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定下“碳达峰”时间表 如何才能如期实现
上海定下“碳达峰”时间表 如何才能如期实现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当下,一场横跨40年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悄然到来。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当下,一场横跨40年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悄然到来。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上海提出,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比全国目标提前了5年,同时,2035年排放量比峰值下降5%。在最近市政协举行的重点协商办理“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引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案专题座谈会上,有关部门坦言:“总体判断实现该目标有基础,但难度很大。”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上海还有哪些关要过?怎么过?多位政协委员给出建议。
节能减排全国排名第二
所谓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此后开始平缓波动,再逐渐回落。而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则被称为碳中和。
上海自2007年成立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已连续三个“五年”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20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约为0.31吨标准煤,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排名第二。
这得益于上海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去年,全市煤炭消费控制在4300万吨以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超过17%。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上海已全面完成中小燃煤锅炉和集中供热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
即便如此,委员们认为,上海如期实现碳达峰的压力不可谓不大。市发展改革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年能源消费总量约1.1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2亿吨。从能源品种看,碳排放主要来自煤炭和石油消费,占全市比重分别为40.4%、42.9%。从行业结构看,钢铁、石油化工、航空、水运四大行业碳排放量合计占全市总排放量的55.5%。
放眼未来,上海能源消费仍将有较大增量需求。赵国靖委员直言,上海在产业升级、城市再造、发展航运和贸易中心等重点领域面临较大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强度。此外,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未来也需要相当规模的用能增量来支撑保障。
如何在既满足现实碳排放需求的前提下,又能兼顾碳达峰目标?碳排放权交易被普遍视为利用市场进行调节的可行机制之一。但有委员指出,上海碳排放指标交易的市场机制与市场活力不够,表现为市场化定价能力不足,碳交易的数量太低。
对此,赵国靖委员建议,尽快将钢铁、石油及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以及交通、物流、大型商业建筑等高耗能行业纳入碳排放配额考核指标和交易范围,并将植树造林形成的碳汇纳入碳交易范围。此外,上海应加快出台高耗能行业和领域的碳排放指标认定、碳足迹追溯方法和碳交易办法,加快研究设计更具市场机制的交易规则,提升碳指标市场化交易活力。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在回复中表示,“十四五”规划期间,将考虑从增加交易主体和扩大交易品种两方面深化本地碳交易试点,具体而言,研究和考虑降低行业纳入标准、扩大纳管范围和增加纳管企业数量。此外,还将研究并完善配额分配机制,提高市场活跃度,充分发挥碳价功能,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并鼓励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等各类交易主体积极参与碳市场,为碳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和资本等。
论证长江口潮汐能源开发
碳排放交易进一步完善的同时,能源结构优化仍将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举措之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上海累计实施市级节能重点工程2664项,推广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超过40万辆、充换电设施37.7万个,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达65%左右,累计推进绿色建筑2.33亿平方米。
但有关部门坦言,受资源禀赋的限制,上海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依然受到诸多制约,例如,风电、光伏自然资源条件不足,土地场址资源紧缺,开发成本较高等因素,都对本地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空间造成了制约。
对此,有委员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历来被视为典型高能耗的钢铁行业就是其中之一。委员们指出,正因为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一旦该行业的低碳环保技术得到开发和推广应用,对碳排放影响较大。
“废钢铁是唯一可以替代铁矿石的原料,是节能载能的再生资源。”李俊委员算了一笔账,用废钢铁生产1吨钢,可节约铁矿石1.6吨,能耗减少350千克标准煤,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
考虑到多用废钢少用铁矿石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李俊建议,各领域进一步加大钢铁材料的社会使用量,代替高能耗高排放且不可循环使用的水泥,同时增加我国社会钢铁蓄积量和废钢供应量。
对此,市住建委近日回复表示,与混凝土和水泥相比,钢结构本身可以循环再使用,其生产及施工过程中的总能耗较混凝土材料更低,是符合绿色发展趋势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将积极鼓励钢结构在建筑行业的发展,特别鼓励钢结构优先在学校、医院等建设项目中应用,鼓励适合的工业厂房采用钢结构。
新能源的开发也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海洋潮汐能源就颇具代表性。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成了近50个中小型潮汐发电站,其中有8个目前仍在正常运转发电。
陈振楼和陈沈良委员指出,长江口北支是我国潮汐能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初步测算,长江口北支建潮汐发电站可装机容量为70.4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2.8亿千瓦时。如果全部开发出来,相当于全球第一大潮汐电站法国朗斯潮汐电站发电量的4倍。
“对上海这样一个能源需求巨大而土地资源又十分稀缺的超大型城市,今后的碳减排和碳中和任务会非常艰巨。”陈振楼委员说,通过植树造林来完成碳中和目标会受土地资源的诸多限制,而寻求和开发绿色清洁的长江口潮汐能源应成为重要的选项。他和其他委员建议,尽快开展长江口北支潮汐电站建设的可行性评估和创新技术研发,为长江口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这一建议近日得到了回应,市发展改革委表示,有关发展利用长江口的潮汐能的建议具有很强前瞻性,下一步,将结合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进节能低碳科技创新攻关,对长江口潮汐能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做进一步研究论证。
建设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其中的关键,则是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有研究机构估算,未来30年,仅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累计投资需求就高达100万亿元至138万亿元,带动其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更是不可估量。
在上海,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已成相当规模。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口径,2020年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收入为1830.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1%。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826.7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增幅较大的是环保制造业,其中大气治理行业发展迅速。
但在部分政协委员看来,这一规模与上海提出的碳达峰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目前情况看,上海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总体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不能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所引领的绿色转型需要。”柏国强委员在调研后指出,上海环保产业的聚集度不够,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环保企业数量为173家,环保企业营业收入为588.8亿元,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第7位,企业数量和规模与北京以及长三角的江苏和浙江相比都有不小差距。
此外,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环境企业前10家环保A股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上海环保企业。“上海环保企业在全国绿色环保产业市场中知名度不高,特色并不明显。”柏国强直言。
为提升绿色环保产业的集聚效应,柏国强建议,布局建设高水平的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园。“可以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园区,打造生态环境产业园,提供综合服务和创新政策,吸引优质环保企业、环保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加速集聚。”
对此,市经信委近日答复表示,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将在杨浦、徐汇、虹口等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成水处理、节能环保监测评估、碳交易等10个“小而美”的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在浦东、嘉定、闵行、宝山、奉贤等区,依托大型产业基地,基本建成5个与制造业紧密衔接、节能环保制造业相对集聚的产业基地。
在培育环保龙头企业方面,柏国强建议,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协同,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场景,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环保材料和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治理修复、生态恢复等领域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支持优质环保企业上市。
市经信委表示,支持本市具有规模和实力的节能环保企业运用并购重组、业务创新等方式发展壮大,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先进、具有市场带动能力的本地领军企业。此外,还将通过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土地供给,适度放宽节能环保企业租、购创新性产业用房的条件等方式,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在本市的发展空间。
-
碳交易市场不断推进 独立碳核查机构有望受益2021-06-02
-
一文读懂:什么是“碳交易”?将带来哪些机遇?2021-05-31
-
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2021-05-27
-
碳交易手册——市场篇2021-05-24
-
管清友团队:碳交易与碳税孰优孰劣?2021-05-18
-
关于举办碳排放管理师、碳交易师、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培训班的通知2021-05-17
-
山西省政府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1-05-10
-
徐忠:应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中的金融作用2021-05-06
-
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碳期货合约的设计2021-04-27
-
碳交易如何“奖励先进 惩戒落后”?2021-04-27
-
废弃物发电行业能参与碳交易市场吗2021-04-23
-
上海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020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及履约工作2021-04-14
-
仅靠碳交易难以实现“3060”目标 开征碳税应成为重要政策选项2021-04-09
-
202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成交金额创下新高2021-04-01
-
政策开启接棒模式,再不了解碳交易就晚了!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