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文字实录|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日前,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详情如下:刘
日前,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详情如下: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大气污染防治,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的发布会采取视频连线方式举行。
下面,我先介绍几项我部近期工作。
一、2020年生态环境部承办两会建议提案全部办结
2020年,我部承办“两会”建议提案849件,包括建议532件、提案317件,其中牵头办理232件,已全部办结,继续实现主办件沟通率、按期办结率、代表委员满意率三个百分之百。
从建议提案内容看,一方面,代表委员积极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包括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代表委员更多将生态环境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围绕制定“十四五”规划、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办理过程中,我部密切与代表委员沟通联系,通过电话、微信、远程视频、见面座谈等形式,与代表委员沟通约600人次。加大政策转化力度,采纳代表委员意见建议约150条,出台政策措施近60项。在牵头办理的232件建议提案中,代表委员所提问题已解决或建议已采纳的占到60%以上。在编制出台《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工作方案》《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中,都充分借鉴和吸纳了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最大程度把他们的真知灼见转化为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
今年“两会”召开在即,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密切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不断提高办理质量,加强政策转化,汇聚众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发布
刘友宾:
二、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着力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日前,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深化重大理论研究、持续推进新闻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创新方式方法等6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安排,部署了研习、宣讲、新闻报道、文化传播、道德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创建、全民教育、社会共建、网络传播等十大专题行动,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六部门将定期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成熟模式,为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核心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刘友宾:
三、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核心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环渤海三省一市,全面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攻坚战核心目标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3%,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高于73%的任务目标;纳入渤海入海河流劣V类国控断面整治专项行动的10个重点断面完成消劣;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采取“试点先行与全面铺开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试点城市均已初步完成监测、溯源工作和部分项目整治;累计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8891公顷(目标69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132公里(目标70公里),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三省一市在巩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协同推进渤海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为“十四五”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好局、起好步。
刘友宾:下面,请刘炳江司长介绍情况。
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十三五”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
刘炳江: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主要工作进展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狠抓责任落实,全面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超额实现“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一是加快重点行业深度治理。积极推进钢铁、煤炭、煤电、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持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达9.5亿千瓦,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产能6.2亿吨。重点区域“散乱污”实现动态清零。大力开展工业炉窑排查治理和VOCs污染综合整治。
二是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7—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由60.4%降至57%左右。淘汰治理无望的小型燃煤锅炉约10万台,重点区域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实现“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
三是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自2015年底以来,全国淘汰老旧机动车超过1400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492万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从20%提升到60%以上。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长20%以上。全国范围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
四是持续开展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自2017年起,连续4年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绩效分级,覆盖钢铁、焦化等39个行业,以差异化管控鼓励“先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区域共27.5万家涉气企业纳入应急减排清单。2020年四季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重污染天数比2016年同期下降87%。
五是摸清了重污染天气成因。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经过3年的努力,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精准治理、预测预报等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组织专家团队深入“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开展“一市一策”技术帮扶,圆满完成总理基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
二、2020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均全面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目标3.3个百分点);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PM2.5未达标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要求。
二是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均明显下降。2020年,全国PM2.5、PM10、O3、SO2、NO2、CO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3%、11.1%、6.8%、9.1%、11.1%、7.1%。其中,O3浓度自2015年来首次实现下降;NO2浓度在连续几年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明显下降。
三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污染相对较重。从重点区域看,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总体基本达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PM2.5和O3浓度仍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四是个别地区、个别时段重污染天气仍有发生。全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主要发生在冬春交替时段,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十四五”完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下面,我很高兴接受大家的提问。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指标设置坚持PM2.5和优良天数两个指标
央视新闻:我们知道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相比2019年有明显改善,请问生态环境部对今年以及“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如何考虑,是否有硬性的指标来约束,是否有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防治计划,谢谢。
刘炳江:谢谢你的问题。
首先看“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现在可以告诉大家这两个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完成率分别超出“十三五”目标的60%、76%。这个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推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排放强度有所降低,对完成目标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通过国际通用的空气质量模型,科学评估了疫情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疫情对PM2.5浓度影响为2微克/立方米,对优良天数比率影响为2.2个百分点。扣除疫情影响后,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优良天数比率为84.8%,比2015年上升3.6个百分点,仍然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
第二是关于“十四五”的目标指标设置。我们仍然坚持PM2.5和优良天数这两个指标,其中PM2.5是全国所有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不仅仅是指未达标城市;原来总量的两个指标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已经基本解决,这次换成VOC。PM2.5、优良天数、氮氧化物和VOC四项指标,再加上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数,相当于五个指标。
“十四五”期间,我们会进一步编制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计划,也就相当于大气污染防治第三个阶段计划。关于指标的设置,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我们初步考虑337个城市,PM2.5要同比下降10%,相当于未达标城市要下降15%,这与从“十三五”下降18%相比力度相差不大;优良天数从87%提高到87.5%,表面看只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实际上扣除疫情影响,相当于从84.8%提高到87.5%,提高了2.7个百分点,同“十三五”提高3.3个百分点相比大体相当,这是“十四五”的目标。
第三是今年的目标,在“十四五”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每年完成20%的时序进度要求,并考虑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产能释放等因素影响,提出了2021年的目标,即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0.5微克/立方米,达到3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85.2%。从字面上看,2021年空气质量目标比2020年有所退步,但扣除疫情影响后,空气质量仍是要求持续改善的。因此,无论是“十四五”五年的计划指标,还是今年的指标,安排都是比较积极的,谢谢。
推动PM2.5与O3浓度共同下降,实现协同控制
每日经济新闻:我的问题是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逐渐在减轻,但是臭氧浓度却呈整体上升的趋势,有声音认为是PM2.5下降导致了臭氧上升,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形势究竟如何,下一步将采取何种措施来推动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谢谢。
刘炳江:谢谢你这个问题。答:近年来,我国PM2.5大幅下降的同时,O3浓度没有同步得到改善,而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了相关专家对O3污染形势和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
从目前我国O3污染形势看,我国O3浓度近年来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O3超标天以轻度污染为主,2020年全国O3浓度超标天次比例为4.9%,其中超过90%都是轻度污染。近年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每年小幅增长。其中,2017年为137微克/立方米,2018年为139微克/立方米,2020年为138微克/立方米,基本持稳定;唯有2019年,因为在南方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发生了连续三个月的不下雨,干旱少雨,高温热浪的状态,带动了全国O3浓度上升9微克,这是极端的气象条件,将其扣除以后,总体看我国的O3呈缓慢上升状态。从重点区域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O3浓度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比国内其他地区高出25~49%。O3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给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O3浓度逐渐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O3的主要前体物NOx和VOCs排放量居高不下。2020年,形成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的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中,SO2和一次PM2.5的排放量已降至百万吨级,而NOx和VOCs的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而这两项千万吨级排放水平的污染物恰是O3污染的前体物,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和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涉VOCs排放的产业高度集中,11省市占国土面积的13%,排放量却占了全国的47%;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49%,原料药、化学农药原药、家具、船舶制造等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合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左右~88%之间,产业布局调整难度很大。二是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有利于O3生成。从有统计数据以来,2013—2019年的7年间有5个最暖年份,我们尽力来减氮氧化物和VOCs抵消O3的形成,但温度的上升把这一部分抵消掉了。三是观测表明全球O3背景值不断提升。近几十年来,全球O3以每年近1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上升,欧洲、美国、日本等北半球国家O3浓度近几年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有声音认为我国O3浓度上升是因为PM2.5浓度下降幅度过大导致的,这种观点也是不科学的。科学研究表明,PM2.5浓度下降通常会导致近地面辐射增强,有利于夏季O3生成,但影响较小,不是O3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不存在PM2.5浓度下降、O3浓度必然上升的因果关系。近年来我国O3污染的根源还是氮氧化物和VOCs两项前体污染物排放量过大,过于集中造成的,这是科学家研究得出来的结论。
下一步,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强化PM2.5污染防治的同时,加快补齐O3污染治理短板,坚定不移地推进NOx和VOCs协同减排,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水泥、焦化、玻璃等行业深度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管控,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和源头替代,推动PM2.5与O3浓度共同下降,实现协同控制。
散煤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南方都市报:谢谢刘司。散煤治理是能源结构调整中一块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请问目前的治理进展如何,还有一些群众反映清洁取暖烧不起,请问生态环境部怎么看,下一步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谢谢。
刘炳江:散煤治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我们工作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一路走来矛盾突出。但是这件事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能源消费革命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解决雾霾的重要举措。这几年来,发改委、能源局、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团结协作,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气定改,以供定需,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2500万户散煤替代,相当于减少散烧煤五六千万吨。
以北京为例,第一代环保人追求首都不烧煤的目标,在我们这代人实现了。现在大家在北京及通道城市基本上闻不到烧煤的味道,我们感觉到很自豪。对于散煤的治理,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矛盾也要完成,因为这是解决大气污染重要措施,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赢的。
有些群众说价格高,存在可能烧不起的问题,有可能返煤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随着一年一年工作推进,这个问题解决的比较不错。在今年的秋冬季,返煤只是个别问题,从电代煤、气代煤来看,不可否认,若不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改造后成本确实提高。我从两方面着重强调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农村居民用清洁能源的习惯要靠培养,纵观世界大气治理史,遭受过空气严重污染,甚至出现几千人死亡事件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散煤采取天然气、电力替代的技术措施。我们到地方调研的时候,绝大部分老百姓都认同清洁能源的替代,而且原来农村居民家里烧煤做饭取暖,长期暴露在PM2.5浓度200微克以上,也就是重度污染的程度,所以散煤治理是顺民心,得民意,让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时代。
第二个是财政补贴的问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持续进行补贴,2019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大气污染专项中已经拿出一部分资金,给煤改气、煤改电进行运营补贴,在一定时期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适当给予清洁取暖运营支持。我们还将配合财政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清洁取暖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研究完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运行补贴政策,指导各地更加精准施策,更多的照顾低收入户和困难户。补贴的同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采暖气价电价优惠政策等,不能说补贴完了以后价格再上去,让终端的农村居民用得起、用得好。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进行。第一个农村散煤治理工作还要向外扩,首先是重点地区,像京津冀一直到上海,这中间所有区域都打通,把散煤清理掉,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有明确要求。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年中央发的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推进燃气下乡,推进这些基础工作将更有利于我们推动农村散煤清洁替代,比我们刚开始干这个工作的时候条件要好的多,谢谢。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同向发力
人民网:谢谢刘司。我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过,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请问生态环境部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推进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
刘炳江:我国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我们国家公布的非化石能源占比是15.2%,也就说说化石能源占比是85%。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高,体量巨大,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活动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也是减少CO2排放的措施。减污降碳在推动结构性节能、遏制两高行业的扩张、助推非化石能源的发展等方面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我举几个例子,在能源领域,我们从2013年全国62万燃煤锅炉,通过热电联产替代,电、天然气替代等,现在仅仅剩下不到十万台,重点地区完成2500万户的散煤替代,这些措施其实都去煤炭的过程。产业领域,我们会同主管部门加大重点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力度,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钢铁产能2亿多吨、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全国范围内打击散乱污企业。交通领域,积极推动公转铁,自运输结构调整政策提出以来,全国铁路货运量连续三年提升,彻底扭转了自八十年代以来,铁路货运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十三五期间,淘汰了1400万辆机动车,2018年-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90多万辆国三及以下的重型运营卡车提前淘汰,长江禁渔近11万艘船舶全部淘汰。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大幅增长,电动公交车2015年占比20%,现在达到60%。
这些成绩大家都可以看到,措施我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初步测算了一下,这些结构调整的硬措施减少煤炭消费量5亿多吨,减排二氧化硫1100多万吨、氮氧化物500多万吨,协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亿吨以上,这就是我说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十四五”时期,我们突出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指导各地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现在生态环境部在牵头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制定十四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我们也跟有关部委对接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在“十四五”各个规划中,均突出源头控制、系统控制。
二是严格控制增量。碳达峰不是攀高峰,“十四五”期间乃至很长一个阶段,化石能源的增长,尤其是煤炭的增长,如果不进行遏制,可以想象对碳达峰、对空气质量改善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
三是加强存量治理,我刚才已经给大家举了几个例子,有效的仍然要坚持推下去。再举一个例子,“十三五”增了大约1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取得成效的关键就是主要用来替代煤,所以“十四五”还是要坚持增气减煤同步,如果天然气全部用来发电,除了增加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没有什么好处,只有用来替代煤才能减污降碳。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推动电代煤,今后新增电力主要是清洁能源发电,因此电代煤也是减污降碳同步的。在交通领域要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轨道化,电动化和清洁化的水平,谢谢。
解振华同志担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路透社:近日有消息传出,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出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并将设立气候变化事务办公室,请问该消息是否属实?如果消息属实,解振华特使将发挥哪些作用?生态环境部承担什么责任?对中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意味着什么?
刘友宾:谢谢您的提问。经中央批准,解振华同志担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具体履职事务由生态环境部负责。
解振华特使长期从事气候变化领域工作,曾担任中国政府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顾问,主持我国加入《巴黎协定》谈判。此次任命,体现了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致力于与国际各方加强交流、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共同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部专门成立了气候变化事务办公室,由生态环境部分管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为特使履职提供支撑保障。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提供很大支持。
空气重污染一而再,再而三给我们警示:还是要加大结构调整,强化监督
新京报:春节期间发生大规模重污染过程,想问一下具体原因是什么,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刘炳江:北京春节期间发生了三天的重度污染,上一个春节也有类似的情况,问题也非常清楚。第一个就是大量不可中断工序的钢铁、玻璃、焦炭、耐火材料、石化、电力,尤其是采暖都停不下来,排放量很高,而且同比去年相比,产品的产量,无论是电力的发电还是钢铁的产量和其他高耗能、高排放的产品产量比去年有两位数的百分比上升,基础排放量仍然在这儿。
第二是极端天气条件。我们做了复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复盘结果显示今年的气象条件确实比去年还差,一般哪里静稳、低压辐合、湿度大、贴地逆温,哪里就会出现重度污染,这次这个情况又是出现在了北京及周边几个城市,和去年类似。今年更差的是湿度,几乎达到饱和,尤其是下雪之前,这是一个气象的问题。
今年与去年有一个更大的区别,今年是就地过年,其实今年的商业、交通、各种各样的餐饮还大量存在,不像去年疫情期间停的比较多。针对三天的重度污染,我们已经提前启动了重污染应急,北京启动了黄色预警,其余74个城市共同启动了橙色预警。河北、河南、山东重污染应对的效果很好,但在不利气象条件作用下污染物都堆积在北京及周边,所以出现了三天的重度污染。
重污染原因很清楚,过程也能预测,采取的应对措施现在看来还是要治本。京津冀及周边这个地区布局了大量两高行业企业,区域污染程度重,并且污染物互相传输,互相影响,复盘显示北京大年三十污染物主要是从南边来的,大年初一的下午受偏北气流打断,大家可以感觉到空气质量稍微好一点,但晚上污染又有所加重,污染物主要又从东边传输过来,经过复盘这些情况我们都非常清楚。
因为“十四五”中央提出来的目标是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气。重污染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给我们很大的警示,还是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对高排放行业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强化监督。在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地区还是要着重用力,谢谢。
科学制定“十四五”重污染天数下降指标,减少人为重污染天气
大众网:问一个问题,“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请问生态环境部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重难点在哪些方面,谢谢。
刘炳江:重污染天数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气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对我们的压力比较大。“十三五”期间我们取得一定成效,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从2015年的2.8%已经下降到2020年的1.2%,重点地区改善更明显,从5.0%下降到1.9%,北京从2015年的58天下降到现在一年只有几天,成绩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现在的重度污染天气过程特征改变也比较明显,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浓度值不像原来动辄爆表,峰值大幅降低,范围相对集中,并且基本消除了严重污染天气。
如何完成“十四五”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分析了全国重污染天数的构成,长江以南基本上没有重污染天气了,黄河到长江之间还有个别城市有,主要频发的地区是在京津冀、汾渭、东北和西北,主要是这四个地方,而且是局地的。不同地区重污染的成因不尽相同,京津冀和汾渭平原主要是燃煤多,工业集聚,车也多,三大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东北地区重点是烧秸秆,现在三月份,又快到了烧秸秆的季节,东北地区秸秆量比较广,烧秸秆的窗口期短,往往和不利气象条件重叠,容易出现重污染,人民群众的意见也比较大,我们正在做这方面工作。同时,东北地区散煤的治理还在路上。西北地区就是部分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还有沙尘暴的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工作。第一个是科学制定“十四五”各地的重污染天数下降指标,严格考核。根据各地形成重污染的成因不同下达不同目标,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对于沙尘暴、森林大火等因素,我们将排除在外。
第二个是标本兼职,强化治本措施。京津冀和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的治理卓有成效,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治本措施实施后,确实是有成效的,主要还是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要把秸秆综合利用率提上来,西北地区要加强产业布局的调整,难点还是在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十三五”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会继续安排下去。
第三个是科学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积极治标。重污染应急已经是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打法,比较有成效。重点地区27.5万家涉气企业,均坚持行业绩效分级,分类施策,每个企业都明确了重污染应急时需要采取的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我们预测到了将发生重污染天气以后,地方政府向社会发生预警,减排措施落实到位,污染持续的时间或者是峰值浓度都会有好转,某种程度上大家会认为污染没有想象的这么严重,其实是应急减排应对有效的成果。
同时,“十四五”期间也会指导东北、西北等地方,把重污染应急减排清单完善好,涉气企业全部纳入,着力指导地方做好重污染应对工作,也要把预测预报的水平提高上来,大家共同努力,把人为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尽可能地消除掉。谢谢。
要坚持严格管控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封面新闻:东北春季的秸秆焚烧造成重污染的现象多次发生,请问今年生态环境部针对这一问题有何对策,谢谢。
刘炳江:这个问题一环扣一环。正如你说的,东北地区秸秆焚烧确实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区域空气质量。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几年,东北春季大量秸秆露天焚烧,多个城市出现重污染。中央环保督察对此开展调查,问责很多人,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问责很多人,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推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东北土地辽阔,秸秆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东北地区冬季严寒,秸秆还田离田的时间窗口短,最关键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耕作习惯,要全面禁止燃烧秸秆确实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如果管控措施落实好,效果也会很明显,京津冀秸秆禁烧就做得比较好。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再有一段时间东北又到整地备耕时期,秸秆焚烧现象随时可能发生,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新闻朋友传递出明晰的信息,要早部署、早宣传、早行动,要总结过去问责了许多人仍然控制不住的经验教训,要坚持严格管控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在静稳天气时绝不允许集中焚烧秸秆。
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一是利用卫星监控等科技手段,监控各地尤其是东北地区,焚烧秸秆的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二是适时派专业团队赴东北地区开展秸秆禁烧督导,并组织地方气象、农业、环保等部门开展会商,强化不利扩散条件下的禁烧管控,规范有利扩散条件下的有组织焚烧;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大幅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现在已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有些企业已经做的比较成功,所以要推广一些成功的模式,尽可能把利用率提高,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导致重污染天气的问题。谢谢。
坚决打击环评文件弄虚作假
澎湃新闻:我们注意到,山东一家环评公司唯一一名环评工程师4个月负责编制了63本环评报告书和1541本环评报告表,有评论认为这种环评成了形式主义,环评师的这种行为也成了“签字机器”,请问生态环境部如何评价此事?
刘友宾:生态环境部坚决反对环评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我们已注意到上述情况,经与全国环评审批系统数据比对,该单位填报的环评文件大多数尚未报批,对其中已经完成编制并报批的环评文件,我部已经按照报告书100%的比例纳入环评文件复核。如果发现存在环评质量问题,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环评文件质量问题,坚决打击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行为。2020年以来,我部对全国环评业务量的监控工作实现制度化。全国累计对733家单位和671人实行失信记分;将31家单位和17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单和“黑名单”,实施限制和禁止从业的惩戒。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严格落实《环评法》各项要求,鼓励社会监督,严肃责任追究,坚决维护环评市场秩序。
机动车等移动源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
中国青年报:谢谢刘司,我注意到从2015年-2020年汽车保有量从1.63亿增长到2.81亿,增长了一个多亿,但PM2.5未达标城市浓度也下降了,是否意味着机动车排放量并不是大气污染主要来源。
刘炳江:回答PM2.5浓度下降与车有没有关这个问题,首先得讨论一下PM2.5浓度是怎么下降的,“十三五”PM2.5浓度下降了28.8%,主要贡献是什么?根据专家评估结果,主要得益于“治煤”成效显著。重点地区2500万户散煤治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钢铁超低排放改造迅速推进,锅炉降到不到10万台,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经从最高值的2588万吨下降到不到700万吨,酸雨问题基本解决,二氧化硫浓度全国全面达标,“十四五”二氧化硫退出约束性指标。而相比SO2排放,燃油导致的NOx和VOCs治理虽有一定成效,但无论力度还是效果,远远不如SO2治理。
2020年底最新公布的数据,全国机动车保有量3.72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81亿,每年汽车都增加两千多万辆,“十三五”增加了一亿多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机动车等移动源排放氮氧化物已经占到排放总量的60%左右,挥发性有机物占23%左右。机动车等移动源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且其对污染的贡献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防治机动车污染,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十三五”全国淘汰了1400万辆老旧汽车,2018-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90多万辆的国三及以下运营重型柴油卡车提前淘汰。二是推进新车排放标准升级,轻型车国六标准全面实施,国五和国六车辆保有量从2015年的2%提高到45%,单车排放量大幅度下降。三是车用汽柴油质量快速提升。车用油品标准从国四到国六标准实现三连跳,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用燃料油三油并轨,车用汽柴油最重要的环保指标——硫含量达标10ppm,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另外,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保有量快速增加,公交车、出租车、垃圾清扫车、邮政车、轻型物流车,公共领域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越来越多。
最近,我们发现氮氧化物浓度出现了比较好的态势。“十三五”前四年二氧化氮浓度都不怎么降,而去年二氧化氮浓度首次下降。回到你的问题上来,PM2.5浓度下降与汽车排放有没有关系?答案是确定的,通过我们对重污染过程科学监测和分析,PM2.5从优到良,轻度,中度到重度,持续重度,拉抬PM2.5浓度上升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盐,即NOx排放转化成硝酸盐。尤其是北京特别明显,硫酸盐基本上不动,主要是硝酸盐拉动的。现在看来,氮氧化物减排成为了重点,也就说是因为前期燃煤治理卓有成效,当前更加凸显了汽车的排放问题。汽车污染减排将是“十四五”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谢谢。
努力确保冬奥会环境空气质量安全
新加坡联合早报:我的问题是冬奥会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问题,今年春天北京出现了三天的重污染天气,明年是冬奥会也就是在农历新年期间,距离冬奥会不到一年的时间,请问生态环境部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冬奥会期间的大气质量,谢谢。
刘炳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3月4日至13日在北京、张家口两地举办。冬奥会赛期时间跨度很长,又正值我国冬季采暖期,气象条件相对不利,重污染天高发频发,空气质量形势较为严峻,实现中国政府对冬奥会的承诺压力很大。目前看来,崇礼赛区空气质量形势较好,张家口会有几天轻度污染情况,北京市每年都会出现超标天数甚至重污染天气。
我们组织科研机构和专家对过去几年这个季节每次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复盘,详细分析污染传输路径和影响范围,目前看,确保冬奥会环境空气质量安全,单靠北京自身无法解决,一定要靠区域联防联控。现在最大的传输影响还是“2+26”城市,另外还有辽宁城市群—秦皇岛—唐山传输影响。而对张家口威胁比较大的是山西大同—朔州传输影响,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的传输影响。
我们会借鉴以往成果经验,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各项大气污染治理任务。指导各地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和企业污染深度治理等工作,有序推动管控措施落实到位,严防各种形式的一刀切。二是加强监测预警研判。对赛区近年来大气污染特征及传输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对明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赛区大气形势进行中长期预测研判,做好监测预警,动态更新。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推动扎实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对重点行业应急减排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四是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强化重点行业企业和污染源监管,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
中国政府对外的承诺,向来是坚定履行的,我们会尽一切努力确保冬奥会空气质量兑现承诺。
生态环境部:对违纪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绝不护短
北京青年报:近日,河南周口市扶沟县居民匿名举报环境问题遭污染企业报复,经查明是内部人员泄露举报者个人信息。请问生态环境部对此有何评论?
刘友宾:事件发生后,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为充分发挥这起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生态环境部已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了通报,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提高政治站位,严格遵守案件调查要求和程序,将办理好投诉举报案件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对违纪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护短,绝不姑息。
刘友宾:各位记者朋友,明天就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元宵节,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合家幸福安康,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刘炳江:节日快乐。
刘炳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3月4日至13日在北京、张家口两地举办。冬奥会赛期时间跨度很长,又正值我国冬季采暖期,气象条件相对不利,重污染天高发频发,空气质量形势较为严峻,实现中国政府对冬奥会的承诺压力很大。目前看来,崇礼赛区空气质量形势较好,张家口会有几天轻度污染情况,北京市每年都会出现超标天数甚至重污染天气。
我们组织科研机构和专家对过去几年这个季节每次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复盘,详细分析污染传输路径和影响范围,目前看,确保冬奥会环境空气质量安全,单靠北京自身无法解决,一定要靠区域联防联控。现在最大的传输影响还是“2+26”城市,另外还有辽宁城市群—秦皇岛—唐山传输影响。而对张家口威胁比较大的是山西大同—朔州传输影响,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的传输影响。
我们会借鉴以往成果经验,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各项大气污染治理任务。指导各地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和企业污染深度治理等工作,有序推动管控措施落实到位,严防各种形式的一刀切。二是加强监测预警研判。对赛区近年来大气污染特征及传输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对明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赛区大气形势进行中长期预测研判,做好监测预警,动态更新。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推动扎实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对重点行业应急减排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四是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强化重点行业企业和污染源监管,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
中国政府对外的承诺,向来是坚定履行的,我们会尽一切努力确保冬奥会空气质量兑现承诺。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