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上海市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3-11 18:05:34
热度:64

上海市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上海市生活垃圾实行“四分类”标准,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根据四分类垃圾产生量统计数据显

上海市生活垃圾实行“四分类”标准,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根据四分类垃圾产生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中干垃圾的日均产量为1.4万余吨,湿垃圾的日均产量为9000余吨,可回收物的日均产量为6000余吨,而有害垃圾的日均产量则为2.5吨左右。这些垃圾从居民家中出来后,会经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最后分类运输不同的末端处理设施。

其中,可回收物经过分类挑选后,会被打包送往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利用;而有害垃圾最终会进入各类危废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

1998年,市环卫局编制了《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实施意见》,垃圾分类以废玻璃、废电池“两废”专项回收为抓手,在全市部分党政机关、大中小学校、社区推行。“两废”专项回收工作得到社会积极响应,东方书报亭、超市网点等同步加入了全市废电池回收网络,废旧电池回收后,经方泰有害垃圾分拣中心集中收运分拣后,进入专业公司实施无害化处理。一些电池生产厂家为废电池回收,专门配送了废电池专用回收容器,并提供电池以旧换新服务。废玻璃回收后,由上海行申玻璃厂对回收的废玻璃进行加工再生利用。至1998年底,全市除嘉定、金山、松江以外的13个区,共建立起119个废玻璃回收点,每个回收点内配置了废玻璃专用回收容器,回收废玻璃达120.22吨。“两废”专项回收也是上海市在上个世纪末对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回收处置体系建立的一次探索,并为上海市接下来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投放做好了铺垫性的工作。

一、资源化利用

2018年,本市印发《上海市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建设导则(试行)》(至2020年已修订)。通过建设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各区出台并全面实施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细则并培育或确定了回收主体企业,进一步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率。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个、中转站201个、集散场10个,各区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了64家回收主体企业。

可回收物最终会纳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进行资源化利用。本市发展改革部门修订循环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对两网融合点站场以及可回收物资源回收利用项目予以支持。市发展改革、商务部门和绿化市容部门积极培育燕龙基(废玻璃)、英科环保(废泡沫塑料)、田强环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回收再利用能力;城投集团积极推进纸塑复合包装材料再利用项目,进一步畅通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出路。市邮政部门制定《快递包装基本要求》,从电子商务经营者、电商供应商到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再到消费者实行全链条管理;市商务部门制定绿色包装推荐名录,塑料餐盒规模化回收再生探索初具成效,共同探索包装物回收再利用。

二、无害化处理

有害垃圾按照“产生者分类投放,各区属地收集,市统一收运处置”的原则构建全程分类管理体系。一般流程为:源头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属地绿化市容管理部门指定的具备条件的作业单位按照作业要求配置有害垃圾专用车辆,负责定期或预约收运,并临时贮存在区级有害垃圾中转点。存满后预约市级专业收运企业统一运输、分拣贮存,并最终落实有环保资质的危废处置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

据统计,1997年至2007年这十年间,上海市累计回收有害垃圾548吨,其中废旧电池504吨,过期药品44吨。从2018年开始,相关部门开始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后的有害垃圾部分进行计量。有害垃圾日均量约为0.1吨。2019年7月《条例》正式实施,自8月起,每月有害垃圾量均为去年同期的7倍以上。其中,2020年4月增幅最大,为去年同期的40倍。

说完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就该讲讲占生活垃圾总量近80%的干垃圾和湿垃圾了。这两种垃圾不仅处置量大,而且处置要求严苛复杂。如处理稍有不当,对城市环境和市民健康都将造成极大影响。当前最合理的处理方式为干垃圾焚烧、湿垃圾生化处理。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而且能够做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那么上海的干湿垃圾末端处置的历史变革又是怎么样的呢?

三、堆放

自上海开埠到解放前,居民日常生活和店铺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垃圾主要堆在道路旁,用来填埋一些沟、浜、洼地。之后,公共租界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运输便利,将垃圾堆放在苏州河两岸并以船驳运往农村。早期生活垃圾的堆放、填埋,要求上面覆以泥土,或用泥土杂以棉絮之类混合后封盖,使生活垃圾减少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臭味,或喷洒药物,减少蚊蝇孳生。但大部分生活垃圾没有覆盖,尤其是运到浦东荒僻之处的生活垃圾,都择地堆放后,就置之不管了。每逢飓风暴雨,堆积的垃圾山易造成“山体滑坡”。解放前,垃圾从分散到各荒僻之处堆放,逐渐集中。其中,堆放时间最长,堆放数量最多的属浦东龙华嘴垃圾堆场(现浦东杨思镇西北角黄浦江边)。

解放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垃圾堆放场地临时性的较多,一般在近郊的低洼地、沟浜或租用若干土地、堆放到一定高度,便另觅地堆放。垃圾堆放场地使用时间最长的是三林塘垃圾滩。1951年开始,对新堆放的生活垃圾,采用稻草或工厂的废棉絮与泥土调成泥浆覆盖的办法,覆盖面积1年就达2.25万平方米,使臭味和蚊蝇密度大为减少,同年还在垃圾滩上植树800棵,改善了垃圾滩的环境卫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市区的生活垃圾主要运往农村,一般由农民自行堆放发酵后,用作农肥。80年代开始,上海市区的生活垃圾主要堆放在江苏、浙江和上海郊县垃圾滩地。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上海垃圾的日产生量从1981年的4010吨上升到1984年的5052吨,并每年以7%的增长速度直线上升。同时,运往江浙农村滩地的垃圾量,因农村普及化肥使用,从1981年开始以每年20%~40%的速度在快速降低。为应急消纳上海城市生活垃圾,1983年,市环卫部门将三林塘垃圾堆场改为以应急堆放垃圾为主。同年,上海又在江苏省昆山县淀东乡建立了垃圾堆场,1984年开始堆放。但是,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市区垃圾出路难的问题。

1985年苏州、昆山、嘉兴等江、浙两省的地区政府纷纷写信给上海市政府和环卫部门,不再接收堆放上海市区的垃圾。因此,上海市区每天约有3000多吨垃圾面临无处消纳的困境。面临上海市区垃圾出路难的问题,当年3月,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新的垃圾处理场未建成前,先在上海近郊和国营农场安排了350亩垃圾滩地堆放生活垃圾。4-5月,茭白、竹笋、蚕豆上市,生活垃圾激增,又在上海、宝山、嘉定、川沙4个郊县提供200亩垃圾滩地来缓解垃圾消纳问题。同时,负责垃圾水上运输的环卫水上运输公司,与浙江省的桐乡、德清、湖州和江苏省的吴县、常熟、宜兴及上海的川沙、奉贤、南汇等地签订了包卸垃圾的协议书,建立了20个垃圾滩地,暂时缓解了垃圾出路难题。1987年,上海市区每天约有6000余吨生活垃圾运往三林塘、淀东、江镇、安亭等固定垃圾堆场及金山、奉贤、松江、南汇、青浦等垃圾临时滩地消纳。随着垃圾量的不断递增,1990年,在川沙、嘉定、上海县、宝山区设立24个陆运垃圾滩地,在嘉定、上海、川沙、青浦、松江、金山县和宝山区设立水运生活垃圾滩地,设立三林塘、淀东、江镇、安亭、老港等5个固定垃圾堆场,全市日消纳生活垃圾可达6500余吨,基本缓解了3—5年内的市区生活垃圾出路难的问题。1992年,老港、三林塘、江镇、安亭4个固定垃圾堆场,日均消纳垃圾约8000吨,基本解决了市区垃圾的出路问题。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