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闯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广东经验”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10-29 19:01:31
热度:116

闯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广东经验”图为危废专业收集储存单位仓库管理人员正在扫描二维码。钟奇振摄“之前一吨树脂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费要1.1万-1.2万元,最高时达1.5万元

图为危废专业收集储存单位仓库管理人员正在扫描二维码。钟奇振摄

“之前一吨树脂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费要1.1万-1.2万元,最高时达1.5万元;去年10月起,降至8000-9000元,现在不到6000元了。”在广东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的危废贮存仓库里,公司环保负责人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让松下等危废产生企业直接受益的是江门市一批新建危废处理处置设施的建成投产。今年底全市危废处置能力将达到55.8万吨/年,较前两年增加了129.6%。“本地运输距离近,可选择处理的企业多了,处理价格自然下降。”江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危废处理处置设施的加快建设,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促进了当地电子、摩托车、化工等传统制造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曾因危废问题被生态环境部约谈的江门市的改变,折射了广东全省危废工作的巨变。2018年底,广东这项工作还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中被专项督察;一年多后,却作为典型近日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发言。

9.62万家危废单位纳入监管云平台,信息化管理出成效

“现在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操作,就可以履行法定申报义务,还能在线完成不少业务办理,省心又省事。”

像广州汽车本田有限公司、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一样“爱上”广东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云平台的危废产生单位和危废处理处置单位已有9.62万家。

面对危废产生单位点多面广的特点和各地基层管理部门人手有限的困难,广东省以完善省市县联网、政府与企业共享的监管云平台为载体,大力推进危废信息化管理。目前纳入平台监管的危废单位数由2017年的1.86万家增长到如今的9.62万家,增长了417.2%;申报量也由356.3万吨增长到491.30万吨,极大地提升了监管覆盖面。

打开平台窗口,各项危废管理主要业务一目了然。据广东省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中心副主任苏闯介绍,今年1-9月份,通过平台网上办理年度申报登记、年度管理计划、跨省转移审批、转移联单备案等业务,就能节省至少58万次现场办理,极大地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

不仅如此,危废产生单位还能在平台上方便地找到危废处置企业(目前省内、省外共有446家),通过货比三家、自主选择,极大地降低了处置成本。

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也在信息化管理中收获颇多。“各种海量资料信息,通过分类整理和及时更新,让我们更好地摸清底数,进一步提升危废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建设的针对性,实施有效管理和精准治污。”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处副处长刘彩霞说。

“我们会努力做到更好。”苏闯说,平台通过视频联网监控、智能电子地磅数据传输、运输车辆车牌智能识别、无人机巡拍等物联网技术试点应用,初步摸索出一套危废从产生到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的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检验企业在平台自行申报数据的真实性,今年起,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又组织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对电镀等5个重点行业和广州等4个重点城市的危废申报情况进行环境审计。根据环境审计结果,对部分行业企业申报数据进行校核,对数据差别较大企业,要求当地环境管理人员做好申报服务指导。

在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广东省强化区域联动、部门联动,推进危废跨省联防联治,推动形成环境风险防范合力。

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率先签订《粤桂危险废物跨省非法转移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四项制度”,实施“六个合作”,大力打击跨省转移倾倒危废违法行为。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支持下,2019年10月又牵头编制《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五省(区)危险废物跨省非法转移联防联控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和内容,加快跨省转移审批,强化区域利用设施能力共享。今年以来,跨省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案件大幅度下降。

为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监管,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主动与应急管理部门沟通,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排除风险隐患。

精准发力“补短板”,危废处理处置能力年底达750万吨/年以上

废油泥、活性炭、有机树脂等各种危险废物,预处理后拌进粘土、灰石中,送进温度达1450摄氏度以上回转窑煅烧,实现无害化处理,这是记者在江门华新水泥(恩平)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

江门恩平水泥产能大,当地因地制宜,支持水泥企业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把危废变成水泥原料,走出资源化利用新路子。江门危废处置能力也迅速升“档”,仅华新水泥厂每年最多可处置9万多吨危废。依托水泥窑这一“大胃王”,华新水泥厂成为江门“中西南北”四大危废综合处置中心的西中心。危废处理业务也给企业增添了新的经济收益。

“过去这些危废都是运给有资质的外单位处理,仅运输环节就要一大笔支出,还会带来运输污染。现在都是在我们自己厂里处理,经济又环保。”

在“支持产废量大的企业自建危废利用处置设施”政策指引下,从市中心搬迁到南沙区的广州造纸厂,在新厂区新建了危废处理焚烧炉。据统计,2019年该厂自我“消化”处理5万吨自产油墨废渣,省去约1亿元处置费。

区域性综合危废处置基地投资大、周期长,社会资本不敢大规模投入。部分危废缺乏资源化利用价值、处置技术难,民营企业不愿意收,怎么办?

广东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国有企业的“兜底”作用,去年由省财政安排10亿元注资广晟、广业等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带动银行、社会资本等投入,重点建设13个危废处置项目,形成危废处置的基础性重大保障。今年8月,汕尾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正式投产,全省实现医废处理“一市一厂”,为疫情医疗废物处置提供有力保障。粤北危废处置中心年底就可投入使用,东莞立沙岛危废综合处置中心等项目也在加快形成处置能力。

“2019年广东新增危废利用处置能力126万吨,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新增25万吨/年焚烧和填埋处置能力的整改任务。”刘彩霞说,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有138家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单位,核准规模635.36万吨/年。预计2020年底,利用处置能力将达到750万吨/年以上,基本满足全省利用处置需求。

创新专业收集储存模式,破解中小企业“处置难”

“我们按预约时间把危废打包好,处置公司却说临时来不了,最长的时候拖了6个月。”两年前危废处置的窘境,让佛山市振达家具有限公司经理杜兵印象深刻。由于危废量少,签约的大型危废处置单位经常以路途远、不顺路等原因爽约。

2018年底,佛山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开展危险废物专业收集储存试点,让杜兵看到了希望。他通过市生态环境局网上平台搜索专业危废收集企业,找到了佛山碧海蓝天公司。“现在提前一周来电话预约,准时上门清运,价格还比以前便宜。”杜兵高兴地说。

“处置难、收费贵,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中小微企业合法处置危废的积极性。”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来奎介绍说,佛山涉危废产生单位有两万多家,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然而,去年底全市只有6家危险废物持证经营企业,而且处置类别少。

将收集、储存从“收集+处置”的综合模式中分离出来。从2018年底开始,佛山市开展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试点,通过社会公开招标培育了19家收集试点单位。

新模式带来的是产废企业成本下降、危废管理规范化等诸多变化。“有的企业危废成本降了近一半。”碧海蓝天公司的陈经理说,收集单位纷纷采取“拼车”、小车快运、就近布点等模式加速收运,危废处理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收费明显下降。

为了收到更多危废,收集单位还进一步向产废单位前端延伸专业服务如危废如何储存、分类、放置,如何进行网上申报、登记台账等。“这是生态环境部门对收集单位的一个核心要求。”唐来奎说,“既要鼓励竞争,也要防止恶性竞争导致非法倾倒,我们正在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支持收集单位优胜劣汰,并通过提高环保规范化要求,提升收集单位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据悉,佛山试点经验也在广东省内进一步应用推广,广州、中山等地也在开展危废收集储存试点工作,形成了约50万吨/年的危废收集贮存转运能力,为中小微企业危废处置提供了有效助力。

处置 本田 万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