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许可:什么是“底数”?怎么摸“底数”?如何摸到“底”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4-26 10:02:08
热度:68
排污许可:什么是“底数”?怎么摸“底数”?如何摸到“底”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与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齐头并进,各级生态环保铁军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与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齐头并进,各级生态环保铁军齐心协力,齐抓共管,谋思路、出实招、抓推进,取得了清理整顿阶段性的成果。
清理整顿的“摸、排、分、清”四个阶段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摸清底数”,共有365万家排污单位基本信息导入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其中“二污普”数据近332万家,新增数据近33万家。到底什么是“底数”,怎么摸“底数”,如何摸到“底”,且看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出奇招、亮真招。
什么是“底数”
“到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任务。“底数”就是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所有固定污染源。
分类管理,“抓大抓小”。不管是一直占据污染物排放量前列的重点行业,还是污染物排放量小的行业,不管是一直走在污染治理前端的大企业,还是未纳入污染治理监管存在污染物排放行为的个体工商户,只要是在属于分类管理名录中的固定污染源,全部都要纳入“底数”,并根据名录相关要求,实行重点管理、简化管理和登记管理。
统筹兼顾,“抓点抓面”。除了污染物排放量大、排放特征明显的重点行业外,对于生态环境类影响为主的以及排污量少的企业,也要通过对锅炉、工业炉窑、表面处理、水处理等“通用工序”等进行管控,纳入“底数”,通过行业类别进行“面”的管控,也通过通用工序进行“点”的管控。
全面监管,“抓好抓坏”。在《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视频专题培训班上,黄润秋同志提出,“只有把所有固定污染源梳理清楚了,把排污许可证发下去,将之前游离在监管外的企业管起来,环境质量才会逐步改善,才能做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除了一直在生态环境部门监管名单中的企业,对于游离于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之外的排污单位,也要全部纳入“底数”中。
怎么摸“底数”
清理整顿以“二污普”清单为基础,各地补充新建企业清单,形成了固定污染源的初步底单,在此基础上依据地方特点多口径、全方位地摸清固定污染源,汇聚形成最终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底单。总结各地摸底数的做法,有几下几个方面先进经验:
“二污普”是清理整顿强有力的工作基础
“二污普”作为全面摸清生态环境家底的一次行动,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全国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清理整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工作基础。通过“一次调查,数据共享”,一是将“二污普”中的固定污染源数据清单全部导入排污许可平台,奠定重要的基础“底单”,二是通过数据共享,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方便企业填报许可证信息,便于管理部门复核申报数据。
通过生态环境部门自身找“底数”
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新建企业环评和建成企业验收,其中大量2017年后纳入生态环境管理的排污单位对完善“底数”有很大作用。比如:江西省南昌市首先通过环评审批系统和登记备案系统,将2018—2019年的企业数据导出,形成初步新增数据,共计1049家,其次通过环评审批系统和登记备案系统,将2016—2017年的企业数据导出,并与二污普数据进行对比剔除重复数据,作为二污普漏查或2017年底未投产企业名单,共计186家;海南省借助已经建成的海南省生态环境数据中心的固定污染源库,获取排污费征收企业清单、环评审批和验收企业清单、登记表备案企业清单等2018年以来纳入生态环境管理的排污单位清单,共计1万余家,作为新增企业补充完善“底数”。
通过部门联动找“底数”
企业从成立到运行离不开工商、工信、电力、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因此工商、工信、电力、税务等部门掌握着大批游离在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之外企业。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协调电力部门提供年用电量在10000度以上工业企业名单,从中梳理出新增企业清单,查遗补漏,最大限度查找出未纳入生态环境管理的排污单位;吉林省从省级层面与工商、税务、电力等部门沟通,形成初步清单下发地方进行补充校核;山西省整合行政审批、生态环境、税务、执法、验收等9套数据资源共计44.8万余家,全面梳理并进行固定污染源企业清单的核实补充;上海市宝山区对接经信委、交通委、应急局和卫健委获取企业名单,新增1000家排污单位。
通过地方行业特点找“底数”
各省市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对企业数量多,占比大的行业重点关注,协商主管部门调取数据,补充新增污染源清单。比如:天津市针对畜禽养殖行业小微企业多的特点协调农委梳理出各区规模化养殖单位名单,从中筛选未纳入二污普名单中的养殖单位;安徽省针对本省水泥行业较多以及水资源丰富等特点通过对尾矿库环境基础信息、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日常执法检查发现问题企业名单和大气源解析清单进行查遗补漏。
如何摸到“底”
从目前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执行情况来看,仅仅通过“摸清底数”阶段来完善底数清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接下来几个阶段的工作中不断开展“回头看”来完善底数清单。比如上海市在分类处置阶段从以下方面开展底数“回头看”工作,一是清单完整性检查。主要通过调取环评自助验收、重点排污单位、环境执法、生态环境税等数据,对导入平台的固定污染源基础信息清单信息开展再复核,查缺补漏,新增导入排污单位2832家。二是清单重复率检查。将固定污染源基础信息清单中重名的排污单位和一个企业名称对应多个行业的排污单位,共计550余家企业挑选出来形成核查清单,并分区域下发地方进行人工现场核对。最终对核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并进行修改区分。
排污许可全覆盖没有捷径,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摸清底数”这块“硬骨头”必须要“啃”。“摸清底数”是全覆盖的首要环节,是能否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成败的关键。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各地、各部门要共同参与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扬生态环保铁军的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确保2020年全覆盖目标的实现。
原标题:摸清底数,许可全覆盖
清理整顿的“摸、排、分、清”四个阶段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摸清底数”,共有365万家排污单位基本信息导入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其中“二污普”数据近332万家,新增数据近33万家。到底什么是“底数”,怎么摸“底数”,如何摸到“底”,且看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出奇招、亮真招。
什么是“底数”
“到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任务。“底数”就是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所有固定污染源。
分类管理,“抓大抓小”。不管是一直占据污染物排放量前列的重点行业,还是污染物排放量小的行业,不管是一直走在污染治理前端的大企业,还是未纳入污染治理监管存在污染物排放行为的个体工商户,只要是在属于分类管理名录中的固定污染源,全部都要纳入“底数”,并根据名录相关要求,实行重点管理、简化管理和登记管理。
统筹兼顾,“抓点抓面”。除了污染物排放量大、排放特征明显的重点行业外,对于生态环境类影响为主的以及排污量少的企业,也要通过对锅炉、工业炉窑、表面处理、水处理等“通用工序”等进行管控,纳入“底数”,通过行业类别进行“面”的管控,也通过通用工序进行“点”的管控。
全面监管,“抓好抓坏”。在《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视频专题培训班上,黄润秋同志提出,“只有把所有固定污染源梳理清楚了,把排污许可证发下去,将之前游离在监管外的企业管起来,环境质量才会逐步改善,才能做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除了一直在生态环境部门监管名单中的企业,对于游离于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之外的排污单位,也要全部纳入“底数”中。
怎么摸“底数”
清理整顿以“二污普”清单为基础,各地补充新建企业清单,形成了固定污染源的初步底单,在此基础上依据地方特点多口径、全方位地摸清固定污染源,汇聚形成最终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底单。总结各地摸底数的做法,有几下几个方面先进经验:
“二污普”是清理整顿强有力的工作基础
“二污普”作为全面摸清生态环境家底的一次行动,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全国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清理整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工作基础。通过“一次调查,数据共享”,一是将“二污普”中的固定污染源数据清单全部导入排污许可平台,奠定重要的基础“底单”,二是通过数据共享,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方便企业填报许可证信息,便于管理部门复核申报数据。
通过生态环境部门自身找“底数”
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新建企业环评和建成企业验收,其中大量2017年后纳入生态环境管理的排污单位对完善“底数”有很大作用。比如:江西省南昌市首先通过环评审批系统和登记备案系统,将2018—2019年的企业数据导出,形成初步新增数据,共计1049家,其次通过环评审批系统和登记备案系统,将2016—2017年的企业数据导出,并与二污普数据进行对比剔除重复数据,作为二污普漏查或2017年底未投产企业名单,共计186家;海南省借助已经建成的海南省生态环境数据中心的固定污染源库,获取排污费征收企业清单、环评审批和验收企业清单、登记表备案企业清单等2018年以来纳入生态环境管理的排污单位清单,共计1万余家,作为新增企业补充完善“底数”。
通过部门联动找“底数”
企业从成立到运行离不开工商、工信、电力、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因此工商、工信、电力、税务等部门掌握着大批游离在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之外企业。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协调电力部门提供年用电量在10000度以上工业企业名单,从中梳理出新增企业清单,查遗补漏,最大限度查找出未纳入生态环境管理的排污单位;吉林省从省级层面与工商、税务、电力等部门沟通,形成初步清单下发地方进行补充校核;山西省整合行政审批、生态环境、税务、执法、验收等9套数据资源共计44.8万余家,全面梳理并进行固定污染源企业清单的核实补充;上海市宝山区对接经信委、交通委、应急局和卫健委获取企业名单,新增1000家排污单位。
通过地方行业特点找“底数”
各省市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对企业数量多,占比大的行业重点关注,协商主管部门调取数据,补充新增污染源清单。比如:天津市针对畜禽养殖行业小微企业多的特点协调农委梳理出各区规模化养殖单位名单,从中筛选未纳入二污普名单中的养殖单位;安徽省针对本省水泥行业较多以及水资源丰富等特点通过对尾矿库环境基础信息、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日常执法检查发现问题企业名单和大气源解析清单进行查遗补漏。
如何摸到“底”
从目前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执行情况来看,仅仅通过“摸清底数”阶段来完善底数清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接下来几个阶段的工作中不断开展“回头看”来完善底数清单。比如上海市在分类处置阶段从以下方面开展底数“回头看”工作,一是清单完整性检查。主要通过调取环评自助验收、重点排污单位、环境执法、生态环境税等数据,对导入平台的固定污染源基础信息清单信息开展再复核,查缺补漏,新增导入排污单位2832家。二是清单重复率检查。将固定污染源基础信息清单中重名的排污单位和一个企业名称对应多个行业的排污单位,共计550余家企业挑选出来形成核查清单,并分区域下发地方进行人工现场核对。最终对核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并进行修改区分。
排污许可全覆盖没有捷径,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摸清底数”这块“硬骨头”必须要“啃”。“摸清底数”是全覆盖的首要环节,是能否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成败的关键。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各地、各部门要共同参与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扬生态环保铁军的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确保2020年全覆盖目标的实现。
原标题:摸清底数,许可全覆盖
-
安徽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运行监管2020-04-24
-
污染排放量可以交易了!泰安探索建立全市排污权交易制度2020-04-24
-
全面推动排污许可证后管理的建议2020-04-24
-
泉州市区东干渠水质提升整治取得阶段性进展 涉整治渠道排污口已完成48处2020-04-24
-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体系形成2020-04-23
-
面对排污许可证后监督检查,企业应做好哪些准备?2020-04-23
-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征求意见稿)》等三项标准征求意见2020-04-21
-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征求意见稿)》2020-04-21
-
验收期包括停产期吗?最长可以多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如何组织验收?2020-04-21
-
太原开展入河排污口治理等多项重点工程 确保6月底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2020-04-17
-
唐山启动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2020-04-17
-
重庆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2020-04-17
-
周口“摸、排、分、清”四步走推进排污许可证发放2020-04-15
-
渭南推进排污许可证申领登记2020-04-15
-
环境部:关于疫情期间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延续变更换发有关事项的复函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