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共和国的海洋足迹 | 海水淡化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来源: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网
时间:2019-04-10 09:52:11
热度:

共和国的海洋足迹 | 海水淡化技术:从“跟跑”到“并跑”水处理网讯:围绕海水淡化,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发声,呼吁尽快出

水处理网讯:围绕海水淡化,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发声,呼吁尽快出台促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的优惠政策,不断推广海水淡化技术,并建议把海水淡化水作为沿海缺水城市的第二水源等。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相关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海水淡化与膜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示范到规模应用、从弱到强的蜕变。

海水淡化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8年深秋,中国科学院举办的成果展览上,展出了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教授朱秀昌、海军某部专家石松合作研发的一个大型海水淡化器,该设备采用电渗析法淡化苦咸海水,并应用于海军舰艇和海岛上。该设备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全国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载入了史册,也为我国的海水利用找到了一把钥匙。

1967年,一个令海洋科技界振奋的消息传来,当时的国家科委决定在全国开展海水淡化会战。

会战的任务之一,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制造出一台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样机,实现直接从海水中制取淡水。

这场会战同时在青岛、北京和上海进行。青岛和北京主攻反渗透法的研究,上海主攻电渗析技术。

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原国家海洋局、机械工业部和部分高校的教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在朱秀昌和石松等人的指导下,投入到海水淡化科研中。

为了攻克反渗透技术难题,科研团队反复研究,夜以继日地进行膜的设计与实验。

起初,反渗透膜要做成什么样,团队意见不一。有说做成膜片状,有说做成管状,还有一种意见是做成中空纤维状。

20世纪60年代,资源匮乏、供应紧张,找到合适的材料异常困难。参与早期海水淡化课题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高从堦回忆说,当初在做反渗透装置时,为了找一个高压泵,科研人员跑遍全国,才在上海的一家小型泵厂找到。实在找不到所需的材料时,就自己设计、加工。

1969年初,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不对称醋酸纤维素板式和管式反渗透膜”,制造出日产1吨淡水的板式海水淡化样机,又在青岛朝连岛上试运行了半年。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1969年12月,会战预定目标顺利实现。电渗析技术后来主要用在了纯水制备工艺上。反渗透法则更多用于海岛上。

1974年起,高从堦作为课题组组长,领衔反渗透中空纤维膜的研制项目,并与同事一起,历经8年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海水淡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海水淡化事业加快了发展步伐。1981年,我国在西沙群岛安装了一台日产200吨的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1984年,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成立,专门从事蒸馏法海水淡化的研发。一些大专院校也先后加入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行列。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海水淡化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向着规模化应用不断推进。

2000年以后,日产千吨级的反渗透淡化装置已有多个,并成功在海岛上应用。

2004年,在青岛黄岛电厂建立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日产3000吨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

2005年,《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发布,为海水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2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政策、规划,支持、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跨越半个世纪,经过多年科技攻关,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蒸馏法和反渗透法两大主流海水淡化技术现已全面掌握,技术水平实现与国际接轨。

今年是海水淡化会战结束50周年。50年来,我国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奋战在海水淡化科研和教学一线,实现了海水淡化膜技术水平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跃升。


原标题:海水淡化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