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记者卧底揭穿环境监测造假内幕,造假岂能成为生意?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3-10-17 10:06:47
热度:30

记者卧底揭穿环境监测造假内幕,造假岂能成为生意?【讯】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给排污企业出具了合格的监测结果,但结果可能是虚假的,数据可能是瞎编的。新京报调查组记者相继卧底西安、太原两家

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给排污企业出具了合格的监测结果,但结果可能是虚假的,数据可能是瞎编的。

新京报调查组记者相继卧底西安、太原两家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发现其经常弄虚作假,通过伪造、篡改监测数据,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等方式,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

记者的跟拍镜头,将监测机构肆意造假的行为渐次剥开、展露无遗。可以看到,两家监测机构各个环节都漏洞百出,却还在看似理所应当地运转着。

在采样环节,采样员或用自来水代替待测的污水,或用宾馆房间内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代替企业现场环境监测数据,或是与被监测企业串通,临时添加药剂以降低污染物指标。监测设备仪器方面也存在问题,要么根本没有开机,成了用来交差的摆拍道具,要么在运行程序设置上为采样人员随意编造篡改数据留下了“后门”。而排污企业花钱请人监测,就是为了买一个“监测合格”的证明以求“过关”,至于结果如何得来却并不在意。

追究造假的根源,引人深思之处在于,造假行为并不是某一方造成的,而是多方“合力”促成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都透露出浓重的金钱利益的味道。

随着环境排放管理要求的日趋严格,企业项目从开工、验收再到申请排污许可证、日常经营管理,第三方环境监测的应用之处越来越多。这也让伺机而来的监测机构遍地开花,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恶性竞争、弄虚作假的乱象也就随之出现。

应当警醒的是,虽然环境监测已经离不开众多第三方监测机构的支持,但环境监测并不全然是一种商业行为,必须坚守法治底线,承担社会责任。拿钱办事固然是商业逻辑,但怕的是监测方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对排污企业违法违规的造假要求习以为常、成为惯性,甚至趋之若鹜。

正是一些排污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置若罔闻,而另一些监测机构把造假当成生意,以赚取监测服务费的名义做着“卖假证”的勾当,才有了造假的土壤。当各相关方都不想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却还妄想从一个蒙混过关的合格结果中分一杯羹时,“包合格”就成了监测行业的潜规则,监测造假就成了家常便饭。当金钱和利益超过良知和责任时,法律、制度的威严将被肆意践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为成本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委屈让步。

这警示我们,在把环境监测这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工作交付给市场运作时,也必定面临市场化带来的问题。这需要多方努力摸清造假企业的底数,严格环境监测的准入标准和经营监管,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好监测市场上出现的问题,用法治的手段治理好监测市场上的乱象,让正规合法的监测机构真正成为环境监测市场上的主流,为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企业请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做监测,本是为了保证监测的公正和真实性,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而有的企业用金钱收买的方式篡改监测报告“直到合格为止”从而逃避监管;有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在市场竞争、金主要求之下毫无下限,反而成了排污企业摆脱责任的遮羞布,从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变成令人不齿的造假者;有的采样人员为了拿到工钱丧失职业操守;有的监测仪器设备设计生产者为了销路不顾客户的需求是否合法正当。然而,数据改好了、指标“暂时合格”了,并不等于生态环境真的好了;全社会对于这些环境监测造假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不会改变,有关部门依法依规打击环境监测造假的力度只会更强,损害生态环境的代价总要有人承担。狂飙突进,只向“钱”看,一朝跌倒,为时已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