】

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绿色发展大事。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在全国较早开展垃圾分类探索实践,并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纵深发展,部门合力推进难、垃圾减量控量难、公众知行合一难、分类质量提升难、资源回收利用难、处置设施落地难等突出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直面老问题新挑战,提高站位,强化担当,迎难而上,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持续发力,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垃圾治理党建引领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管理考核体系、控量减量体系、宣传动员体系和保障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社会文明、促进资源节约、撬动基层治理、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国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杭州素材、杭州实践、杭州经验。杭州垃圾分类的探索历程和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垃圾分类的广泛性、艰巨性、整体性、复杂性、持久性特征,必须注重强化党建引领、制度设计、体系打造、机制构建、社会协同和氛围营造,为扩大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助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垃圾分类 “三化四分” 绿色发展 杭州

一、背景情况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过问、亲自部署的“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垃圾分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两山”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一。杭州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至1985年基于开展垃圾堆肥的分类收集试点工作。2000年,原国家建设部将杭州等8个城市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但由于受政策不配套、发展水平不匹配等种种制约,开展的试点工作大都成为“烂尾工程”或无疾而终。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再次进入人们视野,也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寄予厚望,强调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杭州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各项工作必须争先、率先、领先。特别是,杭州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是常住人口超过980万的特大型城市,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地理环境,垃圾分类处置问题既是做好城市建设管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道难解之题,也是一道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环境生活品质的必解之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垃圾总量增长迅猛,2016年杭州市区共清运处置生活垃圾379万吨,比2007年的208.24万吨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率持续在5%以上的高位。由于焚烧处置设施短缺,导致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长期超设计能力运行,杭州唯一的垃圾处置战略保障资源消耗过快,难以维持原设计的24.5年使用寿命。2016年以来,通过实施管控措施,垃圾量年增长率虽然稳定控制在3%以内,但控量形势依然严峻,“垃圾围城”警报尚未彻底解除。抓好垃圾分类,提升垃圾“三化四分”水平,控增量、减存量,呵护城市绿色健康发展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紧扣“提升分类质量、促进源头减量、推进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不断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初步探索出垃圾分类“杭州模式”。

(一)突破部门合力推进难,从“单打独斗”转为“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网络逐步形成

垃圾分类点多面广,覆盖范围大,需要多部门协作,共同推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城管部门单打独斗,其他部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如何发挥城管部门的垃圾分类“指挥部”作用,把各相关职能部门拉进同一战壕,统一思想、各司其责、步调一致,成为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

1. 高位协调。2014年,杭州市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统筹考虑各类垃圾治理,在国内率先提出“五废共治”理念,成立杭州市治理固体废弃物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挂帅,统筹协调固废治理及垃圾分类相关工作,覆盖成员单位38个,形成高效畅通协调机制。

2. 政策配套。针对前期存在的上位法缺位、地方性法规缺项、标准规范缺失的问题,杭州市大胆探索实践,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出台全国首部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同时配套出台《杭州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关于深入推进市区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杭州市“五废共治”的实施方案》《杭州市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杭州市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环境改善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置阶梯式计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以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服务规范》《杭州市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导则》等8部标准规范。

3. 压实责任。杭州市建立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传导机制,实行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制和层级负责制,建立有人、有钱、有章、有责的“四有”保障机制,同时出台专项考核实施细则,建立“日检查、月通报、年考核”工作制度,定期在主流媒体上公开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和小区、单位“红黑榜”,并将垃圾分类年度工作任务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体系。

(二)突破垃圾减量控量难,从“渠道单一”转为“多点开花”,垃圾增量得到有效遏制

一方面,杭州市长期以来都面临垃圾量快速增长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末端处置能力建设特别是焚烧设施建设滞后,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常年高位运行,带来“垃圾围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挤压空间等一系列威胁。对此,杭州市深入挖潜、多管齐下、拓展渠道,破解垃圾减量控量难题。

1. 总量控制管理。创新生活垃圾总量控制管理,强化属地政府控量减量责任落实,对纳入总量控制管理的城区,以年度垃圾总量控制目标为基数,实行“增量控制、超量加价”,其中年度实际垃圾量超过控制总量2%(含2%)至4%部分的垃圾量按统一结算价格的0.5倍系数缴纳处置费,超过控制总量4%(含4%)至6%部分的垃圾量按统一结算价格的1倍系数缴纳处置费,超过6%(含6%)的垃圾量按统一结算价格的2倍系数缴纳处置费。加价收取的垃圾处置费由杭州市财政统筹管理,按年度结算支付,专项用于对垃圾量低于年度控制目标5%的城区进行补助。

2. 推进分流减量。推进低价值物回收利用,在市区范围设置1911个低价值物和1481个废旧衣物回收点,并扩展玻璃、金属制品、纺织品、服装边角料等物品回收利用。深化农贸市场生鲜垃圾源头减量,开展果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果蔬菜皮就地减量和专线清运处置,累计达到125家。开展垃圾清运控水减量,设置24个垃圾清运控水点,要求垃圾运输车在进入末端处置设施前进行排水减量。强化装修垃圾处置监管,设置装修垃圾中转处置场地11处,分流处置装修垃圾。推进园林垃圾再生利用,设置园林垃圾处置场地10处。实行有害垃圾专业清运,每月10日定为有害垃圾清运日,设置有害垃圾投放点1920个。

3. 强化经济激励。按照生活垃圾“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理念,调整完善非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计量和收费管理机制,自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杭州市区非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计量和收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户等非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计量和收费管理,明确以上年度(前12个月)生活垃圾产生量作为本年度生活垃圾基准量,超出基准量的部分,按照加价收费标准计收处理费。为准确计量垃圾产生量,杭州市划小垃圾清运计量单元,实行以街道(乡镇)为区块进行计量,并在完成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垃圾清运车载称重系统,实现垃圾清运精准实时计量,实现“斤斤计缴”。

(三)突破公众知行合一难,从“被动消极”转为“主动积极”,人人参与氛围日益浓厚

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但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悖论,即往往知道分类的多、参与分类的少,认同分类的多、做好分类的少,从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鸿沟。

1. 党员带好头。杭州市组织开展“垃圾分类 党员先行”主题宣传月活动,包括开展垃圾分类总动员、发起“垃圾分类党员先行”倡议、组织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启动“垃圾分类我先行”签名、开展垃圾分类面对面入户宣传、做垃圾分类党员志愿服务、营造垃圾分类长效氛围等活动内容。各区(县、市)将垃圾分类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推行“党建 + 垃圾分类”,把参与垃圾分类作为党员到社区报到、主题党日、“三服务”的重要内容。比如,试点开展社区党员“承包 + 认领”垃圾房,辅助做好垃圾投放监督及细分工作;选派党员担任“桶长”,加强对居民垃圾分类的宣传劝导以及垃圾分类设施的监督检查。

2. 单位作表率。市民对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开展垃圾分类的呼声强烈,杭州市出台《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在入驻市民中心的134家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扩展到市区街镇的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为打消疑虑、破除阻力,杭州市城管系统开展“七个一”结对帮扶,每两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一个机关事业单位,上门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现场指导和政策解答。经过努力,杭州市民中心的机关事业单位、各区(县、市)政府等垃圾分类知晓率均达100%,垃圾分类准确率均达80%以上。强力推进教育、卫生、国有企业等行业系统的强制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杭州市考评办组织的2018年“五废共治”绩效测评中,市直单位、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的垃圾分类实地踏勘评价得分依次达97.5分、97.8分、91.4分。

3. 小手拉大手。按照“小手拉大手、大手带小手、家校联合”的思路,杭州市推出编写垃圾分类教材读本、开设垃圾分类知识辅导课、录制“眼镜伯伯讲垃圾分类故事”、举办中小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开辟22个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开展垃圾分类“第二课堂”主题实践、讲授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等系列活动,推动中小学生垃圾分类实践教育从“零敲碎打式”向“整体修习式”转变,垃圾分类在杭州中小学校蔚然成风。

4. 宣教面对面。杭州市组建垃圾分类宣讲团,广泛持续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工地、进商场、进部队、进学校、进乡村、进寺庙、进厂矿“十进”宣传,2018年以来累计举办宣讲349场次,培训各类人员41982人次。统筹社会资源,组建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楼道长、专管员等“三支队伍”,开展进门入户宣传指导,告知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分类设施摆放位置、垃圾分类法律责任等内容。

5. 执法强支撑。坚持严管重罚、动真较真,以《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准线,建立执法长效机制,推行第一次抄告整改、第二次和第三次警告提示、第四次垃圾拒运的严管措施,提升垃圾分类执法力度和成效。该条例自2015年12月1日实施以来,2016年8月开出全市首张罚单,截至目前,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256件,其中处罚单位2655件、个人(含个体工商户、居民)2601件,实施拒运惩戒26例,力度之大、影响之广前所未有。

(四)突破分类质量提升难,从“粗放粗分”转向“精放精分”,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分类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成败。前端垃圾出户不分类、垃圾混合投放、混合收运等现象是困扰垃圾分类的顽症难题,严重影响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满意度。对此,杭州市从精细化管理入手,规范设施、创新方法、开展整治,大力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1. 完善分类投放设施。按照规范、方便、整洁、有序的原则,开展垃圾投放设施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四色”垃圾桶规范摆放,清理不规范容器,解决杂色桶问题,优化调整投放点的垃圾桶数量,并在垃圾桶上加贴垃圾分类标识,近两年来共更新更换分类垃圾桶9万余只,规范垃圾桶分类标识5万余个。

2. 加大投放环节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实践并总结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强化管理责任落实,比如,在江干区试点推行“桶长制”,通过委任区域桶长、街域桶长、单位桶长、社区桶长等各级桶长,以网格责任田形式清晰划分垃圾分类责任区域,真正做到垃圾分类责任到人;探索建立可追溯机制,在萧山区试点给每户居民发放标有二维码的餐厨垃圾桶,实行一户一码、定点放置、定时收集、统一维护,餐厨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0%以上;落实小区垃圾分类专管员制度,引入专业化服务企业和公益组织参与垃圾投放监督和巡检,提升垃圾分类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3. 优化垃圾清运服务。针对垃圾中转设施落地建设难问题,杭州从2010年起在国内首推垃圾清洁直运模式,通过“桶车对接”直接将垃圾运输至末端处置场所,不再新建垃圾中转站,并把存量垃圾中转站改造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极大改善了中转站周边环境。针对收运中暴露出的混装混运问题,统一实行“绿车对绿桶、黄车对黄桶”分类清运,全市803辆运输车辆全部完成对应颜色标识喷涂,并开展混装混运有奖举报,提升运输车辆分类识别度,有效防止垃圾混装混运。

1.jpg

(五)突破资源回收利用难,从“一次消耗”转为“循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效益显著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不景气,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可回收资源总量水平偏低,致使大量混入生活垃圾,既严重影响分类质量,又增加末端处置压力。

1. 完善回收政策。以杭州市委办、市府办名义印发《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的实施意见》,修订发布《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明确回收网点布局、资源分拣利用、行业转型升级、市场秩序规范等要求,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达867个,提升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15.1万平方米,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

2. 创新回收模式。依托杭州信息经济高地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 + 再生资源回收”模式,连续两年举办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论坛,搭建政、企、社合作平台,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业态发展,推动垃圾清运与资源回收“两张网”的有机融合,成功孵化出“虎哥”回收、申奇回收、物尽其用、家宝兔、启迪桑德等再生资源回收龙头骨干企业,比如“虎哥”回收已覆盖居民家庭24.5万户,回收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超95%,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15个新型回收模式之一。

2.jpg

(六)突破处置设施落地难,从“邻避效应”转为“邻利效应”,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由于受到“邻避效应”影响,各地垃圾处置设施普遍存在规划难、选址难、建设难的问题,杭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受到该问题困扰。特别是在 2014年发生九峰环境能源项目“5·10”群体性事件后,给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增添了一层阴影。对此,杭州市保持战略定力,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以坚定意志、不回避的态度迎难而上,推动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1. 提前谋划,科学论证。早在2007年,杭州就确立“焚烧为主、生物处理为辅、填埋为保障”的垃圾处置战略,2011年完成《加快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研究》重大课题研究,提出公众阻力、区域利益协调、政府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解决机制,为破解垃圾处理设施普遍面临的邻避问题提供科学策略。

2. 全域布局,生态补偿。2016年9月26日,《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正式获批实施。2019年,根据治废工作新要求,完成《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修编)》,进一步明确能力建设近远期规划项目。在垃圾处置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中,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由生活垃圾输出城区按照75元/吨的标准缴纳环境改善资金,专项用于垃圾处置设施所在地的环境美化、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和维护、地区经济发展扶持。

3. 统筹建设,提升能力。“5·10”事件后,杭州市抽调相关部门精干力量,组建九峰环境能源项目工作专班,依法依规推进项目建设,深入细致做好周边群众工作,全程做好信息公开,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15年4月14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6月1日投产运行。随后,淳安县垃圾焚烧项目、天子岭厨余项目、天子岭餐厨一期项目、萧山临浦餐厨一期项目、萧山钱江餐厨项目、桐庐餐厨项目等接续建成投运。目前,还在有序推进临江环境能源项目、建德市垃圾焚烧项目、萧山临浦餐厨二期、天子岭餐厨二期和厨余二期以及五个分类减量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此举将为垃圾分类处置提供有力支撑。

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杭州市通过坚定不移推进垃圾分类,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垃圾分类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文明、促进资源节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城市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实施垃圾分类后,提高了市民环境意识、文明意识,道路上随手乱扔垃圾现象、向车窗外扔垃圾等现象大为减少,小区环境改善,城市道路清洁,杭州城区清洁度始终保持95分以上,有力助推“国内最清洁城市”打造。杭州市统计局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近75%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对家庭及小区环境有明显或较明显改善,90%以上市民认为垃圾分类提升了市民环境意识,提高了城市凝聚力。

二是垃圾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垃圾分类不能改变垃圾量逐年增长的自然发展趋势,但通过对可回收物和低价值物的回收分流,一定程度有效缓解了进入填埋、焚烧设施的垃圾量自然增长势头。之前,杭州进入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垃圾量和GDP增长数据很接近,基本每年8%左右,近几年垃圾量增长率下降到3%以内,无害化率持续保持100%。

三是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杭州配套前端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大力推进末端分类处置能力建设,新建成3座焚烧厂,新增焚烧处理能力5100吨/日,使焚烧处理设计能力达到8500吨/日;新建成4座餐厨废弃物和厨余垃圾处理厂,使生物处理设计能力达到850吨/日,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3%,杭州离“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越来越近。2013年7月,杭州市入选全国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2015年4月,杭州市入选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截至目前,杭州市垃圾分类小区达3413个,其中主城区已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市共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60个,总数位居全省各市首位。在2018年度浙江省垃圾分类考核评估中,杭州市荣获优秀等次。

三、经验启示

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工程、系统工程、文明工程、基石工程,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能长久等待,杭州通过理论探索、科学实践和系统提炼,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垃圾分类是一项事务工作,具有广泛性,必须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简便易行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店家商户、公家大户,是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与广大市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垃圾分类首先需要产生人去动手进行分类投放,后续环节再分类处理,全过程都离不开“动手”,且要让每个产生人即社会市民动动手,还要人人会动手,这是非常大众化的事情。因此,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根据市民生活习惯、垃圾成分、末端处置设施等实际情况,让广大市民明确为何分、怎么分、分了怎么办。不能脱离实际,要简单操作又不失标准,不能简单问题复杂化,否则垃圾分类会很累,变得寸步难行。

(二)垃圾分类是一项做人的工作,具有艰巨性,必须人人担责、强制落实、不可替代

垃圾从产生到最后处理,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其中产生者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责任人,是分类第一主体。为让全体市民实施垃圾分类,引入企业参与,这有助于提升市民参与积极性,但绝不能替代产生者的垃圾分类投放主体责任,一旦被替代了主体责任,市民的从众心理会使“要我分”到“我要分”成为泡影,背离垃圾分类的“初心”。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抓责任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若某一环节上有未落实责任或责任越俎代庖的,那么其后续分类环节将注定失败,也必然前功尽弃。

(三)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作,具有整体性,必须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全程管理

垃圾分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链条,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的有机整体,必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面强化规划统筹、制度建设、人员投入、资金拨付、物质供应、技术保障等,缺一不可。在制度上,应注重落实“谁产生、谁付费”原则,实行按量按质收费,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在职责上,应明晰责任,上下左右联动,克服城管部门单打独斗局面。在空间上,应全市域推进,不留空白和盲区,实现垃圾分类制度全覆盖。在环节上,应配套落实“四环节”,打造完备分类体系,即投放环节实现标准清晰、责任明确;收集环节做到设施完备、作业规范;运输环节做到分类清运、公开透明;处置环节做到资源利用、协同处置,对四类垃圾全部进行分类收集,逐步形成完整有效的处置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真正实现全社会分类、全区域分类、全过程分类、全物品分类。

(四)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治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必须党建引领、政府推动、社会协同

垃圾分类是撬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杠杆,是基层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领域,也是检验党员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试金石。垃圾分类工作抓深抓实抓细,能助力党的决策部署深入人心,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就更加坚强。要紧紧扭住“党、政、企、社”合力推进这一垃圾分类“牛鼻子”,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监督考核,率先做好机关和事业单位强制分类工作,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集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绩效,但第三方企业和市民之间要有明确的责任界限,同时企业的职责逐步后移,从依赖政府补贴生存,逐步过渡到依靠市场生存;要激发全社会参与,开展全方位宣传,着力增强宣传引导覆盖面和影响力。

(五)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具有持久性,必须持之以恒、重在行动、贵在坚持

垃圾分类是动态发展的,是从做人的思想工作开始,与市民素质密切相关,文明素质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日常习惯慢慢改善。在垃圾分类推进中,特别应注重环境的改善、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市民垃圾分类习惯、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当前,市民动力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和制度约束,利用“互联网 +”、积分兑换等正向激励方式,对垃圾分类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真正持久坚固的动力是内生于市民心中的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无须提醒的自觉。因此,垃圾分类奖励机制要摒弃急功近利,逐步从原来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发展到信用奖励,这需要长期培育,让参与垃圾分类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分得一天比一天好,推动大众心理逐步实现从“我不分”到“我要分”,再到“我分好”的根本转变。


原标题:美丽中国先锋榜(21)|浙江省杭州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探索实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