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湖泊治污未竟难题:“家底不明”顶层设计滞后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11-27 10:04:33
热度:56

湖泊治污未竟难题:“家底不明”顶层设计滞后我国湖泊污染治理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水质不断改善。不过佳绩之下治污现实依然严峻,掣肘治理成效的难题仍未根除。《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研巢湖

我国湖泊污染治理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水质不断改善。不过佳绩之下治污现实依然严峻,掣肘治理成效的难题仍未根除。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研巢湖、洞庭湖、太湖以及三峡库区等大型水体治理情况发现,各地在加大湖泊治理投入和加快湖泊治理进程的同时,由于湖泊水问题极为复杂,目前在全国范围仍普遍存在湖泊基础数据不足、技术研究薄弱等困境,制约了湖泊治理成效。

专家建议,全面客观梳理各大湖泊治理得失,加强家底调查、顶层设计、基础研究、技术集成、方案论证等工作,既要避免缺乏系统性“乱开药”,也要克服“九龙治水”吃错药,努力实现科学治水、明白治污。

湖区走访:工程治污生态治污并用

记者在巢湖、洞庭湖等地走访看到,湖区多个生态治污、工程治污项目,有的正在建设,有的投入使用,有的是数万亩的生态湿地项目,有的是初期雨水处理项目,有的是蓝藻打捞清理项目。

《经济参考报》记者沿环巢湖大道行驶看到,湖区内侧的浅滩、湿地一片连着一片。在杭埠河入湖口,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在派河入湖口,有20多亩新培育湿地。“这是今年从中科院南京植物所引进的中山杉,投入50多万,下一步将根据试点效果,决定是否扩大种植。”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副局长蒋大彬说,中山杉耐湿性强,可吸收富营养水体中的氮磷等。

在南淝河入湖口,东侧是滨湖湿地森林公园,西侧是四万多亩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有低矮小树,也有成片芦苇丛。作为巢湖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一系列综合治理组合拳的推动下,南淝河水质近期已经连续两月实现了国考断面水质达标,这也是最后一个达标的环巢湖入湖河流。

继续前行,进入肥东县长临河镇内,记者在环湖大道内侧看到“长临河藻水分离站”几个大字。蒋大彬介绍说,环巢湖先后建设派河、中庙和长临河三座藻水分离港;巢湖市、庐江县购置了两艘移动式蓝藻磁捕船;在十五里河、南淝河等曾经水质偏差的入湖河流,建了初期雨水处理项目,有的已投入运营,有的正在施工。

在洞庭湖最大内湖——大通湖,蓝天映衬下,湖面宽广、湖水清澈,轻盈的灰翅湖鸥令这里的美景不输海滨度假胜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力功说,他们在此培养“沉水植被”,用于吸附养殖投饵投肥中大量的磷,解决大通湖磷超标问题,帮助大通湖重新构建生态系统。

治污见效:改善背后现实依旧严峻

记者走访获悉,通过近几年综合治理不断投入,巢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湖泊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治理成效仍不稳固,形势依然严峻。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办公室主任高斌友告诉记者,近八年来合肥投入200多亿元,推进以巢湖生态修复保护为重点的环巢湖工程建设,巢湖水质呈现逐步好转态势,巢湖湖区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持续下降,蓝藻水华初步得到遏制,出湖入江水质保持良好。但是,由于江湖关系复杂和区域经济长期较快发展,河渠水源短缺、河湖水系不畅、城镇污水增长、流域面源积累、湖区蓝藻水华暴发等问题仍突出,水生态修复进程仍显滞后。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南淝河入湖口东侧等地看到,湖水蓝藻漂浮,水浪拍打之处,岸边的石头、土地都染上了一层绿色。记者查阅巢湖水华卫星遥感监测报告显示,近期巢湖蓝藻占湖比大多数是在4%至7%之间,面积约30至50平方公里,属于轻微水华。与去年曾出现过20%以上的占湖比数据相比,今年巢湖蓝藻水华发生的面积、频次大幅减少。

“和去年相比,今年巢湖蓝藻水华明显减少。”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说,这和近年来巢湖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投入、巢湖水质改善有关。蓝藻水华发生主要因为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表现。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也面临类似境况。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谢永宏介绍说,近年来,洞庭湖治理成效明显,如洞庭湖非法采砂、非法养殖捕捞等问题基本被禁止,水质明显改善。但是,受到长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不协调及重大工程影响,湖区生态恶化,沉水植被不断退化、部分区域已消失,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引发系列生物入侵、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还有湿地资源家底不清、湿地保护与恢复缺乏顶层设计、湿地恢复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等,限制了治理成效。

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江溢告诉记者,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年来,太湖水体水质取得明显好转,氨氮、总氮浓度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然而太湖水体总磷浓度波动并呈上升趋势。2018年,太湖湖体水质氨氮和总氮浓度已达到2020年远期目标,高锰酸盐指数基本接近目标,但总磷浓度仍超出目标74%,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据介绍,太湖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入湖污染物总量远超水体纳污能力,太湖营养过剩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蓝藻水华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太湖蓝藻数量和蓝藻水华最大面积达到近年来最高值。

江溢说,由于太湖氮磷营养盐长期累积,湖体藻型生态已经形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改变。只要气温、光照、风力等外部条件具备,部分湖区仍有蓝藻水华大面积暴发的可能,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北部湖湾、西部沿岸区和湖心区等仍将是蓝藻水华主要发生水域。

一些大型水库目前也面临面源污染的治理难题。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近年来,库区多措并举,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对丹江口水库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看到,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县城新建路与渠首大道交叉口,穿城而过的洼鱼河部分河段河水污染严重,散发着阵阵臭味,这条河流汇入老灌河后注入丹江口水库。在洼鱼河水田河交汇处,由于部分生活污水没有被管网收集,河水墨黑。护河员说,由于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部分村庄生活污水未进入管网,下大雨后这些污水才能被冲走。

据重庆市万州区生态环境局干部介绍,三峡库区区县在环保基础设施、环保设施运行上尚存在短板。城乡污水处理厂有了,但城区市政污水管网老化、破损、雨污混流等问题突出,乡镇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存在缺、漏、堵的问题,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质量不高。此外,一些老垃圾场封场不规范,部分城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渗滤液直排外环境,一些乡镇未建设标准化建筑垃圾消纳场,存在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现象。

普遍困境:“九龙治水”等痼疾待解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过往和当前湖泊治理中,固然有“一湖一策”的个性问题,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仍是家底调查不足、顶层设计滞后、技术研究薄弱等共性问题。专家建议,尽早从国家和省级层面集中力量推动解决。

朱青说,以重点治理的三大湖为例,太湖地处南方疏水网地区,水多、水滞、水脏问题突出;滇池是高原湖泊,面临水少、水滞、水脏难题;巢湖则兼而有之,存在水多、水少、水滞、水脏四大问题。“这些湖泊治理,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规律,但目前是共性问题更多、影响更大。”

朱青分析认为,湖泊综合治理涉及水利、环保、住建、农业等部门和不同行政地区,各部门、各地区和各科研设计单位推出各类治理方案,有的方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系统性,甚至还可能会产生“按倒葫芦起了瓢”的负面效果。无论是要解决“九龙治水”还是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首先都需要扎实的家底调查和合理的顶层设计,从流域性、系统性、综合性、长远性等方面统筹和审视水问题,否则都不知道减哪里、减什么、减多少、何时减、怎样减,易出现乱开药、吃错药等问题。

“近八年巢湖治理实践证明,巢湖治理的顶层设计是符合实际的。”高斌友表示,同时,巩固治理成效的形势也相当严峻,湖泊综合治理工程设计难度较大,这一方面是由于巢湖流域污染源基础资料不详实、水质水量同步监测不足、巢湖基础研究薄弱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湖泊治理涉及水利、环保、市政等不同部门和污染调查、河道治理、生态修复、蓝藻处置、基础研究等不同学科,国内仍缺乏设计资质或技术力量可全覆盖或独立胜任的科研单位。此外,国内外湖泊尤其是大型湖泊治理的理论、技术都处于探索之中,国内水污染防治新技术都只是小尺度、小水面、小体量应用,对大型湖泊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难度大,缺少可借鉴可参考的工程案例,“治理系统化、技术工程化、治理标准化”任重道远。

Baidu
map