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从垃圾治理破题“千万工程”建设,实现浙江乡村面貌美丽蝶变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12-04 16:04:27
热度:57

从垃圾治理破题“千万工程”建设,实现浙江乡村面貌美丽蝶变 12月3日,长三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长兴高层对话经验交流峰会开幕。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湖州市政协副主席高东、

     12月3日,长三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长兴高层对话经验交流峰会开幕。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湖州市政协副主席高东、县委书记周卫兵、县政协主席潘华明参加相关活动。以下为周国辉在经验交流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首先,谨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峰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湖州和长兴,每年都要来多次,所以比较熟悉。元代文章大家戴元表对湖州情有独钟,有诗云:“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喜爱之意无以复加。戴元表对长兴也是推崇备至,写下“锦囊看烂熳,佳客醉留题”的诗句。然而,当今在“两山理念”引领下绿色发展的湖州和长兴是对得起古人这样的赞美的。非常高兴受邀参加这个高层对话经验交流峰会,与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各方嘉宾一起相聚在湖州长兴这一美丽的太湖明珠,交流和分享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的经验和体会。

城乡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正在实践推进、涉及面很广、管理线很长、工作难度很大、又极具革命性意义的社会行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亲自倡导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发表讲话、作出批示指示。他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习总书记还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我们重温这些重要论断,联系多年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由此带来美丽蝶变的实践,对垃圾分类在改善生活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加强社会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应当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感悟,会进一步懂得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的道理。

从浙江实践看,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起始于农村,相当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垃圾分类水平好于城市。曾记何时农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当时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一个痼疾,为什么出现后来的美丽蝶变?主要应当归功于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持续推进。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推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此拉开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的序幕。2014年,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基本覆盖的基础上,我省积极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试点工作。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专题听取省委关于推行垃圾分类的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充分肯定,并强调要总结浙江经验,在全国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8年9月,浙江开展十五年“千万工程”的成就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殊荣。今年3月底4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考察调研时,要求浙江要努力成为全面展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叮嘱要继续深化“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覆盖率达到85%,走在全国前列。农业农村部近期发布2019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测报告,我省名列全国第一,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看浙江”的新格局。这些年来,浙江各地不断坚持和扩大、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和美丽乡村的成果和成色,并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千万工程”获“地球卫士奖”后,作出长篇重要批示,指出:“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道出了“千万工程”和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成功背后逻辑和真谛,具有认识论、实践论意义。我认为,十多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建设、乡村面貌实现美丽蝶变,可以从多个方面总结提炼经验,从方法论上说,主要有三条。一是“千万工程”建设首先是从垃圾治理破题的。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从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百姓身边事、烦心事着手,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大提升,切实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日前,省委宣传部组织以全面小康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请来自各地的6个村党支部书记谈家乡的变化。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生态环境的变化,让首先改变观念的农民尝到了甜头。这说出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心里话。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以点连线,连线成片,巩固发展,以星火燎原和滚雪球之势,逐步达到全域化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去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到了一个示范村,现在积十七年之功,不断迭代,已经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全域美丽乡村的跃升。三是坚持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场改变生活习惯、涉及移风易俗的社会革命,其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巩固成果、防止反复、不断提升,省委、省政府在导向上、制度上、机制上、组织上、设施上、考评激励上下足了功夫,特别是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制度机制、不断强化社会协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动的治理大格局。

现在,浙江同志乃至来过浙江农村的外省同志,对诸如安吉余村、淳安下姜村和余姚横坎头村等明星村都是耳熟能详,这些年各地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先进村。这里我却要举一个地处浙西的衢州江山市大陈村的案例,这是去年10月我在江山农村蹬点调研时看到的。大陈村现在是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谁能想到,200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心涣散的上访村、“空壳村”、垃圾村。通过调研发现,大陈村的蝶变就是始于垃圾整治。用村党支书汪衍君的话说,叫一把扫帚“扫”出一片新天地。他回忆,自己回村担任支书时,风雨飘摇的宗祠墙面破败,老旧建筑中错杂着乱搭建的棚屋,鸡粪、牛粪随处可见。汪衍君上任伊始,就从群众最关心的村庄环境入手,推行“一把扫帚”制度,带领村两委班子从捡烟头开始,打出拆除违法建筑、垃圾分类、清洁家园等一套“组合拳”,一改“脏、乱、差、臭”的景象,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工作的主动权,昔日的小山村逐渐有了新面貌。然后,他又连出四招:一张照片“秀”出家和万事兴,每年拍一张全村全家福,以凝聚人心、展示精神风貌;一首村歌“唱”出一个好村风,创作了《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等村歌,汪衍君带头唱,也让村民传唱,村歌成为治村“法宝”;一台红剧“演”出一个美丽经济。2019年8月,一部献红色题材剧目《你好江山》在大陈村隆重登场。这是浙西首部大型实景剧,210多名村民本色出演。目前,该剧已演出28场,场场爆满,吸引了1.8万人次观看;一座礼堂秀出乡村特色,带动了美丽经济。如今大陈村几乎每天迎来1200多名游客,听完村歌,品尝美食。那条以“妈妈的味道”为主题的美食一条街,让大陈村乡村休闲旅游业风生水起。2019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创收1000多万元。2020年以来,两部剧已为村集体增收110万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33%,点亮了乡村“夜经济”。这样的村在浙江各地很多,湖州和长兴也不少。但因为其在浙西,更具代表性。为此我专门写了题为《甜美的“大陈村歌”仍在耳畔回响》的调研札记,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