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监测试点由工厂向农村,卫星遥感统筹“一张表”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07-12 14:13:25
热度:64
碳监测试点由工厂向农村,卫星遥感统筹“一张表”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
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而碳监测作为辅助核算体系的重要支撑,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全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时值“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窗口期、关键期,国家层面对碳监测工作的关注度更是与日俱增。今年年初,202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强调,“要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数据管理及履约长效机制,继续实施碳监测评估试点,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近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着重强调将建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体系,完善检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重点优化稻田、农用地、养殖场等区域的监测点位设置。可以想见,继工业领域试点稳步推进之后,农业将成为碳监测体系构建接下来的重点。
在生态环境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在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5个试点行业11家集团公司、49家参试企业,共设置了119个碳监测点位,且大部分点位已获取3-5个月的监测数据。同时,一些非试点地区也积极参照试点方案,部署开展碳监测工作。
政策层面足够重视,碳监测实践工作又该如何推进?
一般来说,碳监测是指通过综合观测、结合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手段,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生态系统碳等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方式。根据《京都协定书》和《多哈修正案》规定,碳监测的对象主要是7中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氯、氢氟化碳等。
目前,卫星、无人机、走航、地基遥感等是获取大气中温室气体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4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二氧化碳激光探测卫星,可实现全天候观测。业界对此分析道,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未来或将有更多碳监测卫星发射升空,而这可能为商业航天公司打开发展的新空间。
另,碳监测卫星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据悉,2015年全球近200多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其中就明确提出将从2023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盘点,评估各国减排成绩。在此背景下,掌握数据的自然就掌握了主动权,卫星监测恰好就是一把衡量排放量、追溯排放源头的“尺子”。
当然,除了在宏观层面统筹碳监测数据“一张表”,各地区试点也应跟上,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布点方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表示,“原有的监测网络中,并不能涵盖大气温室气体的监测因子。所以现行的监测网络仪器构成方面,可能会有一个相应的增加。”
时值“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窗口期、关键期,国家层面对碳监测工作的关注度更是与日俱增。今年年初,202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强调,“要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数据管理及履约长效机制,继续实施碳监测评估试点,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近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着重强调将建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体系,完善检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重点优化稻田、农用地、养殖场等区域的监测点位设置。可以想见,继工业领域试点稳步推进之后,农业将成为碳监测体系构建接下来的重点。
在生态环境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在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5个试点行业11家集团公司、49家参试企业,共设置了119个碳监测点位,且大部分点位已获取3-5个月的监测数据。同时,一些非试点地区也积极参照试点方案,部署开展碳监测工作。
政策层面足够重视,碳监测实践工作又该如何推进?
一般来说,碳监测是指通过综合观测、结合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手段,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生态系统碳等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方式。根据《京都协定书》和《多哈修正案》规定,碳监测的对象主要是7中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氯、氢氟化碳等。
目前,卫星、无人机、走航、地基遥感等是获取大气中温室气体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4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二氧化碳激光探测卫星,可实现全天候观测。业界对此分析道,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未来或将有更多碳监测卫星发射升空,而这可能为商业航天公司打开发展的新空间。
另,碳监测卫星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据悉,2015年全球近200多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其中就明确提出将从2023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盘点,评估各国减排成绩。在此背景下,掌握数据的自然就掌握了主动权,卫星监测恰好就是一把衡量排放量、追溯排放源头的“尺子”。
当然,除了在宏观层面统筹碳监测数据“一张表”,各地区试点也应跟上,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布点方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表示,“原有的监测网络中,并不能涵盖大气温室气体的监测因子。所以现行的监测网络仪器构成方面,可能会有一个相应的增加。”
-
甲烷减排剑指垃圾填埋厂,或将加速焚烧替代趋势2022-07-11
-
我们都低估了全球升温对甲烷的影响?快来一探化学键断裂重组的再生奥秘2022-07-08
-
国内成本最低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建成投产2022-07-05
-
818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三桶油”联手破题,兼“双碳”驱动!2022-06-30
-
《废旧电池预处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要求》团体标准启动会议顺利召开2022-06-29
-
全球8%的二氧化碳排放自水泥行业,污染大户该向何处借力?2022-06-24
-
杭州监测中心完成全省首次无人机温室气体监测2022-06-24
-
CCER市场有望年内重启,500亿美元率先“抛向”温室气体监测与处理2022-06-14
-
?二氧化碳废气“变废为宝”后去了哪?可乐、冰峰……2022-06-13
-
生态环境部:调整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任务2022-06-09
-
关于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和二氧化碳便携式测量仪 环境保护产品认证的通知2022-05-30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和便携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工作正式启动2022-05-27
-
《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规范》等两项双碳行标启动2022-05-17
-
浅谈碳减排的“杀手锏”——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2022-05-12
-
政策解读 | 关于山东省两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的解读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